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一项重大举措。“十三五”时期是嘉峪关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_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一项重大举措。嘉峪关市自2008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以来,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从机构、人员、资金、项目上加强保障,从思路、举措、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产业支撑、资金投入、农民增收、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需要在未来通过综合性的举措加以解决。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基本市情,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就要求嘉峪关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一直是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嘉峪关市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经济发展外向度高,城乡发展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区域内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激活农村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是嘉峪关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面对的挑战

尽管嘉峪关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来看,按照广大群众的期待来衡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综合起来看,以下几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持续增收困难加大。目前,嘉峪关市农民收入已达到较高水平,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导致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嘉峪关市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不高,受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影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了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

(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嘉峪关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仍落后于城市,环境、村容村貌、居民素质与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单一、利用率低,服务设施分散,导致了村级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三)土地流转步伐缓慢。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服务平台尚未建立,缺少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利用。流转供求双方信息不够对称,市场抵御风险机制、效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土地流转工作推广面临不少困难。

(四)涉农企业带动力不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相互约束,没有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办法不灵、路子不多等问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带动作用比较有限。

三、以“新三农”助推城乡一体化

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三个试点城市之一,省上对嘉峪关市试点工作有硬性指标要求。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从2011年开始,嘉峪关市在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党建“六个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新三农”建设的思路,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三农”是相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而言的,是指按照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新思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化路径。

(一)推进农村城市化,主要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全面实施新市区开发建设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增强城乡重点区域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在新市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加快城区与农村的融合发展,对讨赖河两岸进行空间发展规划,将讨赖河北岸23平方公里规划为集商贸物流、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现代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将讨赖河南岸42平方公里规划为集生态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高新农产品深加工、精品种植与珍品养殖基地、新农村建设与新市镇建设基地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区,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抓住国家实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时机,推进峪泉镇长城文化旅游、乡村娱乐、餐饮休闲等项目开发。借助紫轩酒业,推动新城镇城乡产业融合和旅游业发展。

(二)推进农业工业化,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积极实施“城市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商贸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工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向农村延伸的“三集中一延伸”进程。在发展壮大“金凤凰”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深入挖掘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农村和农业的生产性投资,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餐饮、休闲、旅游、运输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三)推进农民市民化,主要是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医疗设施和基础设施,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全覆盖;统一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乡镇、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以住房、生活基础为落户标准的户籍迁移办法,促进农民市民化。

四、重点举措

城乡一体化对嘉峪关当前发展来说,既是一项涉及全局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一种创新性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好三个重点: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嘉峪关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农业科研力量缺乏,科技创新力不强,主要研究领域缺乏学科带头人;农村科技事业除科技经费投入外,其它配套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从事非农业技术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和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连续性;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不够,高职称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农业科技园区整体水平偏低,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嘉峪关市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推进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推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深化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加强农业信息工程建设,培养职业化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带动。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布局和开发类型等,指导全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示范先行,增加休闲、体验和娱乐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力争把峪泉镇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最忌千村一面,产品雷同,对三镇要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各村特色。通过推出“一票通”年卡、优惠折扣票、发放宣传品等措施,鼓励“雄关人游雄关”,进一步调动三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积极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支农优惠政策,在开发启动资金、市场宣传经费、小额贷款贴息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和旅游特色村创建提供有力支持。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坚持“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进一步创造优美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

(三)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夯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础。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形成党政引导、多元投入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系,争取省市两级财政、金融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无法协调、资金无法到位等问题;打造居民增收多元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以发展“一村一品”、订单农业为方向,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城镇化管理水平。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制定镇容村貌标准和城镇居民文明公约,加强日常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部分管理责任分解到社区,动员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城镇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