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昭通市“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昭通市“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昭通市“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一、“十一五”改革进展情况(一)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和信息化管理。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 036亿元,年均增长28.5%,是“十五”期间投资的4.2倍。

昭通市“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十一五”改革进展情况

(一)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一是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到2010年,列入省级考核的138户新一轮改制企业全部完成,纳入市级改革考核的33户国有企业全面完成。积极推进昭通交运集团公司重组改造,引进合作伙伴,拓展开发新业务。市县乡镇企业改革、省下划农机公司改革等工作圆满结束。二是积极扶持和发展非公经济。2010年预计非公经济组织达75 562户,比“十五”末增加33 933户、增长81.5%;从业人员21.9万人,比“十五”末增长95.5%;上缴税金14.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4.63倍;实现增加值137.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3倍。

2.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和信息化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积极推进省直管县镇雄试点改革,加快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集中收付管理,公务卡结算制度全面启动。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矿产品税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财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26.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0.6亿元,增长1.6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8.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58亿元,增长2倍;全市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37.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59亿元,增长2.8倍。二是积极推进各项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力丰富金融产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金融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切实整合优质资产和金融资源,创新融资模式,增强重大项目的融资能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建成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十家县级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动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上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云南省6个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全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力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 036亿元,年均增长28.5%,是“十五”期间投资的4.2倍。

一是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云南省省级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严格执行《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及《备案办法》,按照《核准目录》,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行核准制、备案制。制定了《昭通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实施办法》、《昭通市重大投资项目并联并行审批或核准办法》、《昭通市重大投资项目限时办结规定》、《昭通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或核准通报规定》等管理办法。明确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具体时限,均比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限时办结规定缩短一半。

二是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国有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固定投资资金来源对国有资金的依赖进一步下降;利用国内贷款、债券、企事业自筹、直接利用外资和其他来源等多渠道的投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2009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8亿元,其中:国有投资136.8亿元,比重为54.3%;非国有投资115亿元,非国有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14%提高到2009年的45.7%。

三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打造政府融资平台,推行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先后组建了昭通市开发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和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大融资平台及一批县级融资平台公司,积极探索BOT、TOT、BT等间接融资方式,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初步统计,三大投资公司融资总规模达到104.6亿元。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昭通市市级公益性项目代建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市级公益性项目代建。由市开投公司代建的一批市级重点公益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4.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以来,有步骤、分阶段积极稳步推进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限制地下水开采政策相继出台。全面推进城市供排水价格改革,调整了全市十个县区的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审批并调整了渔洞水库、昭阳区中小水库、永善县云荞水库、彝良县双河水库等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二是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规范电价管理,2006~2007年,对各县区电价执行情况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整顿,全面理顺了十一县区电力价格,全市统一执行省电网目录电价。合理调整销售电价并实行丰枯峰谷电价政策,先后两次调整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先后两次调整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限制类企业、淘汰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三是完善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先后十七次调整了成品油价格,并实行成品油价格划分价区管理。理顺天然气出厂价格,先后三次上调了水富县天然气销售价格,制定并两次上调昭阳区城市天然气销售价格。四是全市煤炭企业实现了自主定价,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同时,于2009年出台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5.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紧紧围绕“七彩云南昭通行动”,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建立资源节约监管制度,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定了《昭通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暂行规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全市十个产煤县区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已全部经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批复,现全市共计保留煤矿291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下发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执行重点饮用水源监测报告制度,规范环境执法,全社会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围绕保民生、促和谐,大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改革

1.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一是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4 759个自然村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 394个,总投资达5.06亿元,共硬化村内道路5 114千米,蓄水池2 773个;兴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文化室、体育场所等80个3.6万平方米;修建小型灌溉渠237条,小水窖58口,打井204口,184万农民直接受益。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制定了《昭通市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全市已撤并减少乡镇行政机构586个,整合减少乡镇事业机构1 117个,整合设置乡镇事业性综合服务中心271个。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上级下达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补助407.46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补助4.65亿元、农村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3.1亿元,34.97万人受益,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学生均享受免费教科书。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化解农村“普九”债务1.84亿元,占应化解总额的56%。全面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云南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细则》,完成全市143个乡镇(办事处)改革任务。三是积极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建设、改造提升农资流通网点1 200多个,日用品经营网点1 100多个,农产品采购网点近500个,建设县配送中心28个,乡村市场24个。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至2010年,全市累计发展“两社一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协会) 1 905个,比“十五”末增加了1 557个。

2.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启动,到2010年,共完成11个县区、143个乡镇、1 183个村民委员会、23 220个村民小组的主体改革任务。完成确权面积1 315.4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05%。集体林均山到户率91.01%,公益林均山到户率93.3%,商品林均山到户率86.85%。林权证宗地发证率97.78%,林权证面积发证率97.59%。我市获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目标考核奖励一等奖,有22个单位、30人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009年,市政府成立了昭通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2010年,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先后出台《昭通市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近期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计划》、《昭通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实施方案(2009~2011) 》、《昭通市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昭通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办法》等政策措施,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9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21.83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483.31万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昭阳区3个社区服务中心及18个乡镇卫生院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步伐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推进。

4.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文学获奖作品层出不穷。2006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新闻媒体、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昭通市图书馆、文化馆、文管所、2131电影放映管理站、文化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已全面实行聘任制,推行竞争上岗。2008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市歌舞剧团京剧团影剧院和市电影公司人民电影院改革方案的通知》,全面展开市直文化艺术单位体制改革,撤销昭通市歌舞剧团、京剧团、影剧院,重组成立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和昭通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撤销了昭通市电影公司、人民电影院、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成立了昭通市2131电影放映管理站和昭通市文化体育场馆管理中心。

昭通作家群活跃国内文坛,许多作品在《人民文学》、《当代》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各类获奖作品层出不穷,我市创作编排的彝族舞蹈《甩铃》进入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类作品决赛,并荣获该赛事最高荣誉—— “群星奖”,取得了我市艺术创作在全国舞台上的最佳成绩。创编的《苗族健身操》参加“沃特杯”云南省全民健身日暨云南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展演比赛获得金奖,傣族民族健身操获得银奖,昭通市获得优秀组织奖。潘文燃在云南省首届职工“独唱、独奏、独舞”大赛决赛中荣获舞蹈类古典舞组银奖。

5.社会保障事业改革进展顺利,民生问题逐步改善。一是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经形成。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6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3.1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1 257人,开展职业培训24.44万人次。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攀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医疗保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批分期启动了巧家、威信、水富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建成门类齐全,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五”末的27.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16.67万人,增幅达318%。

(三)围绕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深入推进四项制度实施,着力推行政务公开。积极推进效能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有序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长效机制,强化督促指导,完善监督网络。2010年,全市共举行重大决策听证事项70项。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2008~2009年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市直5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320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保留行政审批项目79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41项,取消和调整率达75.3%。同时,制定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昭通市行政机关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工作方案》和《昭通市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加大对行政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工作,严格审查登记和备案程序,严把“起草、审查、决定、登记、公布、备案”六个关口,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

3.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稳步推进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昭通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已批准,昭通市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3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全市11个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市委、市政府已批复。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深化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丰富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分年度制定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扎实有力地推进改革工作。

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破除制约加快发展的思想障碍,创建思想统一、上下一致、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改革工作推进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不断增添发展的活力源泉。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以扩大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问题作为发展之本、执政之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改革成本支出较大,导致我市财政、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改革与发达地方相比还有差距。

(二)统筹城乡发展任务重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程度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缩小城乡差距压力较大。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饮水难、行路难等仍然存在。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

我市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整体素质不高。非公经济发展产业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缺乏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对我市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产生一定影响。

(四)民生问题亟待进一步改善

就业压力较大,新增就业岗位空间不足,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保障覆盖能力不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农保以及失业保险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饮水难、行路难等仍然存在。

(五)体制机制、配套政策和规章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体制机制制约,综合协调难度大;配套改革政策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六)改革工作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际改革中存在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因素,改革工作推进不尽如人意。

三、“十二五”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资源流转机制,规范农业用地经营制度,严格耕地保护管理,逐步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登记流转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突出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乡财政管理机制。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水利管理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流通和农业投资管理等改革。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机制。着力打造“今日昭通效率”,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加快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建立健全各类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三)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新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约束和支出效果管理。完善地方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加大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富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向广大农村的延伸,健全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渠道。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咨询、论证、公示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评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度。积极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扩大社会投资,促进投资多元化。

(六)深化资源性要素价格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加快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资源产权竞争和经营,构建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重大资源合理开发的体制机制。深化环保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节能减排机制,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资源开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贷款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创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