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迪庆州“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迪庆州“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迪庆州“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一、“十一五”改革推进情况及经验启示(一)积极推进各项改革1.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在“十五”末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向省争取,使境内的所有的农民子女获得补助。

迪庆州“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十一五”改革推进情况及经验启示

(一)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1.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在“十五”末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向省争取,使境内的所有的农民子女获得补助。连续几年实施“民心工程”,为人民解决通路、通水、通电、医疗、安居温饱、劳务输出文化活动建设等问题,为群众办实事。以迪政发〔 2007〕13号文件为依据,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状况,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按照“一个集散中心、五大国家公园、一条精品环线”的布局,不断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引进了国内外诸多知名旅行社和酒店落户我州,促进了香格里拉旅游从观光游到度假游、生态游的根本转变,使旅游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行业运营一卡通,成立了卡瓦格博国际旅行社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迪庆藏民家访集团营销中心等一批集团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促进了旅游业提质增效。

3.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按照“藏电外送”、“矿电结合”的发展方向,做好全州骨干电网和农网改造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电网结构。积极探索建立直供电价、电矿价格联动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电矿“双赢”。

4.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了发展非公经济目标考核责任制,把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指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起草了《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六个方面提出了21条促进我州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我州历史上第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迪庆合鑫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加强融资。

5.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 (迪发〔2009〕13号),并下发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印发〈迪庆州关于进一步调整全州中小学区域布局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案〉的通知》 (迪发〔2010〕1号)。按照“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村办学前班”的办学思路,采取“撤、并、建”等措施,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学校区域布局调整步伐,提高办学的集中度,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经验和启示

“十一五”期间,全州始终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和谐有序,生态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藏区特色的改革发展路子,改革取得了许多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

一是审时度势,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禁伐天然林的决定后,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认真执行,令行禁止,审时度势,顺势而谋,在深化对州情再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全州经济和产业结构,积极寻求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围绕把迪庆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突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件大事,推进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建设,培育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打牢生态、农业、教育、交通、城镇五个基础”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迪庆历史上所有发展思路的核心本质,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根本动力。

二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州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内外”两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内”就是将我州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培养自身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从根本上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外”就是资本的投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从1998年以来的探索表明,我州丰富的水能、矿产、自然资源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可以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旅游业、生物产业、矿产业、水电产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体系既符合州内实际,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我州的具体做法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使全州经济从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全面综合方向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第一,不断提升“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两大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建设“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具有600亿元价值的世界级旅游品牌,迪庆成为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和优先发展区,旅游人次连续跨越100万、200万、300万几个台阶。第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截至2009年,全州共建成电站74座,总装机容量达40.8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1.1亿千瓦时。规划到“十一五”末,州内中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通过积极推进“金沙江”、“澜沧江”两江水电开发,把迪庆建成云南重要的水电基地和“藏电外送”的重要通道。第三,坚持“规模化集约经营”,立足特色、创立品牌,创新生物资源开发。走区域集中和产业聚集的发展道路,依托绿色产业、松茸加工、香格里拉花卉、高山植物四大生物园区,大力扶持核桃、青稞、葡萄、蚕桑、药材五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饮品、食品、药品、观赏品四大工程。到2009年,全州生物产业实现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21.6%。第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走“绿色矿山”之路,稳步推进矿产业。以羊拉、普朗、红山铜矿和德钦江坡、维西庆福铁矿为重点,整合资源,有序开发。推进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建设,形成集群效应,走出了一条藏区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经济持续发展屏障。“十五”之前的经验教训,促使自治州坚持“生态立州”为基础,力求“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先开发后治理”转向“在保护生态环境下合理开发”。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荒地造林、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禁塑”活动,创新开发模式,建成中国内地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1998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达10亿元,2 583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十余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76%,居全省首位,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初步实现了迪庆香格里拉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

四是实施精品品牌战略,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软实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保障,州委、州政府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常抓不懈。自中甸县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以来,我州在拥有“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大世界级品牌的同时,先后荣获“一佳四美”等多项殊荣。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成功举办香格里拉县更名庆典、滇藏川青毗邻地区艺术节、梅里雪山文化年、维西旅游文化年、建州50年大庆、奥运火炬传递等节庆活动,迪庆从一个无名小州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旅游胜地,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批高品位的精品品牌的成功打造,成为迪庆经济持续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五是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突破基础环境瓶颈。针对我州发展不足、发展不够的问题和基础建设滞后的实际,我州坚持全力推进投资拉动战略。“八五”以来,充分发挥了“跑百厅百部”精神和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倾斜的同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拓展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领域,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得以实现。交通、旅游、市政、农业、通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

六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确保云南藏区长治久安。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广泛宣传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政策,确保了云南藏区和谐稳定。第一,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以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第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和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全面实现“普九”。第三,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城镇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07年起,全面启动农村特困农民和城镇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程。第四,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健康工程,设立农家卫生室,配备了农家卫生员。实施农村文化推进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新农村、新家庭——大香格里拉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农牧民群众“五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第五,加强宣传,促进社会稳定。1989年的拉萨动乱、2008年的藏区骚乱,自治州都通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寺院,大力宣传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政策,及时妥善地处理了各种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保证了迪庆藏区宗教有序、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

回顾5年来的改革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加快迪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对云南藏区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提高制度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管长远、管根本的长效机制,是藏区发展和稳定的保障,也是新形势下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我州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闯不出“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这一条符合迪庆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就不会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两个世界级知名品牌的树立,就不会有旅游文化、水电、生物、矿产这四大支柱产业的建立和壮大,也就没有团结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3.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之所以能够较好地推进迪庆的各项事业,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立足迪庆实际,把国家和省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同迪庆实际相结合,把国家和省的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州情、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4.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州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实践证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迪庆一切困难和矛盾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全面振兴迪庆各项事业。

5.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本,在最大限度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正确处理“强州”与“富民”的关系,都要兼顾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绩考核、绩效评判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6.必须始终把保持团结稳定作为根本保障。迪庆处在藏区发展改革和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环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跨越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7.必须始终坚持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估量、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符合迪庆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并根据中长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年度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灵活调控,不断提高谋划发展、规划发展的能力。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走过的五年,纵向比,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横向比,我们的发展水平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省内先进州市相比,差距在继续拉大。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仍是我州当前面临的三大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经济发展格局的内在失衡和社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上。经济发展内在失衡,主要表现在我州四大支柱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遭遇了科技“瓶颈”。矿业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现有工业中,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上不了档次,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绿色食品开发、农畜产品深加工、藏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许多技术难点,短期内难以解决,产业集群程度低、规模小, “拳头”产品少、竞争力弱,制约了特色产业群体的发展。在三次产业的发展上,虽然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但现代流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广义的第三产业发展还相对薄弱。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州对投资的依赖过大,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外贸出口能力弱。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我州经济底子薄,地方财政自给率低,拿不出配套资金而丧失了许多建设的机会。此外由于投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差,多渠道筹资机制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比较滞后,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种矛盾和冲突均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现,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严重制约着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改革还有待向纵深推进

一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二是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面对发展改革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不能以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新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机械地“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思维。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三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中“说”和“做”不一样,制定的制度和措施与实际操作不一致,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不合时宜的观念、不合时宜的做法和体制束缚等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仍顽固地左右着我们某些方面的思维、观念和做法。四是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把握还不够全面,在贯彻落实尤其是用好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墨守成规,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干起事来总是框框多、顾虑多,思维模式单一,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五是在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强化项目建设监管等方面还有待不断改进。主要是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扩大开放的软硬件环境仍需建设完善,金融保障能力弱,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六是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还不到位,在调查研究、协调配合、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十二五”改革的设想

“十一五”着力推进改革工作,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大发展,迪庆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好、稳定较好的藏区,但在新时期,我州的发展、改革环境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未来将更具灵活性。另一方面,国家将会更加重视民生,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力度,更加重视藏区的和谐安康。只要我们贯彻执行好国家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国家的宏观政策,将给自治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州委所确立的基本发展思路不动摇,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决破除阻碍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六破六立” :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和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树立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破除墨守成规、保守僵化的思想束缚,树立敢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中央大政方针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理念;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大进取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害怕与人合作吃亏的心态,树立投资者与本地互利双赢的合作思想;破除封闭保守心态,树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科学发展、和谐稳定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二是坚持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四是旗帜鲜明反分裂、反渗透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结合。五是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我州将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工作。

(一)创新发展理念

继续深化对州情的认识,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发展中涵盖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狠抓“四州”建设,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和谐安州”的重视度,把稳定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竞争等手段,增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力,提高全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程度,使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部署,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从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大和谐。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依托工业园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生物、水电、矿产支柱产业,培植形成一批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以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优势产品的延伸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力。

(三)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资源依赖向自主增长的转变

加快把迪庆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绿色产业经济开发区,国家民族和谐稳定示范区,国家多元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区,国家藏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东部藏区游客集散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建设。

(四)推动第三产业的提质增效

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以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以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服务作用和拉动能力。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创新发展模式

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严格城市管理,增强城市功能,加强市政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把中心城镇建设的文章做活做好。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一手抓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广借外力促发展;一手抓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充分激发内在动力,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局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趋势,积极承接效益好、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优质产业,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全力引进实施一批产链长、附加值高的龙头项目,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努力推进重大(点)项目建设

认真落实重大(点)项目目标责任制,搞好协调,强化服务,主动做好与项目建设单位的衔接沟通,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力度,全程跟踪项目建设情况,推进全州重大(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改革是助推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要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迪庆高原将更加繁荣富强,各族人民将更加幸福安康,香格里拉将更加誉满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