首页 百科知识 瓜州县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瓜州县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瓜州县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一)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抓好瓜州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与周边村镇全面对接、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着眼县城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对瓜州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要充分体现瓜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既要对城镇建设作出总体规划,也要对乡村民居建设作出总体规划。

第四节 瓜州县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抓好瓜州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与周边村镇全面对接、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着眼县城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对瓜州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要充分体现瓜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既要对城镇建设作出总体规划,也要对乡村民居建设作出总体规划。要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全面对接。

(二)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加大县城详细规划及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细化深化县城道路、给排水、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对城区各地块建筑物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及建筑位置、体量、色彩等提出要求,实现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为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

(三)进一步加快村镇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依据《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在完成全县13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梁湖、沙河2个集镇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二是完成全县73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实现自然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起完整的集镇及中心村规划体系。

(四)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与《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成立瓜州县城乡规划管理局,各乡镇成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做到机构完善,人员配备到位,技术保障充分。二是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的审批管理程序和实施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县城集镇规划县管,村庄规划乡管”的管理体制,推动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迈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依法加强对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县人大依法对违反规划、随意改变规划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乡镇、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一)建立四位一体的城乡空间格局

按照瓜州城市圈总体规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谋划城乡空间格局,为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重点抓好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三级联动”、互促互动的城乡发展体系。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以西湖乡中沟村、瓜州乡南坪村为副中心,以三道沟镇、锁阳城镇、南岔镇、瓜州乡等为重点集镇的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为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整合中心村和居民点,建设一批村容整洁、村貌美化、村风文明、村民和谐的新村庄。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区域,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力;大力开展以特色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有组织、分层次梯度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把城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整治。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和吸纳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转居委会。全县共规划建设3~5个农村新型社区。力争到2014年,全县1万农村居民住进农村新型社区。

(二)建立互融互补的城乡产业布局

按照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统筹城乡和移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风电产业为主的工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注重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形成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三品两化”农业新格局,建立区域优势突出、品种特色明显、生态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

1.工业布局: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以两大大园区为依托,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矿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实施风电强县战略,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力争实现“一翻三突破”目标,为“世界风库”向“风电之都”大跨越积蓄力量。打造高标准风电工业集中区,编制完成“一区三园”整体规划,科学定位园区功能,优化产业布局,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服务高效、产业优势突出的风电工业集中区,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区。继续坚持风电项目督查、评比、竞赛制度,严格落实激励制裁措施,加强与风电企业高层的对接,加快风电项目建设进度,支持风机塔筒制造企业签订单、促销售。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火电工程,启动光伏发电项目。切实抓好辉铜矿铜精粉精选、东巴兔铁矿采选、铅酸蓄电池、新老金场资源整合和石材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积极培育金属冶炼、工业硅生产等高载能产业。支持西脉公司上市融资,鼓励禾麟粮油、安北铁矿、宝海矿业等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经营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领域,逐步做大做强。

2.农业布局:坚持“一特四化”的产业导向,根据各产业特色,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与农民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农产品名牌,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以西湖乡、瓜州乡和南岔镇为重点,到2015年蜜瓜面积达到10万亩,生产“瓜州蜜瓜”25万吨;以瓜州乡、南岔镇、西湖乡三乡镇为主,至2015年全县葡萄面积规模达到5万亩;以河东乡、三道沟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布隆吉乡、腰站子乡,2015年酒花面积发展到3万亩,鲜酒花产量达到3.6万吨;以河东乡、三道沟镇、腰站子乡为重点,到2015年番茄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番茄产量达到24万吨;以移民乡村、石岗墩为重点,到2015年建成东、西、南枸杞生产示范区3个,初步建成全县枸杞产业基地30000亩,基本形成枸杞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以锁阳城镇、布隆吉乡等重点乡镇为主,加快发展牛、羊、猪、鸡等大宗畜禽生产及特色养殖业,到2015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饲养量达到80万只。二是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提高单产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禾麟油脂、巨龙棉业、神州棉纺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瓜州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是稳步扩大蔬菜生产面积。满足本地“菜篮子”消费需求,到规划期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扶持建设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进一步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引进扶持蔬菜生产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引导扶持神州棉纺、禾麟棉仁蛋白、龙兴畜牧、惠安牛羊屠宰加工、西域阳光番茄酱加工、馨绿峰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协会+农户”等各类产业化经营模式,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参与种养基地建设,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农产品品牌,切实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围绕特色产业下大力气新建一批酒花烘干、葡萄榨汁、果蔬贮藏、果品包装、蔬菜脱水、甘草加工、枸杞销售、蜜瓜营销等龙头企业。五是争创农产品品牌。改变农产品品牌少而杂的局面,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依托蜜瓜、酒花、葡萄、番茄、枸杞、草食畜牧等六大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开发产业品牌系列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效益。通过创建品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六是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认真实施以“外部市场为主,内部市场为辅”的营销策略,开发建设瓜州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培育各类农贸公司和购销联合体等农产品流通经济实体,培植各类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千方百计拓展外部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力争五年内扶持发展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20户以上,建成较大规模的蜜瓜、枸杞、活畜等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以上,为农产品的集散提供空间和场地,保证全县鲜活农产品的销售。

3.三产布局:围绕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调优产业布局,引导服务企业向生产生活靠拢、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合理流动,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着力发展房地产业。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市场引导,积极助推客商到试点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精品小区,尽快形成规模,聚集人气。同时,要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搞活二、三级建设市场。二是着力发展服务经济。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群众抢抓试点区开发建设机遇,通过组建劳务队、办经济实体等方式,直接参与试点区建设管理,开展各项配套服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邮政、信息和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试点区配套服务水平。三是着力发展休闲经济。充分发挥城郊结合部的优势,鼓励发展“农庄”和“农家乐”旅游,打造城市后花园,使之成为在县城周边有一定影响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利用区位、生态优势,以观光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水果等园艺产业,将其嵌入旅游产业链条,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形成以高效、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公路交通

一是通过新建公路增加公路里程,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和经济发展点要全部通公路,并新建一部分县与乡、乡与乡、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连接线,通过提高公路密度,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二是解决“畅通问题”,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消灭农村公路中的等外公路,提高路面的铺装质量。到2015年,全县100%的乡镇通油路,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并实现全部村道的桥涵配套;全县主要矿山、旅游景点和种、养植(殖)业基地全部通等级公路,通油路。通过5年的建设,建立起科学、合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和客货运输网络,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和路面铺装质量,使农村公路建设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镇化服务,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技术等级和路面铺装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县与乡、乡与乡、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建立起直达的公路连接线;主要矿山、旅游景点和种植、养殖基地通等级公路和油路,基本建成一个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二)城乡基础设施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先地下,后地上”的思路,以项目为依托,下大力气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重点在道路、电力、通讯、绿化、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地下管网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投入资金4700万元,新建及改、扩建县城道路12公里。完成县府街延伸段、渊泉街延伸段、南外环路的建设;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柳园镇、三道沟镇、锁阳城镇和南岔镇等四个集镇10公里集镇道路建设,完成11个试点村庄2.2公里村庄道路建设。二是县城建设与住宅建设相结合。县城在大力推动住宅开发建设的同时,由政府投资建设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供应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放开住房二、三级市场,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实行简便的零收费入户;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建立住宅生产、流通、消费相适应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城市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乡镇建设与小康住宅相结合,通过无偿出让基地,适当给予建房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在集镇集中连片建设住宅,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镇郊村与集镇衔接建设,实施村委会变居委会的工作,以扩大集镇规模,增加集镇人气。

(三)广播电视

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节目质量显著提高,内容产业更加繁荣。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有线电视覆盖村达73个,通村率达到99%,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形成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广播电视覆盖网。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县城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快速发展,努力构建NGB传输网络。完成全县268个村、组有线广播电视的网络延伸,新架-9同轴电缆430.22km,-5同轴电缆581.04km,架设光缆线路327km。架设有线电视用户12926户,直播卫星508户。

(四)供排水

编制和完善《瓜州县城乡给水工程规划》,加快县城及镇(乡)供水管网建设步伐,到2014年实现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9%以上,满足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继续完善城乡排水系统,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拓展污水收集面,提高污水入网率。建成县城日处理能力8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座,新架设、改造排水管网10公里。

(五)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不断加强绿洲外围和农区内的防护林林网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利用5年时间(2010—2014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封育天然林木植被199.25万亩,治理沙漠化土地25.8万亩,农田林网化程度增加2个百分点,达到95.2%(不含移民乡镇),移民乡农田林网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25%。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0.1个百分点,达到3.23%。二是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林业结构明显优化,林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逐步增强,林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完成以重点风沙口治理为主的治沙造林54000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360公里;完成新植经济林30000亩;新植或更新农田防护林带1800公里;同时,确保116000亩退耕还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三是不断完善城乡垃圾处理和清洁卫生整治。完成县城库容11.2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建设,修建进场道路1.5公里及垃圾场生活辅助区配套建设,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六)通讯网络

一是实施县城宽带域网建设,提高宽带网速和带宽,在2009年的基础上建设规模逐年扩大。二是实施3G移动通信网建设,分三个阶段建成县城和农村所有乡镇3G移动通信网络。三是实施无线农话(ETS450M)网络优化工程,新增无线农话基站,使无线农话信号对全县农村所有村(组)无盲点覆盖。全县每百人拥有电话85部。电话用户(含固定电话、无线电话、移动电话)总数达到8万户,宽带用户达到5万户。

四、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做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要求。县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制订2010年财政预算时安排“三农”资金900万元,后四年按每年不低10%的增长比例安排支农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筹资筹劳建设村内集体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把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发展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果,按照对发展“一特四化”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扶持机制,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实现城乡路网、供水、供气、供热、数字网络、生态建设一体化,免除中小学生杂费和贫困家庭书费,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医保全覆盖,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做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财政收入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要全覆盖,采取政策扶持,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劲。三是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进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改革工作,规范和简化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大力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资金专户管理,及时足额发放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的各类补贴和补助资金,从2010年起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县支农惠农资金的整合工作,逐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全面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落实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重大粮食增产技术补贴、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力支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落实移民乡财政惠农补贴扩面工作,让广大移民群众能够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四是加大科技支撑。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县财政2010年已安排30万元(后四年县财政每年都有安排)建立农业核心技术引进推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引进果蔬冷藏保鲜、番茄温室育苗、酒花覆膜密植、茄子嫁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瓜类膜下滴灌及超高产栽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优质葡萄高产栽培、酒花新品种应用、沙生植物育苗、牛羊品种改良与高产养殖等先进实用种养集成技术;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五是强化风险抵御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参与、农民自愿和直接受益的原则,对易受冻灾、风灾及疫病灾害的酒花、葡萄、日光温室等高效作物和能繁母猪、奶牛实行强制保险,充分利用能繁母猪、奶牛、酒花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建立农业灾害救助长效机制,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提高畜牧业承受疫病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做好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争取工作,多渠道筹措补偿资金,逐步在试点村进行试点,切实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特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县办中学、乡办小学”的总体思路,坚持“先调整中学后调整小学,先调整小学高年级,后调整小学低年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2010年,完成县二中三期工程和县三中扩建改造任务,河东学校初中部、布隆吉中学、小宛学校初中部的学生调整到瓜州三中就读,河东、布隆吉2个乡镇所属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中心小学学生全部合并到原乡镇中学校就读。撤销各乡镇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教学点。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装备齐全、保障到位的农村寄宿制学校。2015年以前建成县第四中学,移民乡镇初中生全部整合到第四中学就读,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心小学学生集中到原中学学校就读,老乡镇所有小学生全部整合到乡镇寄宿制小学,形成“县办中学、乡办小学、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移民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移民区“两基”攻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移民子女的就学问题。实施教育结对扶贫,动员鼓励县直部门和有条件的企业对移民乡镇学校进行对口支援,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县直中小学与移民乡镇的中小学结成帮扶对象,帮助提高办学水平。2015年实现移民区学校用房和装备条件基本满足需要,校园环境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力争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进一步缩小与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县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三)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有效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全力构建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应急救治“六大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5年居民平均寿命达7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到2015年全县实现一个乡(镇)一所标准化卫生院、一个行政村一所标准化卫生室;2015年新农合覆盖率达100%;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7%,2013年达到98%,2014年达到99%以上;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化服务。2012年将建成1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全县完成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全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到2015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四)繁荣城乡文体事业

坚持“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把基层文化体育的工作重点放到乡镇和社区,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体育,提高人们文化体育生活质量。通过多种办法和渠道,因地制宜地搞好乡镇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县乡镇和社区的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各类争先创优的活动,力争建成3个特色文化(民间艺术)之乡,5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省级小康文化村,500个农家庭院文化户;进一步调动社会兴办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加强生态农家庭院文化建设,鼓励各行各业面向农村兴办文化事业,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职能职责;以乡镇文化站和庭院文化户、文化广场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为基地,以业余文化体育团体为纽带,扶持民间艺术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文化体育环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保存和凸显瓜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举办文物保护培训班,开展专题文物展览、文物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探索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险情比较严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维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除险情的目标。建成玄奘取经博物馆和“草圣祠”——张芝纪念堂,全面整治和改善东千佛洞、锁阳城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积极申报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20个市级文保单位、已查明的县级文保单位全部予以公布。

五、大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实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

一是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要紧紧围绕瓜州县风电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要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二是大力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要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力度,每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城乡妇女的自主创业。要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登记发放,保证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各项税费的减免,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就业困难群众的基本就业。三是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指导和监督。从2010年起,每年职业技能培训6500人,到2015年,全县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3.25万人次。培训一批适应转岗就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队伍。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按照“市场推动、政府搭台、信息引导、规范服务”,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2010年起,每年新增劳务输转基地18个,每年输转农村劳动力1.8万人次。到2015年,城乡就业达到6.1万人。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农村综合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主体,各专项救助为辅,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健全完善分类施保制度,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类救助,提高低保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动态管理,做到“人员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提高低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以资助参合为基础,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统筹基本医疗、日常救助和临时救助,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管理机制。完善灾害预警预报机制、救灾联动机制、灾情会商机制,提高救灾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加强灾害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机制,提高自救能力。二是建立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众基本利益。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制定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福利彩票服务与管理,将筹集的福彩公基金重点倾斜于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三是建立农村优抚安置体系,切实保障优抚群体的基本权益。全面落实农村优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好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特别是医疗难的问题。建立全社会共同支撑和多方尽责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优抚对象基本权益的实现;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加强农村退役士兵培训,开拓就业门路,为农村退役士兵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注意发挥农村退役士兵政治素质好的优势,使之成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四)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乡镇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全县乡镇地名标志覆盖率达到100%。依法实施界线管理,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配合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机制,维护边界地区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合作组织,使每个乡村达到一业一会或一品一会,形成具有示范导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体,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先进生产理念,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农业竞争力,为“三农”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条件和信息支持。建立健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有效载体。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强化农村殡葬管理,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新风,推动乡风文明。

二是建立农村新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体系,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规范民主管理内容,维护村民对日常村务的参与权和村内事务的管理权。积极推进乡镇和村两级政务公开,提高农村事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办法,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六、大力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加快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推动“万村千乡工程”,完善提升现有专业零售、批发市场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一要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和购物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商贸购物中心档次,给居民理想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加快祁连大厦、新州里购物广场三期、锦绣新街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防止大量的购买力外流,吸引周边地区外来的购买力,丰富和活跃城乡消费市场。

(二)培育城乡流通主体

要继续清理限制性消费政策,制定有利于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的新政策,引导居民增加新的消费热点,从整体上提高消费档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强化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特别是要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低保家庭、离退休职工等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