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框架

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框架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健全的市场机制以及工业化过程却是一个国家现代制造业建立的必要条件。这种机制为当地企业的竞争提供了环境,而正是这种环境下的竞争创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竞争优势,并成为该产业的世界中心或分中心。譬如,一个国家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生产要素的建设和积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该要素起决定影响的产业中,该国便具有竞争优势,并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

第二节 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框架

将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制造业是工业化的结晶和产物,也是市场机制良性运作的结果。历史上,工业化过程通常和市场化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促进,甚至融合在一起。不是所有的工业化过程都会产生一体化的现代制造业,也不是所有国家的市场化运作都可以产生全球有竞争力的制造中心。尽管如此,健全的市场机制以及工业化过程却是一个国家现代制造业建立的必要条件。

那么,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的工业化过程能够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从而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呢?

这里,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和分析框架很有借鉴意义(Porter,1990)。他的理论将这种市场环境具体化为由四个重要要素组成的菱形结构。他指出:一个具体产业中,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比另一个国家取得更好的成就,进而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原因就在于由这四种要素所形成的市场运行机制的差别。这种机制为当地企业的竞争提供了环境,而正是这种环境下的竞争创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竞争优势,并成为该产业的世界中心或分中心。这四个因素是:①要素条件:譬如,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生产状况和国际地位。②市场需求条件:本国市场需求的性质和规模等。③相关支持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竞争力水平等。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新的企业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企业是如何被组织和管理的,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等。

以上四个因素共同创造了一国企业生存、发展和相互竞争的环境。譬如,一个国家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生产要素的建设和积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该要素起决定影响的产业中,该国便具有竞争优势,并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又如,当地的消费市场能够引领其他国家,甚或世界的消费趋势,并提供新产品或技术的重要信息时,该国的产业也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样,在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基础雄厚;或者当地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并具有挑战性,不断刺激和强迫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拓展和深化自己的优势基础时,该国的产业也将具有竞争优势。

这四个要素组成的菱形结构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因素对竞争力影响的效果要依赖于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反之亦然。譬如,有利的需求条件只有在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时,企业才会对这种有利的需求信息和条件做出积极反应,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升级换代等。同样,一个因素上的优势也会创造或促进其他因素上优势的建立。

在自然资源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业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只是基于一个或者两个决定因素,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种优势很容易消失,也很容易为竞争者所获得。而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是在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个菱形结构中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许多因素上的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形成良性的自加强机制。这种竞争优势很难被超越。

除了这四个因素之外,偶然事件和一国的政府也会对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产生重大影响。譬如,科学研究纯理论上的发明、基础技术方面的突破、战争、外部政治事件以及外部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等事件,常常在企业甚或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外。它们通常会打断现有的产业发展进程,并重新建造产业结构,从而为其他国家的企业提供赶超机会。

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对四个因素的影响,通常会促进或阻碍竞争优势的形成、维持以及升级换代。譬如《反竞争法》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消费方面的立法和规则等也会影响需求的数量、类型和发展变化;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也会大大改变一个国家的要素条件;同样,政府的采购政策也会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动态地看,不同因素的影响会相互加强,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带动整个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不断扩大。一个产业上的竞争优势的建立也会促使相关产业优势的建立,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譬如,国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促使整个菱形结构的升级换代;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即:产业聚集则会提升和扩大菱形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度。同样的,整个菱形结构作用的结果也会造成产业聚集现象。

尽管某个产业中持续的国家竞争优势是该国菱形结构良性运作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构的建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讲,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的建立是首先在某个决定要素上取得了突破。这里,历史偶然性也会起一定的作用。一旦产业形成的过程开始进行,只要条件合适,其他决定因素也会逐渐地加入进来,并促进该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积累。

一个新产业的形成意味着新的企业的建立。而现实中,新企业的形成是由要素条件、需求和相关产业条件等其中之一所引发的。譬如,由于一个国家拥有该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或者相关产业企业的积极进入;或者是独特而巨大的当地需求条件所拉动等。

一个产业的诞生和形成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使这些产业成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还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这里,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竞争必不可少。只有这种竞争才会促使当地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并走上创新之路。同样的,要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该国企业还必须扩大现有的竞争优势基础,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在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基于廉价的劳动力或原材料时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个国家在其他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竞争优势,或者其他因素的发展基础很好,或者能够很快地创造出这些所需的决定因素时,能够很快地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但是,对于只有丰富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建立可持续的竞争力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并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些国家的企业需要获得技术、资产和全球性网络才能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竞争。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静态地看,主要是集中在单个产业或产业中的一部分的;动态地看,这种理论可以自然地应用到相关产业形成的产业聚集或地理聚集上。同时,在这种理论中,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由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国家”的竞争优势理论,并应用到整个国家的层面。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抓住了一个国家产业发展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方面,即: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市场作用的具体机制,并构筑了一个简单的结构和分析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国家产业或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是本报告选择这种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的最主要原因。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关注不够,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及竞争优势则研究更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理论主要关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长期发展和自发发展,而对政府作用特别是落后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关注远远不够。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如何构建本国的市场环境和机制的问题。在落后国家中,决定国家竞争力优势的许多要素都不具备,或者处在很低层次上。譬如,落后国家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时,通常没有一个当地企业,也根本不存在其他的相关产业和企业,一切都是空白。这时,波特的市场竞争菱形结构根本就不存在,也不能发生作用。在这种市场失败情形下,起推动作用的往往是当地的政府和精英阶层。亚洲四小龙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落后国家要求发展自己的制造业时,往往在这些领域中,已经大量存在着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并掌握和控制着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等。如何确保自己的独立性,确保市场不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产品占领以为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预留或创建必要的市场空间便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正是从这一点开始,波特的理论中需要加入市场保护的前提条件。

同时,落后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按照波特的分析,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是在一个高度地方化或区域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国家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以及历史等因素都会深刻地影响竞争的成功。这样,在这种环境中,国内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适合当地市场独有技术和产品路径的努力才有必要。否则,如果随意允许其他国家现有的技术和产品扩散,那么,当地的市场和生产只是作为这些国家现有技术和产品的一个边际扩散地——只是简单地复制他们现成的东西,不会发展出适合当地市场需求、资源等条件约束的技术和产品路径来。

落后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因为落后而来的优势,即:后发优势。在保护条件下,要充分引进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不能闭门造车。后发优势的发挥和利用,必须有政府的有意识、强有力干预。而技术供应的国际来源是否顺畅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等等。

总之,落后国家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独立的、一体化的制造业曾经是许多经济学家一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汉密尔顿、尤其是李斯特的幼稚产业理论以及后者的生产力理论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线索。落后国家制造业发展所必要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关税以及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但是,同时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譬如,钢铁冶炼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铁矿石的品种和地理分布。这样,该产业的发展就受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天然保护。

同时,也应该看到,封闭虽然可以保护当地幼稚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但也有造成与世界发展水平和趋势相分离的危险,从而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一种负担。在这种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下,整个制造业能否发展起来,还取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这时,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除此之外,大国的条件也很重要。但是,它不是必要条件。因为,在其他几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小国虽然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中心或分中心,但却可以在某些产业或产业领域中实现这样的目标。

同样,技术差距的大小,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速度,但不能改变这种发展的性质和态势。

这样,我们就有了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一个一般分析框架,见图1-1。

img17

图1-1 制造业中心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