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农用土地流转条件及相关经济学思考

浙江农用土地流转条件及相关经济学思考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农用土地流转条件及相关经济学思考“土地是财富之母”,充分说明了土地在财富的形成、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中国农村农用土地的流转问题,被称为“新土地革命”。浙江农用土地的流转,就是因为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浙江农用土地流转条件及相关经济学思考

“土地是财富之母”,充分说明了土地在财富的形成、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使土地这个既定的有限资源,产生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农用土地的流转问题,被称为“新土地革命”。这场“革命”能否成功,需要什么条件促进这场“革命”的顺利进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曾到浙江等地进行了考察,所见所闻,受益匪浅。

一、农用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

1.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增多。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的大发展往往在工业的大发展之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达,意味着农民实现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多,为农用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可能。浙江农用土地的流转,就是因为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温州的家电、海宁的皮革、永康的小五金、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工艺品等等,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第二、第三产业体系。2001年,浙江各类工业企业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占99.9%以上。2002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占170家,总量高居全国第一;中国10大民营企业排行榜上,浙江占据半壁江山,而且有4家跻身前5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为浙江国有企业的改革搞活创就了更大的腾挪空间。2001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猛增到239亿元,比1978年的58.5亿元增长了39.9倍,年均增长17.5%,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3位上升到了第16位;国有企业净资产总额达1 150亿元,居全国第12位,销售收入居第11位,资产净利润率居第7位。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农业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这种环境,农民实现非农就业的机会就很多,对农村土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不再关心,出现土地流转就在情理之中。以织兴为例,绍兴县27 333公顷耕地中,已有8 093公顷发生流转,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织兴市16.7万公顷耕地中,已有3.22万公顷发生了流转,占19.3%,部分村庄的土地流转率已达100%。充分说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达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及就业机会增多,是产生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经济动力。

2.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再依存土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再依靠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是财富之母”的神话在一定范围内打破。绍兴县柯桥镇新风村有296户农户,水田面积23.52公顷,全村891个农业人口,478个男女劳动力已有461个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农业的只有17人。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6%。浙江省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连续16年位居全国之首,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又一批农民“洗脚上岸”,变为老板或总裁,成为商品经济时代的弄潮儿。

3.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再依存土地。中国农民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多数只有依靠赖以为生的土地。尽管人们认识到狭小的土地承包方式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没有能力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土地上剥离出来。2001年8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省财政当年投入保障资金1.46亿元,将城乡34.5万人(城镇4.6万、农村29.9万人)纳入“低保”范围。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为每月196元/人,农村每月106.5元/人。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最低生活保障线,不仅有力地保证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农用土地流转的良性循环。

二、农用土地流转的推进条件

1.财政反哺农业。长期以来,农副产品价格低下,利润大大低于工商业的平均利润,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财政的扶持和激励。绍兴县为了发展高优农业,2001年县财政安排40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奖励连片发展的稻田水产养殖和连片种草养殖。仅柯桥镇就拿出200万元,以奖代补重农资金,激励种田能手承包土地。仅绍兴县就出现种粮大户1 700多个,承包土地5 333公顷,避免了由于工业的发展可能出现的农田抛荒。

2.政策宽松、典型引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家家承包、户户种田、均分耕地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南岸村冯春祥全家5人农转非后,有自留山1公顷,虽然土地条件较好,但连无偿转包都难找接包对象,只有抛荒;车头村徐桂林肯吃苦、懂林技、会经营,要求转包山林,扩大经营规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难以落实。对此,浙江省许多地方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打破地域界限,全面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1988年,上海虹鑫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妹回原籍南岸村,租赁山林133公顷(其中茶林10公顷、荒山1.2公顷、疏林山111公顷,水田1公顷,山塘、水库各1座,库容蓄水20万立方米),租赁期50年,按照不同项目交纳租金,公司投资100万元,创办了“玄凤农业生态示范园区”。2000年,饲养鸡、鸭3万只,其中山鸡5 000只;制作“玄凤仙茶”10担,畅销上海,销售收入127万元,获利36.5万元;经全垦整地、更新改造后,建立有机茶基地20公顷,已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认证,并颁发证书;并种植银杏、桃、梨、青梅等果木5.3公顷,不仅数年后收入可观,而且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3.科技兴农、服务到位。在土地相对或大面积集中的前提下,浙江许多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对科技兴农的投入。义乌市每年安排2 0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每年2 000万元扶持以平整、连片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标准化治理。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农田1.1万公顷,占农田总数的61%。2000年稽江镇人民政府邀请中国茶科所、县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名优茶炒制培训4次,参培人数120余人,当年全镇生产名优茶3 220担,比上年增加208担,产值878.9万元,比上年增加41.6万元。在重视增加科技兴农投入的同时,特别强调政府服务职能的到位,尤其是市场信息、科技推广、优良种子苗木等服务到家,为农户排忧解难,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三、相关链接的经济学思考

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的小农生产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已经难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相适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必然选择。欠发达地区如果不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势必会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后腿。

2.农用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应当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商品属性。土地的商品属性是支撑农用土地流转的理论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土地占有方式是把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农民不拥有土地的完全产权,但可以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产生了产权不存在商品属性条件下的使用权让渡。这种使用权的让渡,由于缺乏市场行为的约束,往往缺乏公平性、效率性,很难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直接影响土地资源流转前后的价值变化及农用土地的有效流转。

3.现代经济学思维理念。制度变迁及其所带动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尤其是产权制度创新,在制度变迁中居核心支配地位。制度的选择与变迁,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效益、效率等综合评价分析的结果。根据这一原理,产权具有商品属性的土地转让和产权不具有商品属性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其结果应该不一样。

4.重新构造土地流转“双赢”的理论框架。就农用土地而言,既然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那么,经济学就应重新构造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的理论,解决土地流转“双赢”的难题。

所谓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就是把本来属于产权的商品属性让渡给土地使用权,这样既不丧失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又赋予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从而使土地使用权转让货币化、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

所谓“双赢”,就是指具有商品属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益,一定会高于现行土地流转收益,从而使转让方获得创业利润,缩短欠发达地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需要的时间。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作为一种资产进行投资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用于生产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规模收益。

四、结论

1.土地流转方式的产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优化农村上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土地规模效益、节约要素费用、减少市场费用的途径。

2.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解决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问题,首先必须在理论上赋予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使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货币化、市场化,实现转让方和受让方利益“双赢”。

3.应当延长现行农用土地承包期。城市土地使用权可以50年、60年不变,为什么农用土地使用权只能30年不变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向农民承诺,农用土地的使用权长期不变。有利于加快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4.建立比较规范的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市场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好的媒介,土地只有与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边际效益。这种土地市场应是有序的,土地租赁、抵押、买卖必须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土地评估体系,尽可能降低转让交易成本,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003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