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距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距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距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多年来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也就是说,当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劳动力配置结构发生扭曲,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也将导致各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这种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下,收入差距较大也就不足为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释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距_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距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多年来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产业、行业、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其报酬反映的就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这一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影响。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又由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受到科技水平及其应用情况、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要素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他所获得的报酬就较高,反之就偏低。正是由于每个劳动者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者们的劳动报酬就自然而然地存在差距。由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收入差距也就客观存在着。

一、劳动生产率的城乡差异

统计数据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粮食生产量从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增长了约50%,增长速度较慢。[1]农村8亿农民中80%以上的人从事低收入的简单农业经营,城市人从事附加值较高的第二、三产业,城乡从事的主业不同。另外,由于城市与农村在生产方式、资源禀赋、技术条件、投资、设备、人力、基础设施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巨大差别。农业投资少,各方面的资源都处于匮乏的状态。农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比例增长缓慢,从2003年到2011年基本保持在3%左右,而同期制造业的全社会固定投资占比却从26.4%上升到2011年的33.0%,如表3-1所示。

表3-1 我国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img60

数据来源: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占比由相应数值除以合计数值计算所得。

另外,与国际相比,中国对农业研究的投入也很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大约为农业增加值的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为0.5%—0.8%,而中国还不到0.4%。[2]很低的投资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缺乏足够的机会充分与资本、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劳动报酬持续难以大幅提升,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高速增加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就被拉大了。

二、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行业差异

产业中的劳动力对应的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从初次分配来看,各产业劳动力在本产业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分配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当产业增加值与对应就业劳动力的规模不匹配时,由于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各产业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随之形成了。也就是说,当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劳动力配置结构发生扭曲,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也将导致各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产业和行业的从业者会出现收入偏差,但在市场化改革和要素流动性增强的前提下,各产业和行业会在市场竞争和要素流动的背景下实现收入的相对拉大。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诸多行业的从业人员报酬均出现了快速提高趋势,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差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也很明显。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近6倍,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见表3-2),这说明第一

表3-2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img61

注:劳动生产率由公式“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就业人员数”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

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方面面临着很不利的局面。

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也千差万别。就拿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行业来说,房地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11年达到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劳动生产率的3.2倍,批发和零售业的劳动生产率的1.6倍,住宿和餐饮业的劳动生产率的2.8倍,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的2.2倍(见表3-3)。

表3-3 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img62

注:劳动生产率由公式“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三、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还在地区方面有明显体现。著名经济学者张军在分析当下经济形势时说:“即使沿海停下来不增长,内地可能也还需要20年才能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沿海的水平。而这20年,内地消除与沿海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的20年,也足以维持中国经济的较快的增长,更何况沿海本身也在转型中继续保持适度的增长。”[3]足见我国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之甚。我们也可以通过表3-4看到地区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

表3-4 2011年我国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img63

(续表)

img64

注:①城镇单位数据不含私营单位。

②劳动生产率由公式“劳动生产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计算所得。数据来源: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

由表3-4可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其中江苏最高,达60.5万元/人;而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其中贵州最低,仅23.7万元/人,不到最高者江苏的劳动生产率的40%。在这种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下,收入差距较大也就不足为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释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