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有重点地选择发展领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五是重视和积极推动“三农”的信息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三农”的信息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认识。一是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的投入,重点研究解决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重大奋斗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实现工业化,并非易事。为此,中央根据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和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途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要求和任务,任重而道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有重点地选择发展领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优先发展既有数量规模、又有技术含量和市场控制力、更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产业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争取在应用软件的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进而用应用软件的开发带动操作系统的软件的开发,用软件的开发带动硬件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工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一是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如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海关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和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和利用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的高速传输网,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和融合各方面网络资源,采用高速路由器和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新技术装备,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高速宽带信息化,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覆盖面广的国家新型互联网络。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三是下大力气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和相互封闭的状况。四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企业要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建设,在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全面推广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竞争能力。五是重视和积极推动“三农”的信息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三农”的信息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2)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广阔,而且国际竞争激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力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作为重点突破口,集中力量,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市场需求的技术梯度差,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新技术先导产业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包括上文已论及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是指除信息产业以外的其他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的投入,重点研究解决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占一席之地,并在信息、材料、能源、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形成强大的科技战略储备。

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积极扶持并促进其相应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据专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的技术革命就是生物工程技术与新材料技术。我国在传统生物学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在此领域有所作为,争取领先地位,占领部分市场。

三是积极跟踪航空航天、新能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开发动态,在可跨越的技术层次上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并逐步使之产业化。

(3)大力振兴装备工业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科技发明的物质载体,是驱动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向前奔驰的发动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有一定基础,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为雄厚,但毕竟技术基础薄弱,滞后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必须首先大力振兴装备工业。要依托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增强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设计制造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当前装备工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应包括数控机床、基础件等基础机械、成套设备、纺织业、轻工业设备、集成电路和其他关键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农业现代装备等。

(4)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之一。这既是解决现实就业压力和未来20年有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要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建立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仅指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相结合、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以及发展高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制造业。

(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传统工业化以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工业化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城镇与农村的关系。既要做到促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使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产品大大增值;又要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并为中心城镇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有关部门测算,与农业产业本身的效益相比,相关非农产业产值约是它的两倍。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领域。

加快农业产业化,要注重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农业产业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竞争力。目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8∶1左右;而我国,即使在发达地区,两者之比大多也只有1∶1左右。可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推动龙头型加工企业的兴起。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1)实行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基本实现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巨大作用,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和完善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要给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但市场调节应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种种“大构想”、“大手笔”,动辄随意干预经济,这种倾向应纠正。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2)实行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据联想公司总裁杨元庆介绍,联想大规模信息化从1993年开始,现在每年由于信息化的应用节省了6个多亿的成本。据预测,我国“十五”期间,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加快新型工业化,还要注重推动企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研发能力,以增强我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需要致力于面向全球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及浙江省等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是当今时代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也是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3)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呈快速推进之势。经济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数量上的扩张效应,又有质量上的提高效应,还有结构上的改善效应,更有机制上的创新效应。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工业化程度,至少没有今天的工业化规模和进度。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继续坚持扩大开放,借助强大的“外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入世”的新形势下,扩大利用外资,应包括:把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合资、合作,发展配套产业,进入国际配套采购网络;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特别是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而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探索并试行吸收外资发展医疗、教育、出版等社会事业,大力促进我国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值得重视的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富裕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应继续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是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无论就制造业或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我们能从国外引进并获得的不可能是最顶尖的技术,但可争取引进并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我们可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别人已有的科技成果。关键在于不能躺在“复制”基础上,而应努力消化、吸收和创新,变成自己的科技成果。只有引进而后创新,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三是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特别是要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采取有利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投资办厂,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并逐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4)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我国工业化中的重要课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当前,首先要调整发展思路,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把工业的发展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对各级管理干部,包括国家各级领导层、各级工商管理层及工业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高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可以说,不解决认识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难以实行。

其次,生产经营方式要由“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一些工业化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目前,我国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其普及率比较低。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执法的力度和对违法者的惩罚措施。

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和在工农业实践中有利于环保、节能的先进适用技术,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方式由原先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消耗、低产出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生产工艺转向低消耗、高产出和废弃物还原利用的生态工艺,进而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由资源攫取型向深层次的资源再生型转移。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材型工业生产体系和高效降耗型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全新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良性循环,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

此外,要强化城乡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此文刊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发展研究所《产业研究报告》2003年第29期,部分内容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为题发表于《国有资产管理》杂志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