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主知识产权对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制约

自主知识产权对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制约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国家中,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而日本是世界制造业的一个分中心。由此可见,自主技术创新是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决定性因素。美国于19世纪后半期在制造业发展上逐渐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第二节 自主知识产权对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制约

自从2001年7月日本《产业新闻》第一次提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是否已经真正成为“世界工厂”的争论一直十分热烈。有的学者认为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要有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要求来衡量,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达到此标准,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却还未满足此标准。[27]从整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有很多,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薄弱已经成为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

一、国外经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自主知识产权

在世界工业史上,先后有几个国家在制造业的发展上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其中就包括英国、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在这些国家中,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而日本是世界制造业的一个分中心。观察英国、美国、日本以及韩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无不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曾被称做“世界工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英国发生,使纺织、交通、冶金机械制造、煤炭等工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同时,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工业体系得以建成,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由此可见,自主技术创新是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于19世纪后半期在制造业发展上逐渐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南北战争结束后,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的带动下,美国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提升,80年代初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的地位由1860年的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并在此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同样,技术创新对美国长期保持世界制造业基地也起着重要作用。从1879年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得以建成,美国形成了钢铁、化工、电力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石油的广泛开采利用使得化纤、塑料橡胶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石油化工也替代了煤化工。在电力和石油工业的基础上,美国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同时伴随莱特兄弟飞机试飞的成功,美国的飞机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无线电技术及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可以看出,数量极多的新发明和新技术促进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2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分中心。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时候,在基础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并不出众,而是采用“技术立国”方针,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在吸收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加以改进和创新,从而在商业技术上超越原引进国家。这种战略使日本的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的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赶上甚至超过欧美的同行业企业,日本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达到了20%,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分基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分基地的时候并未成为全球科技中心,但是在自主商业技术开发方面却走在前列。据统计,在20世纪重要发明及重大新产品方面,日本的贡献很小,但是在32项重大产品的商品化方面,日本却占据24项,远高于美国的6项和欧洲国家的两项。[29]同时,日本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品牌的培育,日本培育出了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例如丰田、索尼等。

但是,由于日本在基础科技上并不占优势,使得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处于落后局面。在信息产业,日本除了在某些硬件产品、工业软件等少数几个方面稍具优势外,在其他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几乎都比较落后。同时,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了一些传统产业,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控机床、统计程序控制及其他先进技术在这些产业的生产和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日本在制造业上取得的一些优势也逐渐被美国赶上,例如,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但是1993年美国在汽车业总收入上再次超过日本,1995年在汽车销售数量上也再次超过日本;日本在1985年成为世界第一半导体生产国,但是在1993年被美国重新超越。[30]

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业也迅速发展,这也与韩国比较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系,其中汽车行业比较典型。韩国汽车制造业起步并不早,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着手生产汽车,随着1962年《汽车工业保护法》的颁布,韩国建立了新国、新进、现代等一些汽车生产厂商,但是由于当时汽车生产缺乏相关技术,只能和美国、意大利等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韩国企业仅仅负责组装。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韩国政府对汽车国产化的重视,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韩国汽车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1973年,起亚首先开发出2000CC的发动机,1974年现代自主研发设计出“小马牌”轿车,而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韩国政府提出要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的目标,韩国又掀起了自主研发的新一轮高潮,例如,现代生产波尼牌轿车,大宇着手开发莱曼斯高级轿车,起亚着手开发贝斯塔牌轿车等。[31]而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汽车自主创新进一步取得突破,1991年现代公司制造出了国产率达到100%的Accent车型,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韩国正式成为有能力生产自主车型的国家。[32]同时,韩国在汽车发动机自主研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例如,现代公司从1983年开始正式自主研发汽车发动机这一核心零部件,虽然现代和日本的三菱公司有过合作,通过向三菱公司引进发动机模型并用于生产,但是现代并没有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在意识到仅仅依靠引进发动机模型这一方法并不合适后,现代公司就与英国的Ricardo公司进行发动机技术开发合作,通过在开发各环节中,Ricardo直接指导和监督现代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实现技术积累。在这种开发形式下,现代公司最终开发出了“阿尔法”发动机。基于这种经验,现代公司在1995年和1997年又开发出了另外两种发动机。[33]在自主技术研发的推动下,韩国汽车制造业得到不断发展,例如,1986年韩国汽车产量达到了59.2万辆,居世界第11位,而1994年则达到了230万辆,使韩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步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行列。

通过总结以上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及品牌对于制造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每一个制造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都是掌握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新的产业链条,或者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拥有关键性的商业技术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对竞争对手保持优势,从而在全球市场上保持高市场占有率。例如,英国是在新技术革命后随着机器在不同产业的应用以及诸如机械制造、煤炭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后成为“世界工厂”的,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日本是通过引进技术后,对这些技术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比出口国更先进的商业技术、新产品等而成为世界制造业分基地的。

第二,技术后进国家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最终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就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对这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形成和提高了商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韩国的汽车制造业也是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能力的。

第三,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一个完整的技术开发链条是维持长时期的制造业地位的重要因素。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对于美国的优势逐渐减弱,表明一个国家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上具有优势,而且必须要加强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使整个技术开发链条发展完整,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日本从1994年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强调自主开发世界领先技术,而不再如同以前依靠模仿,说明一个国家在科技战略上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以及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商业化改进,还必须要提升自主的基础研发能力。

第四,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十分重要。例如,美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过程中,就培育出了一大批国际品牌,例如通用福特等,日本也是如此,韩国的汽车行业也培育出了现代等国际知名品牌。

二、中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阻碍了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如上所述,中国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和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

第一,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在技术上依赖国外,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壮大,最终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一般都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外已经成熟的,有的甚至是在国外面临淘汰的。按照“雁形理论”,发达国家的成熟产业和成熟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只依靠国外技术转移的方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依赖于国外,而不能赶上发达国家。从国外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如果缺乏对此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在此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随着这种技术的落后,就必须从国外重新引进新技术,以便应付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引进、轻视吸收,重视关键性生产设备等硬件的引进、轻视软技术的引进,这实际上是放弃了独立自主的技术研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战略。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引进技术上已经形成了“技术落后—技术引进—技术再落后—技术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引进许多情况下是伴随着外资同时进入的,合资企业成为中外企业合作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旦外资企业在战略上发生变化,如现在正在普遍发生的外资企业改变合资战略,采取独资战略,那么对国内的民族企业发展就十分不利。因为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凭借技术上的优势,使中国的民族企业沦为外资企业的附庸,甚至在国内市场打垮中国的民族企业,那样中国的制造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我国有些产业已经开始面临这样的问题。例如,我国的汽车工业随着外资和国外技术的输入,其生产能力和销售量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现在在技术上已经严重依赖于外资企业,甚至已有的技术开发平台也因此而丧失。如果外资企业在战略上实行收缩,我国的汽车工业很可能会走向衰退。

第二,自主研发能力弱,导致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缺失,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价值链,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完整的价值链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与培训;二是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等;三是营销环节。[34]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许多加工区和产业集群区,其竞争力也不断得到加强,但是这些环节基本上是属于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加工环节,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环节和生产环节中的关键部分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都处于弱势。例如,即便是在发展比较成熟、竞争力比较强的家电行业中,我国的企业优势也集中在加工环节,而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上,依然要依靠国外企业。尤其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更是集中在加工环节,价值链更加不完整。例如,200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给率只有19%,大部分依靠进口,这就影响了我国电子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这些高端环节的缺失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这也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世界的经验看,产业结构一般是沿着由轻纺到重化工化,再到高加工度化最终达到高科技化、高服务化的进程发展的,在这过程中,重化工化标志着工业化的完成,而高科技化、高服务化则标志着工业化向现代化的推进。[35]向高科技化、高服务化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也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要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是在产业完成高科技化后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分中心的。而这就要求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努力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自主研发能力弱,虽然我国目前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数量上占据世界前列,但是在技术水平上普遍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在20世纪末,我国主要的机械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后期水平的只占20%左右,达到80年代初期水平的占40%左右,而剩下的40%只处于国际70年代末的水平。即使是一些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其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例如,我国1997年出口机床是进口机床的1.9倍左右,但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控机床出量口仅为965台,进口量却高达6243台,[36]表明在这些产业的产业结构仍待优化。

第三,自主研发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使我国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去使用国外技术,并面临国外企业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的诉讼。使用国外的专利需要付出很高的专利使用费用,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通信产业为例,由于缺乏技术标准的有关专利,我国企业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使用费用。例如,高通对华为收取的专利使用费,国内产品收取费率约为1%,海外出口产品收取费率为6%~7%。当然,这些专利使用比不使用要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额外付出这些费用,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却带来很多的影响,侵蚀了利润,尤其对于利润率比较低的产业来说,情况就更为不利。另外,国外企业尤其是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跨国公司,为了同国内企业进行竞争,防止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手段对我国的企业提出诉讼。例如在2002年,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对我国DVD生产厂商提出上诉,最终使我国的生产厂商每生产一台DVD就要付4.5美元的专利许可费,赔付总额估计约为230亿元人民币[37]日本丰田从1997年起,就以侵犯了KCW(小型摩托车)的外观设计专利和发明专利为名,相继对上海飞羚摩托车、浙江黄岩华日(集团)和河南黄岩华日(集团)新乡市摩托车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进行了起诉,并以美日汽车上使用的车标酷似丰田汽车“小地球”造型的注册商标为名,对我国的吉利汽车公司提出了诉讼,认为这侵害了丰田公司的商标权,并提出了高达1400万元的赔偿要求。[38]这样的事件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高,虽然有些诉讼其理由显得比较牵强,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胜诉,但是这对国内企业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一旦这些取得胜诉,高昂的赔偿会让国内企业不堪重负。2005年1月,英特尔公司向深圳市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指控东进公司研发的语音卡产品侵犯了英特尔SR5.1.1软件中的“Intel头文件”这一知识产权,索赔796万美元,约合6583万元人民币。虽然东进公司是国内语音卡市场的最大的厂商,但是该公司的全部资产大约也只有800万美元,如果英特尔索赔成功,那么东进很有可能会破产。[39]而这正是因为我国在企业知识产权方面仍然处于弱势,落后就要挨打。

第四,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只能以价格竞争作为手段,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而较低的利润率又使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从事研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困境。我国制造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够驰骋世界市场,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低,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提供了类似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供应,同时,东中西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在东部劳动力价格提高以后,还仍然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另外,国有企业改革中也会有大量工人下岗,也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来源。这是我国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使得中国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与国外相比非常低,极具竞争力,这固然对中国制造业有利。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技术落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制造业在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生产环节上,处境十分不利,企业只能从事劳动密型产业或位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附加值本身很低,产品的主要利润都被国外企业获得,而国内企业的利润很少。例如,纺织服装业虽然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实际的获益不足20%,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业附加值只有26%,而发达国家的数字为40%~50%。[40]这就使得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发,因为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失败的风险很高。而没有技术上的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就只能以低价格作为竞争优势,不能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生产环节上获得突破,企业就进入了低利润—研发能力弱—低利润的循环。

综上所述,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我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中国目前只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没有自己研发的先进技术,没有强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来吸引外资,但是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在低劳动成本基础上构建的竞争优势将逐渐失去。例如,现在珠江三角洲等地方出现的“民工荒”就表明劳动力的低廉价格不能长期维持,如果中国制造业不能培养自己在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挑战,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很难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