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政策对市场的调控

产业结构政策对市场的调控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产业结构政策对市场的调控一、制定和实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业结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规划产业结构演化目标及实施保障措施,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因而,产业结构政策就成为调控市场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产业结构政策对市场的调控

一、制定和实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产业结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规划产业结构演化目标及实施保障措施,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具有特别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障碍之一,必须逐步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已趋于协调,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1)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其中,农业(第一产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仍然相当脆弱,不能适应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又严重滞后。(2)加工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失调。主要是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无疑会给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造成波动。一方面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脱离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超前高速增长,会引起能源、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的全面紧张,是加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1984年特别是1988年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以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为代表的加工工业的超高速发展,又成为市场销售结构性疲软、工业生产下滑、待业人员增加的重要缘由。我国1988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形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治理整顿经济的实践也证明,对治理通货膨胀和市场销售疲软来说,单单是采取行政手段,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只能治标解决浅层次问题,而不能治本解决深层次问题。而要治本,并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就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的波动的问题。

2.产业结构落后。这首先表现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目前尚处于从早期工业化(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中心)向重化工业化(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转化的阶段。农业落后,仍需10亿人搞饭吃;一般机电产品多,高级精密产品少,钢铁产品数量不足,品种质量差,因而由它们装备的各产业部门技术水平比较低;新兴产业更是薄弱。产业结构落后,不仅不利于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供给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增进,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为了克服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状态,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现代化,就必须科学地制定和认真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和规划,而产业结构政策和规划的实施,又必然会给我国经济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发育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把整个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看做是一个大工厂,把企业间的关系看作是车间与车间的技术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排斥。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事出有因的历史性的失误。而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整个国民经济看作是一个大市场,各个产业部门不过是提供不同商品或劳务的为数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常称为企业)的集合。各个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来进行的。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通过市场供求结构和总量的变化以及市场运行格局和态势的变化反映出来。因而,产业结构政策就成为调控市场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产业结构政策对商品市场的调控

我们先就商品市场(主要是谈生产资料市场)分析一下产业结构政策对市场的调控。

商品供求矛盾是商品市场中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规定和制约着整个市场的运行。商品供求平衡和供求不平衡,构成商品市场供求矛盾运动的两种形态。商品供求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供求不平衡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产业政策工作的任务却在于:正确认识商品供求矛盾运动的规律,积极地开展工作,促使供求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借以稳定商品市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

影响商品供求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在经济方面影响商品供求平衡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社会产业结构状况决定着商品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反过来说,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则是社会产业结构状况在市场上的客观反映。正因为如此,国家就能够通过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来对商品市场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落后的状况,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对商品市场进行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1.协调长线和短线商品的供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总体上说,至今尚属于短缺经济。但具体分析,又经常存在着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问题。协调长线产品和短线产品的生产和建设,应成为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风行一时的所谓“积极平衡”论,是传统的速度、数量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左的指导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一种表现,决不能再重复了。正确的产业政策应当是:大力增加和扩大短线产品的生产和建设,压缩和控制长线产品的生产和建设。在当前,要集中力量首先把粮食、棉花、煤炭、电力、交通特别是铁路运输及市场紧俏的轻纺产品的生产和建设搞上去(煤炭、电力和交通运输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而又克服难度很大的“瓶颈”产业)。同时,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它们同基础产业的发展相协调。这也就是实行“短线平衡”。这样,既能够使我国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配置,使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又能够迅速增加市场商品的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稳定市场,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2.大力增加战略产业的商品供给。所谓战略产业,一般包括带头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也可以包括“瓶颈”产业。战略产业的选择,关系到产业结构的根本改造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产业的特点是:产品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程度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和结构改造的方向,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业、重型机械和汽车以及建筑业,似乎应成为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增加其在市场上的商品有效供给,不仅有利于协调有关市场商品供求结构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们逐步摆脱产业结构落后状态,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

3.依照产业发展序列进行市场商品供求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发展序列,就是按照市场需求、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创汇作用、经济效益等因素,规定产业发展框架,明确哪些产业应重点专持,哪些产业应严格限制,哪些产业应停止生产和建设。也可说是按照各个产业各自重要的程度,围绕战略产业而有秩序地联结起来的产业关联系统。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序列,还按社会再生产的不同领域(生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对外贸易领域),对各主要产业分别进行了排列。产业发展序列是备部门、各地区执行产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各项经济政策的导向目标,也是指导市场发育和市场运行的重要根据。产业发展序列实际上也就是产业发展结构,因而,市场发育和运行以产业发展序列为导向,必将带来市场商品供求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

4.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为了摆脱出口商品结构的落后状态,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情况,逐步减低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目前约占1/3左右),提高制成品特别是深加工产品、机电仪表产品出口的比重,并且努力改进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创汇率。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要确保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进口,合理安排属于引进产业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限制消费品进口,避免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

5.改革价格体系。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市场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价格体系不合理,价格信号失真(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价格调节和产业政策在方向上是“相逆”的。按照国家规定的产业发展序列,需要给予重点支持的农业、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偏低,大大低于其经济合理的水平;而按照产业发展序列,需要限制的一般加工产业的产品价格偏高,大大超越其经济合理的水平。这样,就使企业和地方在执行产业政策还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方面,面临着十分困难的选择。要顺利实施产业政策,就必须恰当地解决这个矛盾。而解决产业政策导向和价格调节指向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合理调整(提高)基础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信号成为一个灵敏的杠杆来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

6.逐步扩大放开竞争的产品范围。除去保证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的资金和物资供应,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保证国防所需商品的生产,保证出口商品的生产以外,对于那些高档消费品、一般产品和市场滞销积压的长线产品,则放开由市场进行调节。所谓放开,就是指价格放开,产供销放开。这样,既可发挥市场机制在各产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又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产业结构政策对要素市场的调控

以上我们探讨了产业结构政策对商品市场的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政策对要素市场的调控(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产业结构政策的落实执行,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和道义的各种调节手段。所谓经济手段的调节,就其内容而言,就是指通过调整财政、金融、物价、就业、收入分配等各项经济政策,运用价格、工资、税收、信贷、利率、租金、汇率等各种经济杠杆,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经浊活动者的经济利益,及其在各个市场中的地位,以间接地引导他们响应和实现国家计划。这些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除同商品市场直接有关外,还同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市场有关。

就资金市场而言,实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政策,就要求:

1.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序列的要求,在间接融资市场上实行贷款倾斜政策。即通过实行贷与不贷或者贷多贷少等有区别的做法,业进行分类排队,扶优限劣。信贷资金只能用于保证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生产和建设,对产业政策规定限制和停止的生产和建设,不仅不再予以信贷支持,而且已发放的贷款还要逐步加以收回。

2.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序列的要求对间接融资市场进行差别利率调节。即对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和产品(包括农业、农用工业以及轻纺工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高水平的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好的出口创汇产品),给以低息贷款优惠;对国家规定要限制的产业、产品(包括低水平的加工工业、超前消费的高耗电产品、高消费产品、生产方式落后、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规定较高的利率。但是实行差别利率,会使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遇到发放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矛盾、社会效益和银行效益的矛盾。就是说,对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发放贷款,实行低利的优惠政策,会使银行减少利息收入,受到经济损失。为了调动银行执行产业政策,进而调整信贷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相应地建立产业政策基金,或投资贷款贴息基金,用作对重点支持的产业、产品发放贷款的贴息支出。采取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引导信贷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有利于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进一步实现企业化。

3.国家还要依据产业政策来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筹措资金,支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国家劳动部门要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某些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如能源产业和原材料工业,规定较高工资标准和福利,鼓励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才向这些部门流动。就土地市场而言,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开拓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即批租市场时,要注意控制转让土地的用途,尽可能地把外商投资引导到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方向上来。比如,对外商投资于能源开发、原材料生产和交通运输建设等基础产业的项目,实行倾斜政策给予支持,对他们开发高技术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给予优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