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一五”计划

实施“一五”计划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从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据统计,当时国家在河北用于电力工业的基建投资为2.28亿元,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4个。“一五”时期,河北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2.83亿元。“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建设上确定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将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实施“一五”计划_燕赵党旗红: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后,我国进入了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党中央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从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河北结合本省的实际,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工业发展的重点和目标,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随之展开。

发挥优势,重点建设煤炭、电力、纺织工业

“一五”时期,河北探明的煤炭储量在当时居全国前列,而且开发早,开采量大,著名的开滦峰峰、井陉等煤矿的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煤种齐全,炼焦煤储量比重大,担负着供应全国冶金、电力用煤的主要任务。全省共安排基建项目47项,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对开滦马家沟矿、峰峰五矿的七处矿井进行了恢复建设,增加生产能力216万吨。对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峰峰一、二、三、四矿井和石家庄的井陉二矿等五个老矿井进行了改造扩建,设计生产能力由年产90万吨扩大到270万吨。对开滦煤矿的赵各庄、林西、唐家庄等四个老矿井的提升、通风、排水及井上井下运输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使矿井生产能力由1952年的663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930万吨。在恢复改造老矿区的同时,新建了兴隆煤矿,在峰峰煤矿新建了6对矿井和2座大型洗煤厂。为了适应大规模煤炭基本建设的要求,全省相继成立了开滦基建局、峰峰基建局、开滦煤炭设计分院(后改为河北省煤炭设计院)、峰峰地质办事处(后改为河北省煤田地质公司)等机构,并建设了张家口煤矿机械厂,为形成从地质勘探到设计、施工、生产和机械制造等配套的煤炭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到1957年,初步建成了开滦、峰峰、井陉、邯郸、下花园等重点矿区,全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76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成为全国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河北电力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加之煤源充足,运输方便,具备建大电站的条件。据统计,当时国家在河北用于电力工业的基建投资为2.28亿元,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4个。这个时期还扩建了唐山发电厂、下花园发电厂、保定发电厂,架设了峰章送电线路等。同时对电网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了京、津、唐(山)、张(家口)联网,完成了石家庄、邯(郸)峰(峰)安(阳)、秦皇岛等区域性联网。到1957年底,全省发电装机总量达20.98万千瓦,发电量9.76亿千瓦小时,分别比1952年增长近1倍和1.3倍,在解决自身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北京、天津电力供应的重要保障。

20世纪50年代初,河北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对发展纺织工业十分有利。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河北即着手进行纺织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三年恢复时期兴建了石家庄纺织厂(即后来的第六棉纺厂)和邯郸第一棉纺厂,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经验。“一五”时期,河北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2.83亿元。 1953年,河北省根据中央建设新厂的战略决策,会同纺织工业部、华北纺织管理局先后到石家庄、邯郸、保定、正定和藁城等地进行选址,并对水源、地质、气象、原料、劳力、市场、交通、能源等进行了综合勘察和分析比较,确定了在石家庄、邯郸建设棉纺基地的蓝图。1953年开始,大规模基地建设首先在石家庄展开,先后兴建了国棉一、二、三、四厂和石家庄印染厂,设计总纱锭31.5万枚,织机1.14万台,印染能力为年产印染布1.2亿米。整个纺织区长约3华里,占地2347亩。1955年又利用公私合营唐山华新纺织厂多年公积金,建成了拥有5万多枚纱锭、1700多台织机的石家庄华新纺织厂(即后来的石家庄棉纺五厂)。1956年,邯郸纺织基地开始动工兴建,先后建成邯郸国棉二、三、四厂,印染厂改在涉县兴建,总规模为纱锭27.9万枚,织机3618台,印染能力8000万米。到1958年,全省已拥有纱锭79.2万枚,织机3.4万台,分别相当于1949年的16倍和41倍。当年纱产量为8.24万吨,比1949年增长16.5倍;布产量4.01亿米,比1949年增长8.5倍;印染布0.75亿米,比1949年增长8.4倍。

投产后的石家庄国棉二厂

接受援助,五项工程落户河北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发展经济上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通过先后签订《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50年)、《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1953年)、《中苏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1954年),分别确定援华项目50个、91个、15个。这样,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项目总数达到156项,通称为“156项工程”。由于各种原因,“156项工程”实际实施的有150项。

“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建设上确定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将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156项工程”落户在河北的究竟有几项一直有多个说法,主要是因为苏联援建项目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项目是意向性的,具体落实时,比如建厂地点要经过考察后再定。有些项目是在“二五”期间兴建的。经过查阅有关档案,河北的五个项目是:华北制药厂、石家庄热电厂、峰峰矿务局马头洗选厂(原设计名称为峰峰中央洗煤厂)、峰峰矿务局通顺二号矿井(简称峰峰矿务局通二矿)、热河钒钛联合工厂(也称热河钒钛矿)。

1958年6月落成的华北制药厂

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由抗生素厂、淀粉分厂、玻璃分厂组成。抗生素厂和淀粉分厂分别由苏联保健部和食品工业部负责设计,提供成套设备。玻璃分厂由苏联转包给民主德国负责设计并提供设备,总投资7400万元。经过充分准备,于1955年6月破土动工。在建设过程中,轻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为了保障这一重点项目,集中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轻工和医药系统选调干部和老工人支援建设。历经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华北制药厂于1958年6月建成投产。华北制药厂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它的建成投产,扭转了中国青霉素、链霉素长期依赖进口历史

1955年4月,石家庄热电厂(现已更名为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工程设计由苏联电站电机工业部热电设计院莫斯科分院承担,建筑安装工程由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局第八工程公司承建,苏联派出专家组指导。建设者们克服了生活条件差等各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于1956年12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是河北省最早的一家热电厂,项目完成投资3979万元,新增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并实现了热电联合生产。以后又进行了多次的改扩建工程,为全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峰峰矿务局马头洗选厂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峰峰基建局马头洗选工程处负责施工,1957年9月9日开始动工兴建。在建厂过程中,施工队伍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苦干结合巧干,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方法,保障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在中苏双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59年9月24日洗选厂建成,经国家验收委员会的严格检查鉴定,工程质量全部为优等。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166万元。苏联提供了主要工艺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00万吨。当时,该厂以其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大称为“亚洲第一”。

峰峰矿务局通二矿由苏联列宁格勒矿井设计院设计。1955年8月,中苏双方签订了通顺竖井设计合同。1956年4月,国家建设委员会与煤炭工业部听取并批准了由苏联专家完成的《峰峰煤田和村地区通顺二号井田初步设计》方案和《峰峰矿务局通顺二号竖井设计计划任务书》,设计年产原煤120万吨,服务年限65年。1957年11月25日,峰峰基建局第二建井工程处根据设计图纸开始破土兴建,项目总投资4240万元。在通二矿施工中,组织了32个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310项施工任务提前完成,为通二矿提前投产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受到当时苏联专家的高度评价。1960年6月30日,就在矿井基本建成准备试装试运的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在图纸被毁、资料不全的状况下,中方全体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自制图纸,完成后续的设计和施工任务,保证了矿井于1960年8月1日正式投产。

承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早在1929年大庙(钒钛磁)铁矿就被发现,并经历了日本侵略者掠夺性开采、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长期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恢复发展的机遇。“一五”时期,大庙(钒钛磁)铁矿和与其配套的双塔山选矿厂、锦州女儿河钒铁冶炼厂以“热河钒钛联合工厂”(也称“热河钒钛矿”)的名义,列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该项目的设计工作分两段进行,苏联方面负责初步设计,中国负责技术施工设计。从1954年4月开始,先后来过30多名苏联专家。经过中苏双方工程技术人员近两年的努力,1956年1月完成总体设计。按照苏联帮助拟订的《热河钒钛联合工厂的恢复和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中方组织力量做了大量恢复、改造和建设工作。到1957年底,完成冶金部下达的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99.1%。1959年1月1日,该厂与承德市钢铁厂合并为承德钢铁公司。经过4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中国北方钒钛钢铁生产基地。

争取支持 ,一批大中型企业兴建

正在施工的保定热电厂

河北作为国家“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除了安排了苏联援建项目外,还安排了一批限额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

保定当时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地处京畿重地,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短短几年便建成了以国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西郊工业区,一跃成为工业城市。至今,保定人仍习惯地称西郊工业区的几个国营大型企业为“西郊八大厂”。这八个厂子是:保定蓄电池厂、保定电影胶片厂、保定造纸厂、保定通用机械厂、保定电力修造厂、保定化纤厂、保定第一棉纺厂、保定热电厂。这些都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保定蓄电池厂最早叫“国营482厂”,是现在保定风帆集团的前身。它虽不属于“156项工程”,但作为“一五”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1956年9月,七名苏联专家与中国专家组成选厂工作组,先后参观考察了哈尔滨等地的五个蓄电池厂,勘察了湘潭、新乡、保定三个厂址,最后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决定在气候条件适宜和具有充足地下水源的保定建厂。1958年10月,保定蓄电池厂正式开工建设。1961年开始批量生产。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是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一面旗帜,而其前身就是保定电影胶片厂,它的建设也是在“一五”时期开始的。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99次会议确定在国内建立一座电影胶片厂。1955年,国家把建设电影胶片厂纳入了“一五”计划,由文化部进行筹备建设。但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属于精细化工,文化部无力建设,又移交给化工部。1957年10月,由中国、苏联、民主德国三国专家组成的选厂小组考察了成都、保定、长春等地,最后选址在保定。胶片厂于1958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一年后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黑白电影胶片,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电影胶片的历史。

互联网上有资料称保定化纤厂(也就是现在的保定天鹅化纤集团)是由苏联援建的,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保定化纤厂是由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1955年初,国家纺织工业部报请国家计委批准,委托民主德国帮助建设一家人造纤维厂,这个项目列入了“一五”计划。同年2月,筹建处开始厂址选定工作,在考察了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后,确定在交通便利、水质优良的保定建厂。工程于1957年10月开工建设,1960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改变了我国不能生产黏胶长丝,长期依赖进口的落后状况。在保定,同时期开工建设的项目还有保定造纸厂、热电厂等。

自力更生,传统的冶金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河北的铁矿石储量较大,冶金工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五”时期,尽管国家对河北省冶金工业没有很大的投资,但河北省坚持了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抓了宣化钢铁公司、唐山钢铁公司和承德寿王坟铜矿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宣化钢铁公司庞家堡矿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起龙烟铁矿总厂,迅速修复建成5座71立方米高炉,扩建增添采矿和选矿设备,陆续投入了正常生产。到1952年,宣钢生铁产量达到4.51万吨,铁矿石69万多吨,从此一改旧貌。“一五”期间,庞家堡矿共开采铁矿石546万吨,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钢铁原料生产基地。

1950年,唐山钢铁公司新建铸造车间,扩建了耐火砖生产系统。到1952年钢产量增加到6.6万吨,材坯产量增加到3.7万吨,钢材和钢的年产量分别超过了旧中国历年总产量的10倍和17倍。唐山钢铁公司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管理制度,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作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1952年最早在全国试验成功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为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轧钢正反围盘试验和负公差轧制新工艺也先后试验成功并投入生产,使炼钢和轧钢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1957年,唐山钢铁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29亿元,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钢和材坯的产量分别达到了23万吨和11万吨。

1954年1月,寿王坟铜矿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设计铜采矿能力年产73万吨。通过职工的艰苦创业,仅三年就完成了矿山基本建设,先后修通了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路,完成了采选系统的工艺流程,1957年4月1日正式投产。

综上所述,“一五”时期,河北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实现了工业发展计划目标,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一些行业从无到有,尤其是煤炭、电力、纺织和冶金工业初具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