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一、发展石油业的政策和措施委内瑞拉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业。因此,石油业关系到委内瑞拉经济发展的全局,是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关键。⑤外国公司应将其部分利润再投资于委内瑞拉的其他经济部门。这将使委内瑞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重油生产国。

第三节 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一、发展石油业的政策和措施

委内瑞拉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业。因此,石油业关系到委内瑞拉经济发展的全局,是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关键。

1.石油业在委内瑞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战后,石油业成为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极其密切联系的经济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石油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愈来愈多的动力,而且还是有机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国内消费量与日俱增。日消费量由1945年的12460桶增至1976年的256433桶,[12]31年中增加近20倍。1984年,石油制品的年消费量为1.316亿桶,占石油国内消费总量的55.74%,平均每日消费360548桶。[13]

石油也是国内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目前,石油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左右,石油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20%,占政府财政收入的60%左右,占外汇收入约70%,占出口收入的90%以上。[14]

2.发展石油业的政策和措施。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合理的开采,对国民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化以前,石油的勘探、开发、提炼、运输和贸易又大多操纵在外国公司手里。面对这样的现实,委内瑞拉在战后初期确定了发展石油业的三个基本原则:①保护石油资源。②捍卫国际石油价格。③由国家控制石油资源的开发。根据这三项原则,委内瑞拉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参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捍卫国际石油价格而斗争。战后,美国利用1939年与委内瑞拉签署的《通商互利条约》,使委内瑞拉成为美国的石油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并屡次压低石油价格,使委内瑞拉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对付经济霸权主义,有效地保卫本国的经济权益,委内瑞拉与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中东产油国一起,积极倡导、筹备和创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自1960年成立以来的20余年间,委内瑞拉一直是这个组织的积极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捍卫和合理提高国际石油价格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此同时,委内瑞拉还积极参加拉美能源组织的活动,加强与拉美国家的能源合作。

(2)逐步实现石油业的国有化。战前,戈麦斯政府向外国私人资本提供了大批石油租让地,成为委内瑞拉的国中之国。1945年10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行动党领导人从委内瑞拉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为避免跨国公司采取报复措施,没有立即采取国有化的过激措施,而制定了一个较为稳妥的保卫石油财富的纲领,该纲领的要点有:①恰如其分地保存石油资源,按国际石油市场的行情,合理提高石油税收。②停止向私人出借租让地,建立国营企业,其职能是直接开发或与第三者订立契约共同开发国家资源。③大部分原油应在国内由国家资本或合资开办的炼油厂提炼。④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石油市场交易,直接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石油。⑤外国公司应将其部分利润再投资于委内瑞拉的其他经济部门。⑥提高租让地内委内瑞拉职工的工资,改善他们的待遇。

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颁布了新的石油法,对外国石油租让地作出了各种限制和规定,并将利润的提成从1945年的50%逐步提高到1972年的89%。1976年,利用1973年年底国际市场石油提价以后出现的有利形势,委内瑞拉政府颁布法令,宣布提前收回租让地,实现了石油业的国有化。这在委内瑞拉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从此以后,委内瑞拉人民真正成了自己石油财富的主人。

(3)改革石油业的管理体制,规定石油生产的限额。石油国有化后,委内瑞拉成立了石油管理总公司,负责石油的开发、提炼、运输、销售和技术培训。为使石油业的体制适应国内建设的需要,政府将原19家外国石油公司逐步合并、改组和扩展成七家石油分公司,由石油管理总公司统一领导。同时,为了保护石油资源,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定石油日产量不应超过210万桶。石油业的发展纳入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计划。

(4)增加对石油业的投资,充分发挥石油资源的经济效益。到1984年为止,委内瑞拉大规模开采石油已持续68年,开采的原油总量约为390亿桶,已探明的储量约为280亿桶。[15]按照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日产170万桶限额计算,委内瑞拉石油开采的理论年限约为45年。为了保持石油收入的长期稳定,委内瑞拉增加了对石油业的投资,其中,第五个计划(1976~1980年)期间的投资总额为262.5亿玻利瓦尔,[16]占公共固定投资总额的22.10%,第六个计划(1981~1985年)期间为792.66亿玻利瓦尔[17]占公共固定投资总额的30.98%,第七个计划(1984~1988)期间对石油业和矿业的投资为349.2亿玻利瓦尔,[18]占公共固定投资总额的23.71%。增加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石油资源的经济效益,为此采取的主要办法有:①加紧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新产区。目前在奥里诺科油带和沿海大陆架等陆上和海上勘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仅奥里诺科油带的重油和超重油的储量在7000亿桶上下。这将使委内瑞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重油生产国。②维持和改进现有的石油设施,利用闲置油田。据估计,除奥里诺科油带外,委内瑞拉石油产地的潜在储量约为3800亿桶,已开采的原油(390亿桶)仅占其中的10.26%,已探明、半探明和未探明的储量总计为900亿桶,仅占其中的23.68%。因此,在传统的油田内,如果改进原油的回方法,轻油和中油的储备潜力至少与已开采的相等,即390亿桶。[19]③利用其他能源替代可出口的石油。委内瑞拉开始重视对其他能源,主要是水力发电和煤矿的开发和利用。第五个计划和第六个计划对煤等采矿业的投资总额分别为10.30亿玻利瓦尔和42.81亿玻利瓦尔;对水力发电等的电力投资总额分别为1176.77亿玻利瓦尔和368.75亿玻利瓦尔。[20]古里水电站工程和苏利亚煤炭计划是国家建设中的两个重点项目,前者完工后,发电能力将达7000千瓦。后者完工后,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可用于发电和炼钢。

(5)提高炼油能力,增加石油制品的出口比重。委内瑞拉有12家炼油厂,日炼油能力为155万桶,但国内使用的高级汽油需从国外进口。为改变出口原油、进口高级汽油这一不正常状况,也为了增加石油的出口收入,委内瑞拉自石油国有化以来着手改造炼油设备,改进炼油技术,增加精炼油的比重。目前,设备更新工程已经完成,炼油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石油制品的出口量占石油出口总量的比重由1945年的8.2%上升到1982年的31.6%,同期,石油制品的出口额占原油出口总额的比重由9.0%升至46.2%。

(6)加强对石油收入的管理。石油提价后,委内瑞拉于1974年获得的收入中仅附加收入一项就相当于197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1.2%。在平常年景,要增加这么大一笔收入,需要二三十年。为了使这笔收入尽可能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委内瑞拉政府于同年成立基金会,负责管理和统筹安排石油附加收入,在促进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等方面起了杠杆作用,并且还为国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例如,1978年,该基金会向国外金融市场投放46.96亿玻利瓦尔,向国内发放贷款125.01亿玻利瓦尔,基金会的总支出为910万玻利瓦尔,总收入为12.38亿玻利瓦尔,获纯利达12.289亿玻利瓦尔。

上述政策和措施既保障了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供应,又保证了适当的出口量,为国家争得了大量外汇。石油业的总收入从1945年的3.1亿玻利瓦尔,提高到1981年的604.61亿玻利瓦尔,[21]增加了194倍。大量的石油收入为工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二、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期间,委内瑞拉的制造业已取得一定进展。与1936年相比,1944年主要工业品中,食品增长106%,食糖增长150%,啤酒和水泥分别增长64%和218%。但与拉美其他国家相比,委内瑞拉制造业的规模小、品种少、增加值低。1940年,委内瑞拉制造业的人均增加值仅为38美元,低于阿根廷(173美元)、乌拉圭(85美元)、智利(54美元)、墨西哥(46美元)的水平。[22]除了石油以外,其他产品都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为扭转这种状况,委内瑞拉从40年代起执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方针,确定了发展工业的四项主要目标:①增加产量,改进质量,达到竞争水平。②减少对进口品的依赖,重点是替代中间产品和资本货。③大力发展农工业,作为发展中间产品和资本货工业的必要条件。④增加就业。为此,制定并执行了以下政策和措施:

1.树立发展民族工业的意识。20世纪30年代前后,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长被称为“简单增长”,其主要的特征是:收入的提高不是靠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靠增加石油的出口;需求的增长并未导致物质生产和劳务的扩大,而是以增加进口来满足,从而造成了对外部世界的严重依赖。因此,对委内瑞拉来说除了外部因素以外,当时实现工业化的阻力主要不是缺乏资本和无力进口必要的资本货,也不是缺少劳动力(传统农业的破产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而在于资本的绝大多数用于商业投资。因此,为了发展民族工业,首要必须树立发展民族工业的意识。为此,政府提出了“少一些商人,多一些农工企业家;少一些商业企业,多一些农场和工厂”的口号,并使用经济刺激等手段鼓励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工业企业的数量在战后初期有了明显的增加。1953年,全国的工业企业达到16452家,与战前的1936年(8000多家)相比,增加了1倍多。

2.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采取了明确的保护主义发展政策。它的短期目标是:减少进口消费品在国内市场总供应量中的比重,其长期目标是达到国内产品能以较大的优势与进口品竞争。为此,委内瑞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侧重保护对象。在50年代,优先保护那些能满足国内市场基本需要、主要使用国产原料的工业部门,力图使被保护的工业获得横的和纵的发展。选择被保护对象的主要标准是:①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并能满足本国市场基本需要的产品。②应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持适宜的价格水平。③应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和品种。④应根据国家的劳工法和国民政府的政策对待劳工,并为本国的其他企业和机构作贡献。

在保护主义政策下,50年代的工业发展迅速,其增长弹性即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在1.2以上。[23]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性,没有解决失业等问题。因此,在60年代,将保护的侧重点放到了社会经济方面,提出了“五个优先”,即优先发展现有工业、优先发展同国家基础工业发展计划有联系的工业、优先发展能大量使用本国原材料并能为其他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工业、优先发展生产成本低并能大量使用劳动力的工业、优先发展有利于非集中化的工业。也就是说,保护的范围几乎涉及所有工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全面发展。1962~1965年和1965~1969年工业增长弹性分别达到1.4和1.2。70年代以后,多数工业部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继续不加区别地提供保护就显得不合理了。因此,保护的侧重点改为促进一些特定工业的发展,其标准是:优先发展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又能向外部市场出口的工业;优先发展有利于就业、地区发展、能大量使用农牧业或矿业原料的工业。尽管缩小了保护的范围,1974~1977年和1977~1980年工业的增长弹性分别为1.08和4.33。

3.实行关税保护。为了保护本国产品,抵制外国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的竞争,政府最初采取进口限额和许可证制度,在数量上限制进口,对保护委内瑞拉的民族工业起了积极作用。1958年以后,随着亲美独裁政权的倒台、代议制政府的建立,委内瑞拉于1972年宣布废除了有利于美国倾销其产品的美、委《通商互利条约》。1973年5月,委内瑞拉又废除了按重量征税的国际贸易统一税则,实行按产品价值确定税率的布鲁塞尔税则,大幅度限制进口,从而确保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兴建基础设施,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战前,委内瑞拉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交通运输网和电力网,主要交通线路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石油产区,并以沿海港口为中心向内地伸展,但内地各区之间的联系较困难。主要的热电站分散在各城市和居民点,但不能连成一体。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委内瑞拉比较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尤其如此。据统计,1945~1969年,全国公共工程和交通的年开支占财政开支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3%上下,居各项开支之冠,其中1945~1955年期间,这两个项目的开支比重在35%以上。[24]在此期间,拆除了大部分规格各异的铁路,修建了大批现代化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从而沟通了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了加强对外联系,还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与此同时,大力兴建热电站和水电站,并把全国的电站连成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力网。交通运输业的产值从1950年的6.99亿玻利瓦尔增加到1969年的14.66亿玻利瓦尔;同期电力业的产值从0.69亿玻利瓦尔增加到11.47亿玻利瓦尔(均按1957年价格计算),发电量从5.53亿度增至116.84亿度。[25]进入70年代以后,委内瑞拉对基础设施仍保持一定的投资额。1968~1973年对公路、机场和港口的投资占财政支出中资本开支总额的24.1%,1970~1974年对电力业的投资额达20.05亿玻利瓦尔(按1968年价格计算),占这一时期公共投资总额的8.25%。[26]1976~1980年,对电力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资额为345.58亿玻利瓦尔,占公共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29.09%。第六个计划规定对这两个项目的投资额为710.14亿玻利瓦尔(按时价计算),占公共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27.75%。[27]这些投资加速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目前委内瑞拉的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服务业都比较发达,电力设施比较齐全,电力供应也较充足。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和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扩大了就业机会,而且促进了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遵循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的次序。从战后工业发展进程来看,委内瑞拉基本上执行的是轻、重工业并举的方针,但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体在1970年以前,侧重发展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食品、纺织、成衣、卷烟、饮料和制革等非耐用消费品工业。1950~1969年,非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3.6%。1970年以后,则侧重发展中间产品工业和资本货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炼铝、水力发电等基础工业。1953~1976年,委内瑞拉电力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9%,钢铁工业为24.3%,冶金工业为15.4%,机器制造业为13.4%。而非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970~1976年间降为10%上下。

6.注重发展大型企业。委内瑞拉比较注重发展大型企业,并鼓励工业资本的集中,因此,1953~1966年期间,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平均数从9名增加到27名。同期,每个工业企业的平均资本由11.6万玻利瓦尔增至132万玻利瓦尔(按1957年价格计算)。[28]据1977年的统计,全国10250家工业企业中,雇用1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为747家,只占企业总数的7.3%,却占这一年制造业产值的74.2%。委内瑞拉大型企业的特点是投资比较集中、吸收外资较多、设备比较先进,大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见表10-1)。

表10-1 委内瑞拉大型企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

img38

资料来源:[阿根廷]塞尔希奥·比塔尔等:《委内瑞拉工业的挑战》,1983年西班牙文版,第261页,图表A—7。

7.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委内瑞拉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分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包括外资)两大类,其中国家资本居主导地位。但是,为了达到工业发展的目标,委内瑞拉在大力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办法有:①增加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社会开支,并提供价格低廉的地皮,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②通过发展公共服务业、原材料工业和调整产品价格,向私营企业提供间接补贴。③成立工业发展基金会、中小工业发展基金会和城市发展基金会等金融机构,向私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因此,私营企业的发展很快,仅1973~1976年三年内,32家最大私人公司的资产就增长78%,12个最大私人财团的资产就达81.85亿玻利瓦尔。[29]私营企业在制造业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从1968年的11.22亿玻利瓦尔增加到1977年的21.64亿玻利瓦尔。[30]1977年,对制造业的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为52.77亿玻利瓦尔,其中公共投资占59%,私人投资占41%。

三、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委内瑞拉从17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一直是单一制农产品输出国,烟草、靛蓝、棉花、可可和咖啡等农产品的出口是它的主要外汇来源。由于上述出口农作物的长期畸形发展,委内瑞拉的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发展缓慢。因此,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石油经济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食品消费构成的变化,农产品进口特别是粮食进口急剧增长,进口农产品占国内实际消费量的比重,从1936年的9.8%上升到1958年的45%。因此,战后以来在大量石油收入的基础上,委内瑞拉对农业提出了“生产更多的国产品,分配更少的进口品”的奋斗目标。[31]为此采取了下述政策和措施:

1.调整所有制结构,扩大耕地面积。战前,委内瑞拉农村中封建性的大庄园制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据1941年的社会调查,[32]农村经济自立人口为63.5万人,其中17%是土地所有者,83%是分成农、对分农和雇工。前两类农民租种地主的小块土地,交纳劳役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45年10月民族资产阶级上台执政后,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并于1948年10月18日签署了土改“特别法”。根据这一法令,成立了“全国农业委员会”,负责实施土地改革。后因政局变化而一度中断。1958年1月,希门尼斯独裁政权倒台后,新上台的民主政府加快了土改的步伐,于1960年2月颁布了《土改法》。《土改法》的目的是改革农业结构,用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制度来代替大庄园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到1980年,全国共分配土地900多万公顷,近20万农户得到安置,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同时,又积极鼓励移民开垦荒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1977年达182.1万公顷,比1950年的110.3万公顷增加65.1%。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多样化农业。战后以来,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委内瑞拉采取有力措施,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1)从侧重发展种植业过渡到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举,并逐渐侧重于畜牧业。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在资金、价格、技术等方面向牧业主提供各种方便。例如,建立屠宰场和冷藏厂,从国外引进优良畜种,提供精饲料,发放优惠贷款等,促使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19.5%增加到1982年的54%。

(2)在种植业中,改变农作物的种植构成。咖啡、可可等“传统出口作物”的收获面积占种植业收获总面积的比重从1945年的48.3%降到1977年的22.3%,同期,粮食、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收获面积比重则从51.7%增加到77.7%。

(3)发展多样化畜牧业。委内瑞拉牛肉和牛奶的产值长期占畜牧业产值的2/3以上。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多种需要,1945年以来,大力发展养猪业和家禽饲养业。为此,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养猪和养鸡技术,建造了很多专业养猪场和现代化的养鸡场。家禽饲养业(包括肉、蛋)的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14.8%上升到1982年的33.9%,牛肉和牛奶的比重相应有所下降。

(4)扩大人工牧场的面积,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1950年,全国人工牧场面积为163.9万公顷,1973年增加到509.2万公顷,增长了210%。目前人工牧场面积约占委内瑞拉牧场总面积的1/3,比种植业面积多3倍以上。

3.提高机械化程度,发展专业化大生产。在改革土地所有制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委内瑞拉又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农业的生产,其办法有:

(1)提高机械化程度,从畜力耕作向机械化耕作过渡。50年代前,全国仅有四五千台拖拉机。由于大量进口农业机械,1961年拖拉机的拥有量已达13000台,1978年又增加到35000台。每台拖拉机承担的耕地面积从1961年的399公顷减少到1980年的80公顷。1978年建立了农业机械和试验中心,其任务是实现农业机械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同年9月,本国自建的拖拉机厂和柴油机厂正式投入生产。

(2)发展专业化大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委内瑞拉的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了地区分工,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选择一种或数种农产品进行大规模专业化大生产。例如,中央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其产值占全国粮食总产值的2/3以上。纤维类和油料作物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约占国内同类作物产值的70%。牛奶生产则集中在苏利亚州,产量占全国的2/3。专业化大生产的发展,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活跃了国内市场,满足了农产品加工工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到60年代末,委内瑞拉农业生产总值的70%以上实现了商品化。[33]

4.重视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水浇地面积。安第斯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是委内瑞拉主要的农业区。多数人口和工业城市也分布在这两个地区。那里气候炎热,全年分为雨季和旱季,雨季往往大小河流泛滥,大片农田被淹;旱季则河床干涸,地面龟裂,庄稼枯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委内瑞拉比较重视农田基本建设,提倡修人工湖、建水库、筑拦洪坝等。1945~1948年,委内瑞拉投资3000万玻利瓦尔修建水利工程,使2万多公顷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是1948年建成的塞尼索灌溉工程,其灌溉面积达1万公顷。1974~1978年,委内瑞拉对农村基本建设的投资达150亿玻利瓦尔,修建水库13个,同时实施了各种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的计划。到80年代初,全国已建成24个灌溉系统,从而扩大了水浇地面积。

5.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障生产者的合理收益。为了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委内瑞拉通过成立农业商品公司完善农村商品的收购体制,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1973年,政府对玉米、高粱、剑麻、花生和家禽等26种主要农产品规定了最低收购价格,1976年又将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了10%~100%。同时,政府还采取发放农产品补贴、运输和运费补贴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农业技术培训。委内瑞拉农业历来以外延发展方式为主。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自6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农业科学研究,成立了全国农牧业研究基金会等。目前,全国八大农业区均设立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的科学研究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1960~1980年,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30%~100%。与此同时委内瑞拉也较注重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成立了全国农业训练委员会和农业改革训练研究基金会。农业训练委员会的使命是发展农村的职业培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农业改革训练研究基金会的宗旨是教育公职人员学会农业生产的管理,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组织示范操作活动以普及农业技术知识。

7.鼓励农工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委内瑞拉积极支持农工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工业和农需供应)的发展。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和建设基础设施工程(道路、堤坝和电力等)着力发展资本主义经营农业。目前,农工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最大的农工企业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财团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控制农牧业生产,又掌握农牧产品的贸易渠道。例如,全国10%的食品企业控制着农牧业产品的40%。[34]

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45~1979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4%。

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政策和措施

委内瑞拉经济是在殖民地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国外经济联系历来十分密切。战后,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委内瑞拉日趋重视发展独立的对外经济关系以适应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

1.积极利用外资。战后,委内瑞拉在利用外资方面,以其方式不同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外国直接投资占外资总额的比重在90%以上。这一时期,政府对外资的投向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外资的主要投向是赢利大的石油业。外资的来源也比较集中。1950年,美国在委内瑞拉外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为65%,1960年升为68%,1968年达71.4%。[35]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限制措施,造成了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民族经济的局面,据估计,1968年,委内瑞拉国民生产总值的1/3是外资控制的企业提供的。为了克服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弊端,在70年代以后,委内瑞拉利用外资的方式改为以吸收外国贷款为主,对外国直接投资则采取了较有力的民族主义措施,其中主要的有:

(1)1974年成立外资管理局,对外资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责有:①提出对外资有关的政策,将外资引向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并为充分利用进口技术创造条件。②定期向共和国总统报告外资在本国的情况和动向。③负责决定是否接受新的外国直接投资。④负责确定全国各类企业的资本属性。⑤负责决定是否签署有关技术、商标、专利和优惠的协定。⑥负责审批和登记与外国签订的贷款协定。

(2)划分了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界限。根据安第斯条约第24号决议的精神,委内瑞拉政府规定,企业中外国资本占20%以下者为民族企业,外资占20%~49%者为合资企业,外资占50%~100%者为外资企业。还规定,外资企业汇出利润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的20%,剩余部分可优先向经济、社会和技术部门进行再投资;再投资如不超过原外资企业资本的7%,无须事先批准。

(3)对外资的投向作了明确的限制。根据1977年总统第2031号法令,规定在电话、邮政、自来水、电视、电台、报刊、交通、国内商业、保险、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部门不得建立新的外资企业和进行新的直接投资。

(4)对技术进口提出了明确的条件。上述法令规定,进口技术协定中应明确技术供应国有义务培训技术进口国的技术人员,以便更好地利用所提供的技术;外国技术和专利转让合同不能附有购买技术供应国的资本货、半成品、原料和使用其技术人员的条件,也不能附有技术供应国享有决定其产品数量、结构和销售价格权利的条件;技术和专利的购买国没有将利用进口的技术和专利获得的发明和技术革新成果转让给技术出口国的义务。

(5)实现了部分外资企业的国有化。自1974年起,除了在1975年1月和1976年1月相继实现了铁矿业和石油业的国有化外,委内瑞拉对一些竞争性强的部门,如电力业、物资和人身保险业、国内运输业、宣传广告业、自选市场和其他物质和劳务方面的外国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实行“委内瑞拉化”。

采取这些措施后,委内瑞拉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1978年,外国直接投资仅相当于14亿美元,在全国固定资本总额中只占9%。与此同时,外国贷款则大幅度上升。1968年,注册的公共外债为18.8亿玻利瓦尔,1982年上升为520.34亿玻利瓦尔,14年增长了26倍多。委内瑞拉吸收外国贷款的特点是:

(1)增长速度快。1976~1980年,委内瑞拉外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4%,不仅超过了拉丁美洲的平均数(25%),而且也超过了主要经济大国巴西(22%)、墨西哥(24%)和阿根廷(35%)。

(2)债权国比较集中。委内瑞拉多数的外债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例如,在1982年的公共外债中,债权属于美国的占35%,属于西欧国家(英国、联邦德国和法国)的占24%,日本占11.6%,加拿大占6.1%。

(3)债权人中私人金融机构占优势。在1980年108.67亿玻利瓦尔的公共外债中,外国私人金融机构占96.1%。

(4)债务偿还期集中。现有外债总额中1985年到期的占70%。

以上特点加剧了委内瑞拉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2.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在委内瑞拉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委内瑞拉的对外贸易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对外贸易的状况直接影响该国的国计民生。

战后以来,委内瑞拉的对外贸易大致也以197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70年代以前,委内瑞拉对外贸易始终受到与美国签订的《通商互利条约》的制约,其特点是:①出口以石油及其制品为主,石油出口一直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0%以上。②进口以消费品为主,但呈下降趋势。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44年的55.2%下降到1960年的40%。③贸易对象国比较集中。向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46年的29%上升到1961年的41%,同期,从美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虽从70%降到55%,但仍占绝对优势。

70年代以来,随着外交侧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委内瑞拉开始执行比较独立的外贸政策,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服务。其主要的措施有:

(1)加强外贸管理。1970年8月成立了“对外贸易委员会”,负责管理对外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扩大贸易对象。1977年5月,又建立了相当于政府部一级的“进口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进口政策,确定进口准则,控制国营部门的进口。

(2)实行外贸市场多样化。为了摆脱对传统市场美国的依赖,委内瑞拉加强了与拉美、西欧地区以及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贸易往来,目前,同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贸易额已占该国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1979年,委内瑞拉向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降到33.4%,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降为48.8%。[36]

(3)加强非石油产品的出口。为此于1973年9月颁布《建立出口信贷基金法》和《鼓励出口法》,1977年7月公布了《出口信贷保险制度条例》。这些法令和条例以及对出口产品的补贴政策促进了非石油产品的出口。铝和钢铁的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1977年为1.9%,1981年增加到2.9%,[37]成为仅次于石油的大宗出口产品。

(4)控制进口。为此于1973年调整了3000多种消费品的进口份额,1978年2月,又颁布了禁止500种商品进口,提高关税税率和政府垄断进口的法令。这些措施既保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加强与国外的科学技术合作。70年代以来,委内瑞拉日益重视与国外的科学技术合作。其目标是实现技术来源的多样化,摆脱对美国技术的单一依赖,并逐步实现技术独立。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国发展计划》及与该组织的有关机构争取技术咨询和援助,在工程技术、渔业技术、林业技术、环境保护、文教、卫生和外贸等专业领域合作,举办训练班和专业讨论会,提供奖学金名额和专业深造名额,为委内瑞拉培训科技人员。

(2)加强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主要方式有:通过七十七国集团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依据互利和相互声援的原则,开展双边技术援助和合作,而重点则放在拉美地区。1970年以来,先后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安第斯集团各国、中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政府签署了各种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和信贷协议,在工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住房、旅游、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加强与地区性组织和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委内瑞拉是拉美一些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又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国之一。通过这些组织和其他类似的组织,委内瑞拉加强了与拉美国家和中东产油国的联系,密切了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

(4)加强与外国政府的双边合作关系。为了提高本国的技术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委内瑞拉政府也注重加强与工业发达国家政府间的双边合作,争取这些国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设备和培训技术人员等技术援助。

此外,委内瑞拉也重视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双边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