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支撑要素研究课题组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支撑要素研究课题组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联合省级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了“云南省 ‘十三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专题研究_云南社会科学年鉴2016

云南省省级“政府口”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是一项制度化、常规性工作。2015年,各参与课题组继续坚持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工作目标,深入研究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推出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操作性的数十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在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由于云南省省级“政府口”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参与的职能部门多,研究的范围广,成果极为丰富,很难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对年内完成的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综述,因此,以下拟分段对单一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工作重点、对策建议)等做简略介绍,以飨读者。

一、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云南区位优势突出,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云南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起点,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区域合作高地、睦邻外交战略通道和先行先试区。我们应该抓住多重国家战略在云南汇集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重铸南方丝绸之路辉煌。

课题组提出,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定位为:我国陆上连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和谐周边建设示范区。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重点为:抓紧落实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完善区域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开放载体建设,打造精品对外开放平台;加快物流业发展,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物流体系;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打造区域通信枢纽和信息中心;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做实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人文交流,打造区域和谐周边建设示范区。

二、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支撑要素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状况、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供求版图、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十三五”规划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架构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编制和实施好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研究的相关要求,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牵头承担了“云南省 ‘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支撑要素研究”的课题研究任务。该研究在总结云南以往五年规划实施中所取得的经验,深入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我省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提出我省“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支撑要素,以期为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逐步走向正轨,五年规划的实施能力逐步提高,对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成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以往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从规划本身、实施过程、改革创新、组织保障等方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十三五”期间,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突出政府主体责任,强化人大监督检查,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价格、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下,不断完善规划落实的法制保障,强化组织实施,配套政策支持,突出改革主题,严格监督评估,加强激励约束,形成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和制度保障,使“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三、云南省“十三五”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策略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十三五”期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从国家部署和云南实际看,加快以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和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十三五”时期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研究的函》(云发改办规划 〔2014〕525号)的任务分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开展“云南省 ‘十三五’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策略研究”,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

课题组提出,云南省“十三五”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为: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调整不适应发展新要求的结构,形成适应新常态的经济结构。围绕“十三五”期间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改善投资结构、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确保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四、云南省“十三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课题组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十三五”时期,云南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凸现期,必须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全省社会治理水平。为此,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联合省级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了“云南省 ‘十三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课题组提出,云南省“十三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点任务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云南省“十三五”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改进基层治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信访工作制度,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性,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社群关系;加强应急治理,控制社会风险;加强公共安全工作,确保社会安全;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保障边疆安宁;全面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五、“十三五”优化云南科技创新环境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科技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创新活动诸因素的总和,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劣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质量、扩散规模产生直接影响。

该研究全面总结了我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通过比较研究,梳理归纳出我省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制定全省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提供支撑。课题组提出,“十三五”优化云南科技创新环境的重点任务是:

优化科技创新硬环境:一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建设;二是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公共研发平台;三是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园区;四是引导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五是加强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六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七是加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八是加强对内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一是建立科研市场导向机制;二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三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五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六是完善科技交流合作机制。

实施科技创新环境改善工程:实施科技资源整合工程;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科技投入增长工程;实施科技政策完善工程;实施创新文化宣传工程。

六、对云南稳增长宏观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判断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针对当前我省经济大幅波动的现状,课题组就云南经济未来增长潜力何在、是否与全国同步“减速换挡”、增长目标能否完成等问题,采用建立经济学模型、关键指标对比和发展动力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形成如下初步判断:我省仍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动力,实现高速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经济平稳增长趋势未变。2015年和“十二五”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实现,当前,在国家定向“微刺激”政策和我省稳增长16条措施的作用下,制约我省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步缓解,多种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年度和“十二五”目标有望顺利实现,但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本届政府发展目标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一季度经济下行对全年经济运行趋势影响有限;经济下行不利因素正在缓解;近期目标实现难度不大但翻两番压力大。保持高速增长需要重视几个关键问题: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信心不能丢,抓投资更要抓投资结构,工业仍将是稳增长的主要动力,着力实现和延长人口红利,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调存量、政府调增量”,推进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注重发挥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

七、加快云南轻工业发展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轻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满足内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省轻工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省政府研究室对我省轻工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加快云南轻工业发展的建议,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课题组提出,当前,我省轻工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体量小、企业弱、配套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是制约轻工业发展的瓶颈。加快云南轻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巩固提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烟草、制糖、制茶),重点扶持五大特色产业(橡胶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和保健品、林产品、珠宝玉石及工艺品),大力承接六大转移产业(家居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玩具产业、塑料加工业、包装及印刷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促进轻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该课题围绕云南特色新型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分析“四化”关系及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和保障措施,供省领导决策和相关部门参考。

课题组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1)生产在线。积极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传感、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2)加工在线。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步伐,认真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有关标准,抓紧制定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加工、包装质量标准,修订已有的各类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与国际和国家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3)物流在线。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4)在线营销。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覆盖全省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5)在线管理。加快建立农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重大动植物预警指挥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防灾减灾管理和服务系统,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6)在线服务。加快建设各类农业信息化数据库,大力开发网络业务系统,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实现网上办公,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指挥调度和科学决策能力。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是: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信息人才队伍,着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九、完善云南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及政策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课题组认为,2014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达15.4万,加上进城务工农民、复转军人和海外归国留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破解就业难题,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省政府研究室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重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课题组提出,完善云南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及政策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率和创业率均有提升。目前,我省一产就业比重仍较高,2008—2012年比全国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同时,对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带来的职工再就业问题,多采用市场化安置方式,由企业主采取转产、转岗、辞退等多种方式安置。因此,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企业下岗人员就业的关键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工作。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鉴于此课题组提出对策建议:健全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创新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宣传引导。

十、云南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政府购买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改革举措。该研究根据《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及财政部相关通知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成功经验,围绕促进政府购买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开展研究,提出我省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供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课题组认为,近年来,我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看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相关统计制度还没有建立,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缺乏系统总结归纳,仍在政策制度、体制机制、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探索。我省政府购买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认识还有较大差距,实际操作制度规定不尽完善,购买服务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能力还差距较大,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还不完善,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我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科学界定购买内容,规范购买操作流程,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措施和建议:高位推动,构建部门协作机制;顶层设计,尽快建立1+X的制度体系;先易后难,稳步扩大购买服务领域;统筹协调,实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政府购买服务相互促进;培育市场,不断提高承接主体的服务能力。

十一、云南省落实新型城镇化政策措施情况评估报告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2014年12月,根据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的工作安排,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对党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云南省政府研究室,承担云南省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工作。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要求,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及时开展了相关工作,形成结果。云南省落实新型城镇化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的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中上层设计与操作层面不协调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继续享受原有政策补贴和集体经济组织权益方面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政策支撑的问题、城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设市设区导致城镇布局优化难的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中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省级层面难以有效解决,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十二、提升科技对云南防灾减灾体系支撑作用的对策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云南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运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区、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导致防灾减灾水平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云南防灾减灾必须重点强化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和相关科技应用,在监测预警、灾害调查、灾害评估、应急救援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实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极大提升。为深入探索提升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云南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开展了该专题研究。

课题组认为,进一步提升云南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相对较少;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整合;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科技对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支撑薄弱;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不足,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防灾减灾高素质科技人才,基层队伍需进一步整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科技含量较低,技术和装备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对策措施:大力整合全省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发展和应用区域、项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强化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支撑;运用现代物流技术科学布局和调动防灾减灾物资设备;以现代通信技术改造提升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系统;不断更新普及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大幅提升自然灾害评估技术水平;增强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支撑;建立长期持续的防灾减灾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激励和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务实高效的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连续实施科技防灾减灾示范行动计划。

十三、加快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历史地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为此,省政府研究室专门立题,就加快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云南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与发展需求契合度仍然不高,产教融合度仍然不深,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加快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办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力度,推进特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十四、加快云南服务业品牌建设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伴随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其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竞争力的提高、凝聚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忠诚度的培养等的作用和效应愈加明显。该研究通过对全省服务业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快我省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供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服务业品牌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品牌打造的基础不够牢固,品牌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大,服务业品牌建设人才短缺。为加快我省服务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对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打牢品牌成长基础,带动服务业品牌建设;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服务业品牌建设;制定实施有效的创牌机制,促进服务业品牌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优化服务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支撑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强宣传和法律法规执行,保护服务业品牌建设。

十五、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完成。

依托云南地理、气候、生态和物种资源优势,在省委、省政府做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战略部署之后,通过各级各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品牌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喜人局面。然而,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创建意识淡薄、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顺畅地转化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紧迫性愈显突出。为充分了解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对部分州(市)政府和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开展了该研究。

课题组认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品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品牌战略导向不明显;高原特色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大,品牌创建基础受到挑战;知名品牌比例小,品牌现状呈现小散杂弱特征;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品牌层次提升缓慢;品牌建设支持及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课题组围绕建设思路和目标,按照品牌成长周期,着力做好品牌建设的奠基性工作,提出以下重点建设任务: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对高原特色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着力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课题组提出推进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是:努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意识,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加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宣传推广,注重加强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保护力度。

十六、云南电网输配分开试点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完成。

电网输配分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竞价上网、建立电力交易市场的前提。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继深圳市电网、蒙西电网启动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批复支持云南省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该课题就在云南开展输配分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为我省成为输配分开的试点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进全省电力产业发展。

云南电网输配分开存在的难点:电网输配成本不透明,原有电网权属关系不清带来输配资产分开困难,现行电力法规不适应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电力普遍服务难以解决。云南电网输配分开的主要举措: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完善电价形成机制;重构输电、调度、交易组织模式,建设竞争性电力市场;重构输配电业务组织模式,实现输配分开;强化政府管理和监管职能,完善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

十七、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区域协同创新战略与对策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完成。

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区域协同创新是在特定的时期、条件和环境下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云南区域协同创新显示度和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内涵更加丰富,但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间科技合作的最高形态,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手段,对推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对策建议是:加强顶层设计部署,制订实施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绘制重点产业协同创新技术路线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强化机制和平台保障,用足现有机制和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和引导体系,创新投入组织方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强化资金引导;营造协同发展环境,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示范,营造协同创新大环境。

十八、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应用技术院课题组完成。

云南省自2010年起全面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目前已在贵金属材料、红外光电、钛产业、民族药、装备制造等领域认定了37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这些联盟试点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处于发展初期,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目标不清晰、运行联系较为松散等。在此背景下,极有必要在理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开展联盟建设和运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一套具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恰当评估,一方面总结联盟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为主管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对联盟进行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提供决策依据。

对比省外,可以发现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运行和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产业领域发布广泛,以现代生物产业为主;组建模式多样,以龙头企业主导为主;联盟目标多元化,以产业技术攻关为主。存在的问题:地域分布不均匀,运行机制不完善,评价考核工作不到位。对策建议:(联盟层面)加强联盟常设办事机构建设,明确发展目标、重视发展规划,根据联盟自身特点探索多种形式实体化;(政府层面)重视联盟的前期培育及配套政策宣传,建立绩效评估长效机制,完善调整配套支持政策。

十九、完善云南省科技投入产出评价体系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课题组完成。

在云南省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之际,深入开展科技评价工作,对于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省科技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课题在研究分析现有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初步进行了云南省科技投入产出评价体系的设计,并就云南省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的开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投入产出统计调查制度,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探索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模式,建立覆盖多部门互相联动的科技投入产出评价工作机制,加强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结果在科技战略方面的应用。

二十、云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对策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完成。

目前,与云南省农村发展的需求比相较,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静态管理与现实发展不符,预防管理几乎是空白,社会组织和村民参与不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客观上分离,不符合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云南省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点工作:完善现有管理体系,形成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治理组织建设,形成“乡政村治”体制有效运转的组织载体;以确立管理程序、健全配套和措施为抓手,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创新云南省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明确县乡事权划分并实施配套改革,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将农村公共服务政府购买作为云南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重点领域;加强和创新村组党的组织建设;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为抓手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探索政府引导和培育的协商民主;探索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增强维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十一、云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商务厅课题组完成。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全面推进,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对云南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主动把握机遇、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是云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为此,省商务厅对云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云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对策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云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切实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服务贸易自主创新,营造服务贸易发展良好环境,建立服务贸易保障体系。云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旅游、国际物流等产业的优势,对旅游、运输物流、建筑和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予以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其潜力,不断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保持服务贸易出口骨干行业地位;对文化、教育、健康医疗、商贸、专利特许等服务贸易行业予以重点培育,激发增长潜力,加快发展速度,使之成为服务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对金融、通信、服务外包、技术贸易等服务贸易行业予以特别指导,发挥云南特色优势,顺应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紧紧把握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趋势,重点突破关键领域,积极培育新兴领域,鼓励发展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创建地方服务外包产业品牌,促进生物开发、文化教育、医药研发、现代物流、商贸和金融服务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开放性功能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科技性服务业,打造研发、生产、销售、维修、测试、物流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使开放性功能园区成为服务贸易企业集聚的主要载体。

二十二、刑事审判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完成。

未成年被告人司法保护是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未成年被告人因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法律上被赋予更多的司法权益,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重申或新确立了不公开审理制度、法定代理人制度、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指定辩护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该课题通过对我省审判阶段中未成年被告人司法权益的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检视当前未成年被告人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未成年被告人司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数量少;圆桌审判模式仍需完善;心理评估、干预受制约;司法保护队伍专业性不强;法制宣传、教育缺失。加强未成年被告人司法保护的对策建议:政府为主导,健全“司法一条龙”和“社会一条龙”配套体系;省委、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少年法庭机构建设;创新“圆桌审判”,提升“法庭教育”效果;推广心理干预机制,增强司法保护效果;提高审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强化新闻宣传,营造司法保护良好氛围。

二十三、“森林云南”建设种苗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该课题由云南省林业厅课题组完成。

2013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林业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全省林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林业发展质量的关键。为确保“森林云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省林业厅完成了“‘森林云南’建设种苗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认真分析了我省“森林云南”建设种苗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种苗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林木良种化水平低,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滞后,林木种苗监管能力薄弱,林木种苗建设投入不足。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工作重点: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强化良种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加强种苗质量监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快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建设,建立林木种苗专项投入制度,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建立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林木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完善林木种苗法规,制定种苗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李 坚 杨桂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