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国家先后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方式积极推动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与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近些年,英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美国财政用于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分量极高,并且产业政策极大倾向新能源,围绕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成为美国下一轮经济繁荣的支撑点。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进入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阶段,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先后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方式积极推动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与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主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1.英国

18世纪50年代,煤炭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能源为蒸汽机提供原动力。但是伴随煤炭的大规模、广泛地使用,英国爆发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伦敦成为世界上有名的“雾都”。此外,英国还有其他严重的环境问题,煤炭、石油等能源浪费严重,大气、河流污染明显、自然环境和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等。

进入20世纪后,英国吸取工业革命环境污染的教训,成为低碳经济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宣布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50年转变为一个低碳国家。同时,英国表示愿意在《京都议定书》要求欧盟平均减排8%的基础上,承诺承担更多的责任,减排12.5%。不仅如此,英国还计划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

英国绿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应对经济下滑,并增加就业机会,英国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产业。近几年,2011年绿色产业新增加了2.5万个就业岗位,其产业规模超过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和电信业,成为英国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涉及生物燃料、风力发电机安装等多个领域。2012年英国低碳和环保产业已经占GDP的8%,对英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达到了30%。

英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将产品的循环再利用作为生产主线。英国的可再生产品主要包括建筑产品、户外用品和家具等,回收利用率基本上达到100%。可再生产品提高了能源安全性,促进废物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通过可持续的采购方式优化资源配置。

近些年,英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11月,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以法律形式规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启动“绿色振兴计划”,推广使用电动车、混合燃料车和环保汽车,旨在推动英国环保产品和服务收益大幅增加。同年7月,英国颁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住房等多个领域,规定2020年英国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与此同时,英国还公布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2012年11月,英国出台《能源法案》明确提出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英国建立包括碳税收、碳信托基金、碳排放交易机制等较为全面的低碳政策有机体系。2001年4月1日,英国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Climate Change Levy,CCL),其本质是“能源使用税”,是英国在“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的一项实质性的政策手段。英国一年大约可以征收气候变化税11亿~12亿英镑,其中,8.76亿英镑返还企业,1亿英镑用于节能投资补贴,0.66亿英镑作为碳信托基金。2001年英国政府投资设立企业运作的碳基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碳基金为年能源成本在300万英镑以上的大企业免费提供碳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增加低碳技术投资,提高能源效率,而且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增加企业投资收益。2002年3月,英国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UK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UK ETS),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国家,并取得显著的成效。2002—2005年,英国CO2排量分别达到46万吨、53万吨、600万吨,以及700万吨。2005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后,为了避免双重规则,2006年12月31日英国结束碳排放交易体系。

2.美国

19世纪,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时其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1998年美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1年出现布什政府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事件),积极釆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20世纪中期,煤炭作为美国主要的发电能源,其使用量不断增加。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逐渐增长,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保持到20世纪末。虽然美国化石燃料的使用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石油、天然气、煤炭仍是三大主导能源。美国是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减少碳排放量,美国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美国旨在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美国能源安全,引领美国经济发展。

美国注重法律、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2007年美国颁布《低碳经济法案》确立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目标;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将投资重点转向新能源;同年6月,美国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787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众议院通过了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中的一项重要政策——《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美国提出清洁煤计划,旨在充分利用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美国财政用于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分量极高,并且产业政策极大倾向新能源,围绕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成为美国下一轮经济繁荣的支撑点。为了促进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主要加强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电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节能建筑、节能型交通工具,以及碳处理等技术,在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上,走全面且有重点的发展路线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排污削减信用的排放权交易制度基础上,建立了“补偿”(Offset)、“气泡”(Bubble)、“银行储备”(Banking)和“容量结余”(Netting)四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美国《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中的“酸雨计划”确立了排污权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排污权交易实践。2005年美国制定了以清洁空气州际规划为核心的综合性规划,2008年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正式启动。

3.日本

日本的经济发展深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尽快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复苏经济,日本加快了构建低碳社会的步伐。日本接连出台侧重点于低碳经济,尤其重视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开发的重大政策。

2009年4月,日本提出一项经济刺激计划,把发展太阳能产业列入计划,投资“低碳革命”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日本将开发新能源作为振兴经济的根本战略之一。日本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据官方预测,到2030年日本对传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由当前的81%降至40%,实现由“耗能大国”向“新能源大国”的转变。同时,日本十分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垃圾处理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能将生活垃圾和电子垃圾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地实现回收和循环再利用。此外,日本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隔热材料应用等节能环保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4年4月,日本发起“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规划了日本2050年低碳社会发展路线图。2006年6月,出台《新国家能源战略》运用法律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2007年6月,《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全面推进低碳社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2008年6月,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强调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同年7月,又提出《构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了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日本将技术创新作为保持“新能源大国”地位的根本保障。2008年,日本将21项技术列为低碳技术创新的重点。同年,日本“低碳技术计划”提出了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交通技术等构建低碳社会的技术创新战略。2009年4月,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3月,日本成立“低碳研究推进中心”,主要开展低碳方面的技术示范和实践研究。

20世纪80年代,日本重视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垃圾发电、海洋能、生物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且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为核心,计划到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比现在增加20倍。2012年7月日本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案》,掀起了发展清洁能源的热潮,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从2014年4月1日起,日本可再生能源投入将达到1981亿日元(约20亿美元),用来扩大清洁能源安装量,以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二)低碳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基本途径,成为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和实践的迅速推广,低碳经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低碳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要素的构成,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推行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化石能源消费减少,清洁能源消费增加。随着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之间比例的变化,能源消费成本也出现了变化,进而能源消费结构也出现调整。

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尤其是英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低碳法律制度、能源政策、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调整,发生能源危机的可能性极大。虽然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煤炭的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可见,化石能源使用的经济、环境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对于使用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国在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愈显突出,鉴于此,开放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长远来看,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重重,社会为此付出较大代价。因此,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其推动经济向低碳能源转变;使经济增长向主要依赖科技创新和提高能效的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向高附加值、高质量的方向转变;使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可再生的方向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低碳经济发展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也必然凸显低碳化特点。贸易低碳化是指发展低碳经济,以建立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贸易增长模式。一方面,新能源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日趋上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低碳产品的比重将日趋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已经完成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优势,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生产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十分有利的低碳环保产品,这对正处于高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冲击,将导致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和调整。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转让,进而推动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国际分工中原有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结构,使各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凭借信息、金融等服务业方面的优势致力于发展虚拟经济,而将实体经济的核心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逐步丧失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同时,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明显冲击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应对这种趋势的发展,大多数发达国家可能凭借已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优势,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进而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高碳商品的目的,使得发展“高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战略是将重点转向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主要目的是降低对石油、煤炭的依赖,减弱能源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进而减少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话语权。同时,发达国家有可能通过提升全球贸易的环境标准,使其低碳产业处于垄断地位,重新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差距。

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减排指标、碳市场、碳信用等工具主导全球低碳经济革命,建立低碳经济的全球规则,力图主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欧盟最先建立起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政策体系,试图主导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美国则宣布要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成为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同时,日本也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获得该领域的话语权,为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机遇。

3.低碳经济推动全球碳交易发展

真正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而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政策和企业、个人的自觉行为。市场机制是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其实质在于视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商品,在碳市场(Carbon Market)上进行交易。不同国家在能源结构、技术、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的减排空间和成本不同,这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即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而获得温室气体的减排额度。碳交易分为配额交易和自愿交易,配额交易是强制性减排手段,规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不得超过配额,一旦超过标准,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而碳排放较少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出售自己的剩余配额。自愿交易不是强制性减排,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缺乏统一的管理。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权商品交易,与之相关的远期、期货产品及期权产品大量涌现,全球碳排放交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世界银行公布201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达到1760亿美元,比2005年正式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时的108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以上。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

碳交易把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市场机制尝试解决环境、技术、经济这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实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4.低碳经济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

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步入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发达国家来自电力部门和居民消费部门占据了碳排放的主要部分,而生产部门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不高。发达国家减排的主要对象在于居民生活消费中的碳排放,实现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大力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的阶段,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有较高的比重,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必然呈现增加态势。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要远大于发达国家。

首先,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均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拥有充分的条件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低碳产业。而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为了发展经济而常常忽视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节能减排会受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制约,难度较大。其次,发展中国家较低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环境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均较为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和环境规则具有较大的难度。再次,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实现了污染的转移。而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发展中国家则背负高碳经济、高碳排放的沉重包袱。

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低碳贸易壁垒的出现。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以环境保护为借口,采取计算碳足迹、征收碳关税、制定低碳认证标准等措施设置出口的“绿色”障碍。可见,低碳贸易壁垒的实施背景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这大大地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单边环境贸易措施,会加剧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