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省“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云南省“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3 46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7 000亿元左右,实现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 266元增加到15 800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042元增加到3 750元,增长53%。云南省被列为全国首批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三个改革试点省之一。

云南省“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十一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3 46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7 000亿元左右,实现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 266元增加到15 800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042元增加到3 750元,增长53%。

一、“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一)不断加大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改革的统筹性协调性逐步加强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通过积极努力,建立了跨部门的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于2006年建立了全省改革联络员制度,2010年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同志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增进各地、各部门在推进改革工作中的协同与配合。

2.制定年度改革意见。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云发〔 2008〕6号)。我省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连续五年发布了《云南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并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各州市政府、省直各部门贯彻执行,将改革任务进行分解,每年年底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3.注重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2009年完成“十二五”改革思路研究,2010年启动并完成“十二五”改革重点领域规划,为新时期推进改革进行超前研究和整体规划。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垄断行业改革、食品安全等重大课题研究。

(二)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健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长效保障机制。

2.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改革。云南省被列为全国首批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三个改革试点省之一。省政府及时制定并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发〔 2008〕114号),召开了全省试点现场会议,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试点工作已在全省全面推开。201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22亿元,比上年增加7.25亿元,增长72.7%;全省批准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5 000个,项目总投资达84.1亿元。

3.积极推进农垦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改革。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农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挂牌成立了省国土资源厅农垦国土资源管理局,研究拟定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框架方案》。成立农垦工业公司和云南农垦物流有限公司。启动了“云南暨东南亚天然橡胶、化工物资批发市场及物流储运中心”项目建设。2009年12月30日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推进属地管理,撤销农垦分局,将农场属地到县(市、区)管理。通过建立新型农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垦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等优势,进一步加快农垦经济发展,全面推动云南农垦“二次创业”。

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推进。从2006年开始,采取试点先行、全面推开、逐步深入等方式,逐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五年努力,主体改革已基本结束,进入到配套改革阶段,成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早完成明晰产权任务的省份。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省共成立林改组织领导机构17万多个,参加林改人员76.01万人;林改资金投入13.43亿元,全省应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 277.11万亩,其中,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6 861.42万亩,占全省集体林面积的98.4%;确权宗数1 207.09万宗;全省发证本数879.47万本,发证率94.4%。

(三)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007年实施法治政府四项制度,2008年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2009年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2010年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行政责任,规范了行政行为和公务员职业操守,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对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一是认真组织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2008年开展了第四轮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工作,对58个省级部门1 107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和调整392项,精简率为27%,对保留和下放的审批项目,压缩审批时限1/3以上的占95%。对保留实施的810项行政审批项目,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目录及审批时限。二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加快全省政务服务中心体系建设,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正透明转变,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建设的满意度。三是开展扩权强县试点。2008年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的实施意见》,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区)与地级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首批选择了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目的是通过扩权强县试点,构建事权与财权对等、权责利一致的县域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3.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行政执法行为逐步规范。一是梳理和公告执法依据与执法职权职责。全省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对本级政府部门的执法依据与执法职权职责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云南日报、云南省政府电子政务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云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对州、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对省直机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等规定,全省行政执法单位基本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依法赔偿制、评议考核制等制度。三是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全省16个州市政府以及滇池管理局、渔洞水库等都已先后开展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潞西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等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

4.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不断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一是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不断规范行政复议工作。制定了《云南省行政复议规定》等制度。加强实地调查取证,推行公开听证,引入专家咨询,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切实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二是建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信访工作联系机制。根据行政复议工作与行政诉讼、信访工作关系密切的特点,各级政府对依法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解决的投诉、请求,由信访工作机构告知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途径;对依法属于复议前置的行政争议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先行复议,降低了群众的上访率。

5.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试行公务员公开选调制度,研究制定了《云南省州市以上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试行办法》、《云南省州市以上机关从基层考试录用公务员试行办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结合省情特点研究起草了全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省级新一轮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州市、县级机构改革全面展开。

6.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初步进展。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类进行改革。按照中央编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条件成熟一家改革一家,时机成熟一个行业推进一个行业改革”的精神,结合我省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加强调研,认真研究,做好准备。

(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业绩考核以及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制定了《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和《云南省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填补了我省国有企业领导人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的空白,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2.规范国有资本流动机制工作成效明显。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采取增资扩股、产(股)权转让等方式,对省属企业集团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按照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推进国有资本有序流转。努力实现国资监管工作的“四个转变” :即着力推进省属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转变,着力推进企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着力推进党组织政治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着力推进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产权交易市场在促进国有产权交易有序流转的同时,将功能延伸至促进各种所有制和多种类型的产权流转。

3.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2009年顺利完成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全省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纳入考核的2 546户企业,2 521户已完成预期改革目标,州市企业和省属企业改制面均达99%。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完成了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继续推进主辅分离,党政机关与所属136户企业的脱钩工作如期完成; 433所企业办普通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政府。

4.以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为主要手段,着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一批”的要求,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实施资源整合,使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聚集。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资本运作成效明显。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减为20户。以云锡公司为主的锡资源整合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成为国土资源部推广的模式;以云铜集团为主的铜资源整合、以云天化集团为主的磷资源整合、以昆钢集团为主的铁资源整合、以冶金集团为主的铅锌资源整合、以农垦集团为主的天然橡胶资源整合、以东源集团为主的煤炭资源整合等,都取得明显成效。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云发〔2008〕10号),提出在省一级要逐步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在州(市)一级,选择昆明、大理、曲靖、文山等州(市),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全覆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开。加快建立健全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确保国资监管工作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和职责到位。省政府分别与省国资委及全省16个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加强国资监管工作年度考核责任书。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经营业绩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健全了包括重大决策、重大投资、改制重组、国有产权、法律风险、薪酬分配、统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监督、纪检监察等在内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6.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近几年我省始终坚持以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发展环境、促进加快发展为主线,使全省非公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民间投资平稳增长,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制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实施2008~2012年全民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两个行动计划。制定和修改完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政策。如《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云南省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奖励办法》等;探索建立初创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0%。

(五)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1.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一是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围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省财政确立了“保机构运转、保收支平衡、保社会稳定;促财源培养、促结构调整、促财力均衡”的指导思想和“省规划、州市调整、县区努力、乡镇改革”的总体思路。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在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制定实施省对州市“十一五”财政管理体制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省与州市的收支划分,敦促州市财政调整对其所属县区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向下转移财力;加快县区财源建设步伐,强化县区预算管理,通过县区的自身努力解决其财政困难;加大对乡镇财政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乡镇财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十二五”财政体制预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截至目前,省财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专项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使之成为省对县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省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三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动态管理,各部门按月申报人员、车辆等基础信息变更数据,定期下达基本支出动态预算,有效解决了预算编制时点与预算年度的差异性问题。进一步规范省级追加预算支出申报流程,推动全省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建设。四是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制定了《云南省财政绩效评价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财政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主体、工作程序、结果应用等,对全省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制度指导和规范全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目前全省16个州市财政局都已成立了绩效评价机构。

2.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一是金融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7月27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自批准试点以来至2010年11月末,我省相关银行共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总金额达74.42亿元,金融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地方法人机构“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富滇银行老挝代表处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在境外设立代表处的城市商业银行;富滇银行在省内已设置9家分支行,重庆分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复。二是坚持不懈深化银行业改革,不断完善银行机构体系。成功组建富滇银行,积极支持工行、建行、中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组建;积极引进香港恒生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设立昆明分行;大力推进云南信托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变更公司名称、实施新办法管理的信托机构,稳步实现业务转型,昆明信托公司重组登记及复牌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富滇银行继续推进集约化改革,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2010年11月末,富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92.8亿元,比年初增加99.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5.28亿元,比年初增加61.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4%。三是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全省保险公司主体29家,分支机构2 237家,专业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发展到了44家法人机构,94家分支机构,兼业代理机构3 353家。农业保险实现新突破。我省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涵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烤烟、农房、林业等保险业务实现稳定增长,奶牛、甘蔗等保险业务正积极推动。探索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围绕城镇郊区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和水电工程移民等群体的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健康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四是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末,村镇银行成立7家,存款余额17.24亿元,贷款余额12.39亿元,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筹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总数突破200家目标,达228家,比2009年增加101家,共覆盖16个地州90个县区,预计累计发放贷款突破100亿元,新增70多亿元。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增量占全省金融机构80%以上,农户小额贷款达到610万户,贷款面达70%,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3.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一是组建专业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多渠道筹集资本金、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原则,先后组建了电力、铁路、城投、旅游、农业、公路、水利水电、工业、科技、城乡建设、水务等专业投资公司,至今,全省共有14家专业投资公司。各专业投资公司紧紧围绕我省的投资需求,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及重点工程的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建立有利于加快项目审批核准的长效机制,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了《云南省省级重点项目并联并行审批或核准办法》、《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限时办结规定》和《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通报规定》三项制度,并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执行。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为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并由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扩大投资规模的若干意见》。为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规范项目后评价工作,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省发改委起草《云南省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实施办法》并报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全省执行。

(六)继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1.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目前,全省有108个县(市)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交易机构,110个县(市)实行了建设用地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土地有形市场70个,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规范、有效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土地市场土地有偿使用比例连年提高,土地市场规范运行制度基本建立。

2.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一是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逐年增加;二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培育了一批专门从事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的专业机构;三是技术市场服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从2006年起实施了技术合同的网上登记,实现了国家、省、州(市)技术合同登记三级联网;四是按照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意见》文件精神和总体部署,结合云南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和技术转移、转化,使技术开发活动成为技术市场主体,政府科技计划外项目首次成为技术交易主流,企业成为技术市场交易活动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了技术市场发展。

3.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通过推进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全省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以16个州、市为劳动力分市场,128个(不含丽江市古城区)县级公共介绍机构为骨干、其他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全省统一对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介绍服务规则进行了规范,对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流程进行了整顿,实行“一站式”就业服务;推行职业指导员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和劳动预备制的开展;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和电话,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及时保护。

4.资本市场粗具规模。我省资本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健康运行的良好态势,全省共有28家上市公司,68家证券经营机构,2家期货公司。全省累计直接融资达415.95亿元,有力地支持和服务了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紧密结合云南资本市场实际,完成了一系列成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我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完成信、证分业,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综合类券商红塔证券;稳妥处置恒丰期货公司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风险;平稳处置云南证券风险;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推动一些绩差公司更换主业借壳重生;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严厉打击我省各种非法证券活动等。以上改革和举措,夯实我省资本市场基础建设,有效化解了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促进了我省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公司规范运作,为提高我省上市公司质量和促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运作奠定了基础。

(七)继续拓宽社会领域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

1.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是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转制院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式,深化内部改革,推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开展综合绩效评价,探索各类公益性科研机构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科技投融资平台,2007年成立的云南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运行良好,以新的管理运作模式探索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之路,筛选符合我省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性强的科技成果或项目进行投资,累计投资1.6亿元。二是对22家转制科研机构努力提供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对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推进了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使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正在建立。省橡胶所、省轻工所、省机电所等转制院所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7年2月,省机电所整体进入民营企业——云立集团,成为我省转制科研机构“国退民进”第一家。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两家由我省转制院所为主发起成立的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运转情况良好。

2.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两基”攻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实现“两免”,其中有245.8万名学生享受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补贴。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启动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认真实施“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采取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的方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集中建设的职教园区的作用,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已建成轻工业、旅游、交通、冶金、农业、文化、经管等8个省级职教集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已达50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56所。大力推进高校改革,下发了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校改革发展的四大改革和五大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鼓励机制,加大引资办教和银校合作的力度,吸引国内外各个领域的资本向云南教育领域聚集,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教育发展。2010年民办高校招生39 027人,比2009年增长13%。

3.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制定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化的目标任务,提出了艺术表演团体、出版、发行、电影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和新闻媒体、文化市场等分类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运作方式创新,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企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制定实施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改革中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改革成本、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扶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进行了明确。二是省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新组建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已于2010年3月25日挂牌运营。省京剧院、省滇剧院、省花灯剧院、省话剧院确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云南艺术剧院转企改制移交云南文投集团经营管理。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实行整体转企改制已完成人员安置报批方案,正进行工商注册,组建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春城晚报社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整体改革方案已获批准,云南云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云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年4月和6月挂牌成立。三是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组建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并步入规范运行轨道。省级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完成由省文化厅向省广电局的划转,并开始规范运作。省文化厅所属省文物总店实行转企改制正在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四是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运作不断规范。云南文投集团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基本思路,成立了集团控股企业丽江文投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云文影视公司,建设云南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园区、亚广传媒产业区及云南文苑经营性项目获得进展。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加快整合步伐,已正式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推进了与华数传媒集团的业务合作,并于2010年5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广电网络联合发展公司,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2009年4月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三年实施方案》。经省卫生厅与省财政厅多次协商,形成《云南省2009~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投入测算明细表》,预计三年投入医改资金约420亿元。并稳步启动了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截至2010年12月,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人数为3 412.15万人,参合率95.29%,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药机构的改制。出台了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有关政策,促进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工作深入开展。网上竞价(限价采购)品种达15 000余种。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宣威模式,目前已在12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在五个省州市三级医院开展了药房托管试点。拟定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院长公选制、职工聘用制及绩效工资制”和“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意见。

5.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加强政府调节职能,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正在16个州市展开;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发展,基本实现“十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二、突出亮点

总体上看,我省已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加快形成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全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无论从纵向和横向比,凸显很多亮点:

一是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成绩突出。我省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业绩考核以及企业重大决策管理等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实施了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实施资源整合,使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聚集。

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昭通、曲靖、文山、大理、保山、德宏、丽江、西双版纳、怒江、临沧等10个州市确权工作基本结束,稳步推进了配套改革。随着林改的深入推进,将尽快改变我省“大资源、小产业、穷林农”的局面。

三是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斐然。积极推进“三创新”、“三结合”,再创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型原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聂耳音乐节活动等,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主要任务,结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2007年,我省出台了《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等四项工作制度,努力规范政府行为,着力打造“法治政府” ; 2008年,出台了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着力打造“责任政府” ; 2009年,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四项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政府” ; 2010年,出台了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提升等四项制度,着力打造“效能政府”,以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这些举措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关注,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五是试点正成为推进改革的新抓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08年明确了昆明、红河州作为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通过试点的示范和创新,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将我省列为国家发改委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国家旅游局也将我省列为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份。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2009年,我省确定了昆明市石林县、东川区,曲靖市马龙县,玉溪市新平县、易门县,普洱市宁洱县,丽江市永胜县,临沧市云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扩权强县试点,继而又选择了3个县开展了财政直管试点,此举标志着我省探索省直管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改革有重大进展。此外,曲靖市麒麟区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怒江州兰坪县开展了工业反哺农业试点。

六是昆明市综合改革成就引人注目。昆明市先后出台了《昆明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环节、办事程序、审批时限等,市级审批项目由506项精简为9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72减至95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同时,在干部任用、选聘、考核、问责等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效能政府,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七是初步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局面。近年来,我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 9 +2”区域合作等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我省经济活动与国外市场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对接,也使建设中的新体制接纳了国内外的先进管理体制的优点,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继而推进了改革的步伐。当前我省正在紧紧抓住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三、主要经验

一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改革的有力保证。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并确定在昆明、红河州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政府也连续5年发布了年度改革意见。我省“十一五”改革工作中呈现出的多个亮点,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改革的结果。

二是在改革推进方式上,采取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改革是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行业、企业进行相关改革试验,有利于防止改革出现大的曲折和失误。同时改革的复杂性,使得必须采取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总体改革战略。同时还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以此来带动全面改革。循序渐进的改革战略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方式,既使改革保持了必要的力度、速度和连续性,又使改革措施和成效逐步为社会所认识,并获得支持。我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红河州的户籍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都是通过以点到面的改革方式逐步推开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是始终将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劲动力来抓,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2002年全省经济增速实现止跌回升;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一举突破4 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1.9%,与2000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一番; 2007年GDP增速达到了12.5%,是198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08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GDP增速仍达11.0%;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 168亿元,增长12.1%;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 00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是全省经济发展1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及时出台、调整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纵观近年来我省的改革举措,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寻求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体制机制障碍问题,我省确定了昆明、红河州开展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为发挥我省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二次创业”,争取成为全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改革试点省份;先在红河州,继而在全省推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解决农民进城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深入挖掘、发挥我省民族文化特色优势,以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为发挥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我省不断加大了改革开放力度,及时将“大通道”战略调整为“桥头堡”战略。

五是以推动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总体指导。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不断加强推动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自2005年起,通过制定出台年度改革指导文件,加强了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在每年一次的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期间及其他合适时机,组织召开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专题会议。为切实履行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我省改革工作的职能职责,通过积极努力,“十一五”期间我省初步构建了跨地区、跨部门的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2006年建立了云南省改革联络员制度,每年召开1~2次改革联络员座谈会; 2010年又恢复成立了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亲任领导小组组长。

四、云南“十二五”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届八次、九次和十次全委会精神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攻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统筹推进,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文化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改革开放相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二)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以开放的突破实现改革发展的突破,在大开放中推进大改革,在大改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外开放——以整合对内对外区域合作机制为基本平台,以优化开放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目标,以构筑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为途径,推动对外开放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以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和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为核心的改革,构建桥头堡建设坚实的市场基础。

社会体制改革——大力推动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加强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建设为途径的社会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文化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自身建设,打破政府行政壁垒,全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

(三)重点任务

1.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加快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实现开放格局、体制和政策的突破,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全面开放,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一是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国际大通道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口岸机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信息共享、分工明确、监督有力、事权集中的新型口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口岸对外联系沟通机制,创新完善通关查验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大通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跨境经济合作机制,促进跨境经济区建设。完善跨境经济合作区管理机制,推进跨境经济区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综合保税区,构建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大通道。二是构建和完善产业开放机制。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资金引进和对外投资的产业合作互利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加大产业“引进来”步伐;完善境外投资机制,促进产业开放;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投资促进合作机制。构建技术交流和人力资源双向合作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健全对外合作协调机制,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和对内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多层次、多形式对接机制,积极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完善云南和周边省区的合作机制,促进省内各州市的联合与协作。四是推进金融开放。创新金融工具,建立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金融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工作,构建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以桥头堡建设为目标,加快市场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桥头堡的市场基础。一是加快构建环境保护机制。推进环境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环境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实现企业改革的突破。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资本配置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三是优化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资源能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实施鼓励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四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等机制,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继续推进农垦改革,深化林权改革。五是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六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投融资方式,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投融资公司的作用,理顺地方投融资平台。

3.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探索建立“边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验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以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着力解决民族和边境地区住房问题为重点,加强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二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高边境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三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

4.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创新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尽快实现向民族文化强省的跨越。一是改善文化民生,创新文化事业发展体制。创新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构建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促进和改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机制。二是继续构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和开放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传播体系,扩大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区域性国际文化论坛、会展交流合作机制,构建民族文化交流信息平台,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5.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以构建法治、服务政府为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桥头堡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一是调整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强化省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加强州(市)、县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明确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二是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探索将农业大县和边境县纳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范围,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县率先实现行政省直管县。三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继续打造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行政问责机制。

6.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进行改革试点探索,是新时期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尊重地方、群众改革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根据国家的条约,结合云南实际,不失时机地开展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昆明、红河州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旅游发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省直管县、建立滇东北内陆开放经济圈、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改革等专项改革试点,探索开展边疆民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争取建立文化综合改革试验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