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继续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继续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继续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2004年,省委、省政府确立我省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试点。2005年、2006年思茅区连续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两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继续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4年,省委、省政府确立我省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试点。2008年初,我委先后到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等七个试点县(市、区),就2005~2007年三年县域经济试点相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试点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抓组织、抓规划、抓落实”,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明显提高,成效显著。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试点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按期完成,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2007年分别完成生产总值285亿元(不含红塔集团完成102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3.8%)、32.6亿元、31.4亿元,三年平均增长9.2%、10.9%、14.2%;财政总收入11.52亿元、3.39亿元、2.48亿元,三年平均增长36.2%、21.6%、15.4%;地方财政收入5.26亿元、1.83亿元、1.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9%、20.7%、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45亿元、10.67亿元、8.1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9.1%、23%、13.9%;农民人均纯收入5 216元、4 621元、3 946元,三年平均增长8.4%、9.5%、10.2%。红塔区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之一,2007年各项指标均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当年目标;通海县全面完成“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目标责任书的各项指标;列为省考核的江川县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四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

2007年,普洱市思茅区、景谷县、宁洱县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23.28亿元、15.1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4.9%、14.5%、18.9%;财政总收入4.26亿元、2.06亿元、1.51亿元,三年平均增长31.62%、20.4%、33.8%;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1.25亿元、0.88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9.23%、18.95%、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10.4亿元、10.68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8.3%、30.8%、38.8%;农民人均纯收入2 503元、2 254元、2 420元,三年平均增长13%、11.27%、13.6%。3个试点县(区)全面完成县域经济各项考核指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壮大。2005年、2006年思茅区连续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2007年生产总值完成54.1亿元,比2004年增长15.3亿元,三年平均增长9.4%,完成考核目标48亿元的112.7%;财政总收入5.3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7.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2%,完成考核目标1.8亿元的1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5.47%;农民人均纯收入3 103元,三年平均增长10.8%。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两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初显成效

玉溪市红塔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34户。矿电钢铁、卷烟配套、生物制药成为全区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4%以上。巩固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沃尔玛首家入驻二级城市,加快了研和、高仓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步伐。通海县狠抓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五金特色经济园区,以工业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6.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1.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烤烟、蔬菜、畜牧、花卉为主体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无公害蔬菜及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江川县以磷化工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托云天化进一步整合全县磷矿资源,成立了云天化天湖国际化工,对磷化工产品提质增量,磷化工产值占江川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9%,成为江川最大的支柱产业。

普洱市思茅区建峰水泥、大唐汉方、金陵药业、山水矿业等一批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思茅区新的财源和重要支柱产业。景谷县2007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8.32亿元,已建成“云景林纸”和“景谷林业”两大龙头企业及61家中小型林业生产企业,以林纸、林化、林板和林下资源开发为体系的林产业已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最大支柱。宁洱县把培育茶产业、电力产业、林产业、建筑建材业作为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弘扬“普洱茶”的声誉,茶叶产业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亮点,2007年实现茶产业总产值3.25亿元,从事茶产业人员达4.5万余人。通过整合矿产资源,完成磨黑盐矿主业整合上划、辅业分离转制和职工分流安置;引进云南铜业集团、云南龙润集团等大型企业落户宁洱,成功整合了大箐铜矿、萝卜山铅锌矿等矿山企业。

景洪市以商贸旅游为重点,努力构建热带风光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的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以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建设现代绿洲新景洪为契机,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至2007年三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33.8万人次,特别是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创历史最高水平,累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7.5亿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29.5∶25.9∶44.6调整为29∶25∶46。2007年,景洪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7.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加大投入,试点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玉溪市红塔区三年区财政投入农业资金2.6亿元,占区财政总支出的11.27%,确保财政每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到2007年底,43个试点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产业支撑作用得到显现,村组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乡风民风不断改善。通海县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1 421.2万元;通过发展机电小五金、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渠道,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江川县财政自筹资金100万元,设立新农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8%。

普洱市思茅区采取“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的办法,通过示范带动全区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大石缸、高家寨、糯扎渡第一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2007年,全区完成农业生产总值6.5亿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 588元,增长了18.7%。景谷县2006年启动省、市、县三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15个,2007年又新增试点村14个。宁洱县新农村建设与“ 6·3”地震恢复重建相结合,2007年实施省、市级新农村试点村10个,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2 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贷款贴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和重建家园。

景洪市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四通两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耕地开发整理、“农民增收千元项目”、“山区人均一亩良种茶”、“扶持发展壮大畜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三年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1.8万人次以上,累计培训新型农民2万人次。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玉溪市红塔区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小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大营街镇、北城镇已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心城区互补功能,集休闲娱乐、度假、商住、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镇。通海县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1 421.2万元。农村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看”,解决了613户困难群众看电视难问题。全县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达48个,行业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成员农户6 659户,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江川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甲级卫生县城”为目标,结合玉溪打造“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围绕构建沿星云湖生态旅游经济圈,加大实施以县城为中心的生态城市建设,三年累计投资3 100多万元,城镇化水平由2004年28.8%上升到2007年的30.4%。

普洱市思茅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新格局;工业打造了一批辐射面较广、带动力较强的重点工业企业;第三产业形成了梅子湖公园、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茶马古道风景区、观光茶园等以生态、休闲和人文景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景区。景谷县以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为目标,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落实。15个新农村试点村共举办种植、养殖和餐饮服务等各类培训班32期,98%的劳动力接受了技术培训,100%的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宁洱县通过行政办公区搬迁逐步推进新城区建设,2007年城镇化率为24.1%,比2005年的19%增加5.1个百分点。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完成6所试点学校的校长公开竞聘、教职工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景洪市以城市“五创工作”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和特色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达38%。加强卫生三级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共有68.8万人次享受最低保障,三年共发放保障金5 130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 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有限。地方财政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增收来源渠道少,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财力只能保工资、保运转,用于基本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每年省财政对47个试点县的项目投入只有1亿元,安排到每个县也只有200多万元。

二是部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资源开发为先导,资源型、粗放型产业突出,产业链短,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如思茅的矿产业存在着勘探程度低、布局不合理、生产不规范、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林产业企业规模小、散、乱,用材基地建设缓慢,技术装备落后等,制约了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还比较繁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加大。如通海和江川是我省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但城乡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杞麓湖和星云湖仍是劣Ⅴ类水。景谷县林业生产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林产业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

四是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困难。由于国家实行限制部分产业、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受到一定抑制,贷款准入门槛提高,除电力及大的工业项目以外,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额度很小。贷款担保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县域经济发展项目融资难于落实。加上土地、林业等审批权限进一步上收,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

五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确定的29项指标,首先是还不尽完善,缺乏节能减排相关内容,同时衡量民生方面的指标亦不足;其次是采用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对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不同的试点县(市、区)进行考核,不能充分体现各县发展的起点和取得的进步。

六是现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地试点工作领导机构,有的设在政府研究室,有的设在财政部门,有的设在发展改革部门,上下不对接,左右不顺畅,推诿扯皮情况时有发生。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采取的相关措施是有效的,各部门的推进工作是积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所调研的七县市区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供了以下经验和启示。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各试点县(市、区)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县域兴、经济兴”的思想,始终把县域经济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础来抓,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县域经济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二)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各试点县(市、区)认真组织相关部门,科学制定了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或财源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任务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各试点县(市、区)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主导产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红塔区打破烟草产业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以矿冶钢铁、卷烟配套、生物制药为主要产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为新兴产业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江川县培育壮大精细磷化工、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和建材等优势产业,并巩固提升青铜制品和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宁洱县主抓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四)多方筹资、项目带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本级财政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各试点县(市、区)都安排了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重点,实行专款专用,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五) “一主三化”、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近年来各地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路子。通海的非公经济发展,江川、通海、景谷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景洪市和红塔区的城镇化推进,都印证了“一主三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不断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才能使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与效益、结构与质量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三年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面临的困难还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相关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此项工作。为此,我们建议:

(一)继续创新思路和办法,深化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坚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分类指导为原则,以“一主五化”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县域经济发展试点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思路,根据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我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对全省129个县(市、区)拟分成三大类县(即一类县市区40个,二类县市区54个,三类县市区35个),实行区别对待,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及激励机制上有所侧重。对一类先进县重点是奖励为主,二、三类先进县是奖励加资金和项目扶持为主。同时对争先进县的领导班子及个人在提拔任用上予以优先。在新一轮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中,增加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考核指标。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调减省、州(市)分成比例,合理调整上解基数,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按照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逐步改变“城乡分治”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类处置县域债务问题,保证县域经济发展“轻装上阵”。进一步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结合省级财政近年来大幅度增加的实际,将省级财政安排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5亿元,并实施财政专款直接安排到试点县,切实增强县级政府财政能力。

(三)加强项目储备,改革项目资金扶持办法

各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寻找和开发项目,优选和储备一批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对接。省级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按照产业分类制定对县域经济项目贷款贴息,适当降低贴息门槛,如300万元至500万元也可获得贴息支持;或给试点州市发改部门一定的贴息额度支配权。在项目资金拼盘中,取消县级配套资金。增加对县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的扶持,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四)健全金融体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惠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贷款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资金、信贷资金、财政资金相互补充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格局。

(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发展林产业要与林业基地建设同步,不能过量砍伐,破坏生态;发展现代农业,要控制面源污染,防止高原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要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大力扶持生态特色农业;第二产业要继续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扶持有潜力的工业企业开展技改、提高效益、节能减排;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六)增强县级政府调控能力,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为提高县级政府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建议在全省选择10~15个县(市、区)开展“强县扩权”试点。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重点,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赋予试点县与州(市)级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如计划直接上报、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安排、税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审批或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证照直接发放等,真正做到赋予试点县(市、区)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

(《云南改革报告》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