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刘国斌截至2007年,吉林省县域人口为1 90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2. 4%。因此,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研究如何提升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之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生态旅游在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将日趋显著。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

刘国斌

截至2007年,吉林省县域人口为1 90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2. 4%。县域经济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县城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其发展机遇应运而生。

随着当今世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势在必行。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一承诺的宣布,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特色旅游之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研究如何提升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旅游,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能源使用等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既实现经济发展,又实现碳排放量最低、生态环境代价最小,是一种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发明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体来实现。

2.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点。“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1983年,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H.Ceballo Lascurain提出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内开展的享受自然文化景观,具有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功能的一种有责任的旅游。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内,以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为目的,在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情况下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使居民受益的旅游。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也进行了探讨。1993年9月,我国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域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概括为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另一方面是在不对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造成损害的情况下,通过提供相应设施以及环境知识教育,访问、了解、鉴赏自然地域文化。2004年卢云亭对生态学的定义为“从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旅游要求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更进一步,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无烟工业”,经济效益高,环境代价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二)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郡县治、安天下”,县域经济是指在县行政区划的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经济,边缘性、政策性、有限性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县域经济的本质是在县行政区划下、有限资源条件下、政策主导下的边缘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选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据2009年第九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统计,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 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

截至2007年,吉林省县域人口为1 90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2.4%。县域经济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三)生态旅游是吉林省发展低碳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吉林省县域地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生态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首先,旅游业资源消耗低,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入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可带动社会新增5个就业机会。其次,当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增加,每年以25%~30%的速度增长。再次,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比重从2005年至2007年一直超过30%,2007年,吉林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6.6∶38∶35.4。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吉林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而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其作用也日渐突出。加之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生态旅游在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将日趋显著。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外部机遇与威胁,以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迎接挑战,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优势

1.生态资源优质、丰富。吉林省县域自然生态资源千姿百态,特色各异。东部长白山区共有21个县(市),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白山所辖县(市)。东部境内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中部松辽平原粮食主产区10个县(市),包括四平、吉林、辽源所辖县(市),境内农业资源丰富。西部草原湿地9个县(市),包括白城、松原所辖县(市)、四平市的双辽市,境内草原湿地资源优质。

森林生态资源丰富。地跨安图县、抚松县,延绵千里的长白山素有“长白林海”之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保护圈”。辉南三角龙湾、集安五女峰、蛟河拉法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景色秀丽。火山地貌生态资源典型: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口火山湖,碧波倒映,风景秀丽,更有天池神兽的美丽传说为天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由16座火山椎体构成的伊通火山群,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群,火山结构保留完好、典型。水域生态资源独特:以水系风光为基础的集安市鸭绿江边境旅游区、舒兰亮甲山水利风景区、敦化市雁鸣湖县级自然保护区、图们市凤梧县自然保护区、前郭县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长白县的冷水鱼自然保护区等风景迤逦。草原、湿地生态资源独特:镇赉县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榆县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岭县羊草草原省级自然保护区、查干湖湿地生态系统、乾安县大布苏狼牙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草原,草质优良,湿地广阔。

人文生态资源多彩。县域境内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历史悠久。龙井市龙山朝鲜族民俗村特色鲜明,四平梨树县的叶赫那拉城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城市的镇赉县、通榆县,蒙古族文化浓郁。吉林省县域内名胜古迹所遗留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集安洞沟古墓群以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农安辽塔等历史气息浓厚,更有中华名山长白山“长相守、到白头”的美好寓意,为县域生态旅游文化赋予文化魅力。农业生态资源雄厚。吉林省是以“大豆之乡”、“玉米黄金带”闻名全国的著名农业大省,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大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均有种植,播种面积达到395.9万公顷。县域农田景观多样,农业生产场地众多,农业产品优质,其中“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县“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被列入全国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东与俄罗斯交界,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与黑龙江相邻,西与内蒙古接壤,南与辽宁毗邻,位于东经121°38'~131°17',北纬40°52'~46°18'。境内交通便利,铁路以长春为中心向全省辐射,以吉林、四平、白城、梅河口等为主要枢纽,以长图、长白、沈吉、四梅、梅集等线路为干线,形成稠密的铁路网,连接全省各市、州及广大城乡。高速公路、二级公路里程增加;以嫩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为主要通道的水运发达;以长春为中心,吉林、延吉为补充的航空运输便捷,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以及韩国首尔、日本仙台等地。吉林省县域内部交通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县、乡、村公路畅通,县域生态旅游可进入性高。

3.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深厚。吉林省旅游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县域生态旅游的发展是随着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发展基础较为深厚。自1999年吉林省被确立为生态经济示范省,生态旅游发展加快。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区数量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4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塑造了中华名山长白山、自然奇观吉林雾凇等闻名国内外的品牌。生态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增强,产业规模扩大。

(二)劣势

1.生态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来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创新不足,体现在景区形象设计、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宣传促销等方面。生态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出现“形象遮蔽”。为积极应对新一轮旅游发展形势,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根本出路和动力就在于加快创新能力建设。

2.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生态旅游中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源优势不明显。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目前从业人员多为以前的林场工人,缺乏专业知识与现代经营理念。

3.生态旅游区域联动乏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分割,缺乏区域合作。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区与中部农业生态资源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各自为政,彼此缺乏整体包装与区域联动,阻碍生态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4.文化底蕴缺乏深层次挖掘。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对文化挖掘停留在表层,表现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生态知识、地质科学、民俗文化、农耕历史、民间传说等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县域经济中文化资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

1.扩权强县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载体。吉林省从2005年实施“扩权强县”改革以来,通过两次集中放权,赋予县域经济增长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发展。2007年,全省县(市)年末总人口1 9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769. 18亿元,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2.4%,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 235.17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171.53亿元,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0元,比2005年增长27.3%。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7∶32.3∶36调整为26.6∶38∶35.4。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其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载体。

2.长吉图开发开放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引擎。2009年,国务院批准和公布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吉林省部分县市,包括蛟河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敦化市、安图、龙井、延吉、图们、珲春等县(市)纳入其中。鉴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而生态旅游就是特色旅游之一,因此,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新的强劲动力。

3.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舞台。目前,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并强调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为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意见》中提出的“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的要求是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并能达到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生态旅游恰恰满足了上述发展要求,在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潮流中更具有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四)挑战

1.县域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剧。县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处于县(市)的地理空间内,其发展与县域内的资源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由于早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吉林省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同生态旅游发展出现矛盾,压力增大,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据2008年《吉林省环境公告》披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OD含量最高,图们市、珲春市出现酸性降水,松花江流域出现污染等。资源环境的污染问题,是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2.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又一挑战来自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有限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在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因此出现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加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早期重开发、轻利用,使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既要保护生态资源,又要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战胜的又一挑战。

3.城市生态旅游的竞争。吉林省城市生态旅游资源为数不少,如长春市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净月潭森林公园,临江花山国家森里公园、吉林市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扮演了替代品的角色,分散了一部分县(市)生态旅游客源。因此,县(市)生态旅游必须挖掘自身特色,强调不可替代性,与城市生态旅游区别开来,发挥竞争优势。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原则

(一)绿色化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标志。在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应遵循绿色化的原则,在降排、微排的基础上,避免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生态旅游保持生机的源泉。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在管理思想、产品开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把特色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人性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人性化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发展必须把县域内广大人民群众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促就业,保增长,惠民生,实现县域内“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全面满足“人”的需求,目前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把旅游业定位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加省内外、国内外客源。

(四)品牌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应进一步以品牌化为导向。品牌意味着专业化、高质量,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形象代表,也是游客了解县域生态旅游的名片。品牌化是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源的突出力量。长白山的发展正是对树立“中华名山”品牌效应的体现。因此,应加大培育优势产品力度,发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以专业化推进品牌化,以品牌化推动生态旅游的提高。

(五)一体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发展,而规模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应大力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区域一体化,进而推动吉林省旅游一体化,积极参与到“大旅游”发展中。

(六)信息化发展

21世纪也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县域生态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偏远,要突破距离阻碍,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必须实现信息化发展。在营销方面,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发展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在景区管理方面,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吉林省不同县(市)内生态资源承载力的不同,因地制宜确定开发与保护力度,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自身资源环境内自我调控,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提升途径

(一)发展低碳生态旅游,进一步实现生态旅游“低碳化”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人心,低碳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进一步成为一种生活观念而深入人心。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吉林省生态旅游应更进一步突出保护环境、减低碳排放的理念,在产品开发上,开发低碳生态旅游线路,如徒步生态游、自行车生态游;在景区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景区内选择二氧化碳排放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能源使用上,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实现吉林省生态旅游的更进一步低碳发展;在景区招待设施上,使用环保行,倡导旅游者自带必备生活用品,以节能减排。

同时,发展低碳旅游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要求清洁、美观、无污染。目前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因此,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黑土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还原生态资源的“健康”。

(二)将创意产业理论引入生态旅游发展,将创意转变为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首次被正式提出是198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中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源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娱乐业、体育、会展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也被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必须培育新的、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增长的经济因素,而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中,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将创意产业引入生态旅游发展,将创意知识转变为经济增长因素,实现吉林县域经济中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在生态旅游的宣传促销、形象设计、景区规划、线路设计、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求生态旅游特色鲜明,融入文化底蕴,产品设计突出体验性,强调参与性,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三)加强对生态旅游人力资源优势的培育

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因此需要规范化经营管理。目前,吉林省县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多为以前的林场、矿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素养,对经营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育,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目前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对接,吸纳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开设旅游管理的大专院校共24所,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从中吸纳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使高学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现有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随着长吉图开放先导区的发展以及东北亚大旅游经济圈的建立,应特别注意吸纳外语翻译人才,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的需求,实现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的开放发展。

(四)加大对长白山品牌的塑造,辐射、带动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全面发展

长白县的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的“龙头”,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王牌,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较高。为此,应继续塑造长白山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长白山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可将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整体包装、联合促销,以长白山为龙头,以旅游线路为支撑,以旅游县、乡、镇为载体,将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纳入长白山的辐射、带动作用之中。将东部长白山与西部向海、中部不发达县整合包装,使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冰雪旅游全面联合,实现整体包装、联合促销的大旅游格局。

(五)实施区域生态旅游联动,积极参与“大旅游”

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资源呈现区域不同分布,可替代性不高,因此,适宜实施区域生态旅游联动,实现吉林省生态旅游的联动。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游与西部向海生态游联动发展,将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等特色旅游相结合,使吉林省生态旅游实现持续发展。

(六)加强县(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应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吉林省县域经济来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针对县域生态旅游相对远离市区、空间分散的特点,必须发展、优化交通条件,使县与市、县与县之间交通通畅;二是加快吉林省县域网络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向发达的旅游业迈进。

(七)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开发与保护并重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吉林省属于重点开发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只包括国家级与省级,然而对吉林省县(市)来说,为充分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形成对接,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精神,根据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综合县(市)人口、经济格局,有必要明确40个县(市)的具体功能。其中,吉林省辽源、延边、白山、通化等林区与矿区,生态资源开发力度大,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吉林省中部县域,资源承载力较强,前期开发力度不大,宜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西部县市与生态保护区周边,延边、白山的部分县市;西部草原湿地与东部长白山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在明确吉林省的县(市)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采取相应的开发或保护策略,保护好吉林省县(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