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世界研发中心之忧

中国世界研发中心之忧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六 中国世界研发中心之忧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更多的任务是为了实现测试与适应本土市场的实用技术。目前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研发中心,这只是一种大势的微观反映。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会影响中国研发中心中缺乏实际中国人才。

案例六 中国世界研发中心之忧(10)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更多的任务是为了实现测试与适应本土市场的实用技术。而对于中国人一直希望的培养中国核心研发人才,则明显还不可能。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还是偏重于下游研发,即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尤其是研发中心在二级城市,比如西安、成都等设立的研发中心,更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研发中心,意即研发测试中心。

目前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研发中心,这只是一种大势的微观反映。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达1160家,这是中国在这个数字上首次超过印度,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

金融危机之前,巴斯夫西门子、松下等众多跨国巨头在中国相继建立研发中心,就在金融危机的残酷日益显现,各大公司纷纷裁员之际,仍然有不少公司在中国增加研发投入。

1997年中国《鼓励设立中外合作合资研发中心办法》的出台,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掀起了热潮。当时第一批顶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时,它们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借此加强政府或公共关系。当时这些研发中心可称为“公关中心”,但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作用发生了重要转变,相当一部分研发中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研发基地。

根据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涉及的业务范围,罗盛咨询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延伸型中心”、“能力型中心”、“产品中心”及“研究中心”。“延伸型中心”是跨国公司海外核心研发团队的延伸和补充,主要完成相对独立却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多跨国公司的国内研发中心都从这一类型起步;“能力型中心”能够执行相对完整的开发流程模块,要求技术人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产品中心”则拥有端到端的产品生命周期,不仅负责模块的开发,还要在需求分析、功能定义和高水平设计等领域做出决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纯粹的开创性研究,由于国外政府大多实施出口限制,这一类研发中心在中国的数量较少。

以西门子举例,在西门子的研发体系中,设在美国普林斯顿的研发中心主要承担了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西门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在德国的5个研发中心,则是把这些技术变成现实,支持14个业务集团;而中国的研发中心则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验证这些技术成果的可行性,再反馈给其他的研发中心。这是中国日益剧增的市场潜力和特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应用型开发,目的在于使自己的产品更贴近市场需要,而不是高新技术的研究。据此,专家分析,真正让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直接动因是跨国公司的“内部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它们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人一直希望的培养中国的核心研发人才,则明显还不可能。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有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首要目的就是要牢牢控制住研发活动,避免技术外溢,确立自己的技术垄断优势。即便是合资的形式,外方也注重控股权,或把中方的相关机构置于附属地位。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研发中心转变会是一个过程,中国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无论如何,虽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有很多降低人力成本等考虑,但也不乏很多正面意义。比如中国的研发人员可以了解到跨国公司的研发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国很缺乏的研发管理人才。据调查,现在有超过70%的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管理人员是外派的,剩下的30%中又有很多是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真正本土的这个领域的人才很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会影响中国研发中心中缺乏实际中国人才。

针对不同种类的研发中心,有不同的人才与核心管理能力需求。举例来说,如果公司要建立“能力型中心”,就需要寻找在领导团队和项目开发方面拥有突出业绩的人才;如果是“产品中心”,则需要选择具备远见卓识和超强领导能力的人才。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人际沟通技巧、影响力和敬业精神都是必须考察的因素,因为它将要领导的是远离业务总部的分支机构。

本章思考题

1.简述跨国公司各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

2.简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跨国公司产品战略。

3.简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

4.举例说明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有哪些。

【注释】

(1)资料来源:跨国公司.百度百科

(2)郭羽诞等.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精品课程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gjmyxdzjcchapter9/1_2.htm

(3)摘选自“MBA智库文档”与“MBA智库百科—企业总体战略”;http://doc.mbalib.comview8410aab5f7608360a516dbe2dd50d7c7.html;

(4)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国际投资学第七章:http://wenku.baidu.comviewbaf 54771f242336c1 eb95eda.html

(5)罗辉道.跨国公司产品策略研究——以中国市场为例.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国际投资学.http://wenku.baidu.comviewbaf54771f242336c1eb95eda.html

(7)卢汉林主编.国际投资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8)杨大楷.国际投资学(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杨大楷.国际投资学(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姚建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与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5(2)

(10)资料来源:证券之星—相关报道:http://finance.stockstar.com/JL2009020400001305.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