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收入分配政策在国家调控市场中的作用

收入分配政策在国家调控市场中的作用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收入的分配同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为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总供求关系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国家调控市场、促进市场正常发育提供了基础。至于收入分配政策与消费品市场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国家可以运用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变动市场需求主体的职工收入水平对市场供求发挥调节作用,进而对消费品市场进行调控。

第一节 收入分配政策在国家调控市场中的作用

国民收入的分配同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为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总供求关系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国家调控市场、促进市场正常发育提供了基础。

大家知道,所谓总供给,是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性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总和。社会总供给的大小,直接反映一个社会的供给能力、市场情况。一般来说,供给能力较强的经济结构,它在特定时期所能提供的物质和服务量就较大,市场就趋于稳定。反之,如果某个经济系统缺乏较强的供给能力,那么它所能提供的有效产品和服务量就小,市场就趋向紧张。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服务的用货币表现的社会购买力总和。一般来说,当经济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就会过热增长,市场也会趋向紧张;反之,当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小于总供给时,经济就会出现滞胀,市场就会疲软。我国经济实践显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或社会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经济稳定增长和市场正常发育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备经济环境。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财富细胞的商品总是表现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社会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财富也都同时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国民收入作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新增财富,也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形式出现。

从使用价值形态看,国民收入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其中包括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和扣除用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下来的生产资料,这全部净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供给。

从价值形态看,国民收入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值减去生产资料因消耗而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价值即净产值,它通常以货币来表现。社会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过程,正是以国民收入的货币形态为对象。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用于公共投资,形成投资需求;消费基金用于消费(公共集体消费和个人消费),形成消费需求。因此,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的国民收入最终分配量,形成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切收入在初次分配中都成为个人收入,而且多数生产性投资性活动,都由个人进行,因此,总需求的构成首先是由个人的支出构成所决定的。公有制经济则不同。在公有制经济中,政府担负着社会资金积累的职责,为此,它必须获得一定的收入,并主要用于投资。其次,公有制经济中,个人一般不能成为投资者,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因此,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不可能全部成为个人收入,而是分成公共收入和个人收入两部分,前者主要用于投资,后者主要用于消费。这样,国民收入在公共收入和个人收入之间的分配比例(即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就决定总需求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或者说,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便成为决定总需求结构的首要因素。显然,就是总需求的规模,也必须由收入分配来说明。在私有制经济中,可以从支出行为开始来分析总需求,而在公有制经济中,分析总需求则必须从收入分配开始,只有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才能说明总需求本身,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那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在其作用过程中,一头联系由它分配的国民收入量,一头联系经它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的国民收入最终分配量,前者实际上形成社会总供给,后者则形成总需求。由于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量是既定的,由于收入分配决定总需求的形成,因而可以运用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变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量即总需求一方来对供求关系发挥调节作用,进而对市场进行调控。例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用同时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或两者中的一个来削减总需求,消除经济过热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市场的紧张和无序运行。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用同时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或两者中的一个来增加总需求,防止经济增长的衰退和市场疲软。

至于收入分配政策与消费品市场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消费品市场是消费品生产和居民消费的中介,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受消费品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居民消费的制约。而居民消费水平则受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提高,支出相应增加,市场随之扩张;相反,居民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市场也随之收缩。国家可以运用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变动市场需求主体的职工收入水平对市场供求发挥调节作用,进而对消费品市场进行调控。

其次,收入分配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还有从供给方面调节总供求关系的功能。既然收入分配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对象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必然会直接涉及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因而收入分配政策除了主要通过变动总需求直接影响总供求的关系外,它还可以通过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影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来对预期供给发生间接调节作用,最终通过供给方面来调节总供求的关系,进而达到对市场进行调节或调控的目的。

在公有制经济中,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及劳动者个人等经济主体的自身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各经济主体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从微观层次分析,收入分配政策按照一定原则对经济主体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进行调整,使劳动收入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收入相对称,贡献大,多收入,贡献小,少收入。这就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节约原材料等途径,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较少增加甚至不增加物质资源的情况下,增加有效供给。相反,如果收入分配政策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收入不对称,出现多贡献少收入及少贡献多收入的现象,或者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收入均等化现象,其结果,必然扭曲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极大地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有效供给的增加。

宏观层次分析,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按照一定原则,对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即收入关系进行调整,使各经济主体的收入既保持合理的差距,又不至于过分悬殊。这样,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能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和有效供给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收入不合理的过分悬殊倾向迟迟得不到调整,同样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产生一种减少有效供给的效应,损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使供求关系难以得到协调发展。

再次,收入分配政策还可以通过变动收入分配比例,同时从供求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总供求关系。例如,如果收入分配政策倾向于积累或投资而抑制消费,或者“讨好公众”,倾向于消费而抑制积累或投资,其最终结果,必然使需求膨胀而没不能更大的程度上促进有效供给的增加。通过变动收入分配比例,兼顾积累和消费,就会使供求关系得到协调,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发展。此外,收入分配政策还可以与产业政策相配合,通过向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部门或薄弱部门(如农业、原材料、能源、交通部门等)投资、贷款“倾斜”,以及对那些发展过快的加工工业和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及生产超过市场需求的部门,采取压缩投资、贷款,提高税率等办法控制其发展,也能够从供求两个方面影响总供求关系,促使其平衡发展。从本质上分析,国家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这种变动,也就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调节和调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