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鉴于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3]面对国情现状,低碳旅游是应对环境问题,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_生态文明:利用与厚生

马东跃

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旅游涉及“行、住、食、购、娱、营销、环境”等诸多层面,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具有响应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也必然成为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沿阵地。[1]鉴于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低碳经济与乡村旅游

日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污染源普查结果,农业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2]。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我国政府所承诺的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5%的目标,就必须把我国农业源污染的防治纳入到整个环境保护的体系中。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致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者总量和旅游频率迅速增加,旅游者的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国台湾地区学者Nae-Wen Kuo和Pei-Hun Chen(2009)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澎湖岛旅游者进行跟踪调查,以“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排放”等指标,量化出旅游者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环境负荷(见表1)。

表1 旅游者对澎湖岛造成的环境负荷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3]面对国情现状,低碳旅游是应对环境问题,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旅游:我国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旅游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需要

旅游业一度被喻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斯蒂芬·戈斯林(Stefan Gossling,2002)指出,从全球的角度看,旅游业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土地的占用与温室效应。土地使用性质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中对生态系统影响最重要的因素。[4]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利用大量的土地。全球的范围里,旅游休闲业占用土地515000平方公里,占全球地表面积的0.34%,是全球生物生产性土地的0.5%。同时,土地使用的变化也是引起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CH4)等排放的主要因素。[5]

2.能源的消耗。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分为两类:一是交通;二是在旅游目的地所发生的除交通之外的能源消耗。2001年,旅游休闲业能源消耗量为14081PJ(Petajoule)相当于4.3万吨黑煤或290万升汽油产生的热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 400Mt,分别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25%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3%。

3.生物交易与野生物种的消失。人类的流动性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交易,这种交易行为反过来又通过生物群同质化和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影响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机能。除了动植物物种和其制成品的买卖外,旅游者行为对动植物生活境地直接或间接的干扰也会引发生物物种的灭绝。

4.疾病的扩散与传播。旅游通过各种途径导致病原的扩散与传播。例如,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旅行已经造成发达国家热带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6]旅游提高了微生物间的遗传转换概率,增强了耐药菌株的可选择性和传播性,加大了病毒在新的环境下演变的可能性,这些都导致了越来越多疾病的治疗成为问题。[7]

5.加剧水资源的匮乏。由于人口的激增,全球气候的变化,“水荒”现象在世界各地上演。旅游使得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用水量大增,如按单位床铺计算,旅游者在住宿地,每人每夜的水消耗量在100~2000升之间。[8]

综上所述,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为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显现旅游的“绿色产业”特质,旅游业必须且应该承担起其环境责任,走低碳旅游发展之路。

(二)低碳旅游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截至2009年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7.59%。多年来,人口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未发生改变,不允许我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而不应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恶化的“祸首”。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良好的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旅游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2005年10月,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是,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可见乡村旅游低碳发展之路是我国国情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保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为实现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必须以低碳理念、产品、行为、产业体系为重点,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中践行低碳旅游观,从而构建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路径保障体系。

(一)树立低碳理念,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走后工业化时代之路,旅游开发应“以天为本”,充分利用社会遗产等低碳旅游资源,贯彻“低碳旅游”的旅游环保理念,打造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节能减排,绿色消费。

旅游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强关联性要求旅游业的低碳化需要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体系的支持,必须构建低碳旅游产业体系。从单一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到产业联动低碳发展,最后到区域经济综合低碳化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低碳化路径,构成产业链条的有机联动,做好产业体系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推动低碳旅游的实现。

(二)社会联动,合力推进低碳旅游

旅游业的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这就要求动员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1.以政府为主导,打造低碳旅游

我国旅游业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区域限批、规划环评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促使节能减排进入制度化轨道;加大对违反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环保问责制度。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应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碳税制度”,即在那些碳排放成本较低的部门首先引入较低“税收负担率”(即“应交税费”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的碳税制度,并将所得税收用于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在“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旅游低碳示范点”,将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制度创新,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差别电价、以奖代补、脱碳补贴、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将节能减排变为企业的内部自觉行为,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从资金层面来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2010年春,西南地区旱情严重,暴露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致命的打击,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面临举办与否的两难境地。

从技术层面来看,要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的集约式发展,就必须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降低旅游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在目前60多个最主要的减排技术中,有42个核心技术,中国并未掌握,在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中国自身的技术研究,至关重要。[9]国家应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发挥农村植保站点的作用,科学指导农户的施肥施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业污染。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使用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根据具体情况,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洁净能源的利用。支持节能工程、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电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环保科普宣传工作。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大项目中规定环保科普工作内容;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宣传力度,在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的基础上扩大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2.旅游企业主动推行低碳旅游

(1)旅游饭店与交通

传统的饭店业和旅游交通业都耗费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发展低碳乡村旅游,旅游企业应树立低碳经济观,将低碳的理念融入企业的经济行为中。

在旅游餐饮上,企业应尽量选用本地食材,选择绿色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形式。[10]

旅游饭店应以绿色理念全面创建低碳型旅游饭店。首先,饭店宾馆的修建要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11]其次,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进行“厕所革命”,采用新型环保马桶,以企业的行为引导旅游者践行低碳生活。再次,运用科技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借助母公司的技术优势,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在所建饭店外墙南立面安装了3100平方米,整个饭店安装了449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系统,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成为发电采用高科技,应用洁净能源的典范。[12]最后,广大饭店要推广和使用低能耗的电器产品和节能灯具

旅游交通历来是能耗和排污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地。旅游景区最好使用洁净可再生能源、研发新型环保的交通工具;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生态停车场,为游人提供环保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低碳旅游交通。

(2)旅游景区

景区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推行低碳旅游的主要场域。为此,旅游景区在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营造、产品策划、设施配置等方面都要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景区的规划要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环境友好性。在项目的选址和建设中,以维护农村的乡野意象为标准,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杜绝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以产品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减少旅游者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设计运动、健身、体育类项目,如登山、攀岩、徒步、科考等。

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必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如充分利用乡村中原赋的自然高碳汇体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类低碳旅游资源。在项目选择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村韵味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节日与仪式、生产生活经验等,实现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低碳化。

低碳旅游设施时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术产品所建造的用于提供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13]改良和完善景区内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生态厕所,设置生态垃圾桶,对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景区低碳旅游的电力供应系统。采用环保节能材料修建与食、住、购、娱相关的设施。

3.构建低碳旅游社区

社区是旅游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旅游地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低碳社区以“社区生态足迹责任”为核心,以文化能力、组织能力、基础设施能力、个人能力等四种力量为基石,共同构建低碳社区(见图1)。[14]

图1 社区生态足迹责任中社区各种能力作用的理论构架示意图

可见,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中,要依托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借助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资金投入,改善和维护乡村环境质量;发挥社区内各组织的作用,通过发展乡村低碳旅游,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低碳生活的益处,使低碳生活观被广大居民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确保乡村低碳旅游的长效发展。低碳社区是低碳景区营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低碳景区的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可以预见,低碳社区将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吸引物之一。

四、实现低碳旅游行为方式的转变

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一)政府应引领低碳旅游

为了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应编制《低碳旅游行为指南》,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指导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低碳旅游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大军的行列,数量庞大的旅游者是践行低碳旅游方式的主力军,他们的示范效应又会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中普及。为此,各地政府要引导旅游消费者将低碳旅游观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低碳旅游行为方式的转变。

(二)旅客践行低碳旅游的行为方式

旅游者要自觉肩负起环保责任,做有责任的旅游者,用低碳生活方式指导旅游生活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尽量食用绿色、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为主的低碳食物。通过旅游饮食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在选择旅游住宿时,抵制奢华之风,优先选择具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自备洗漱用具,不使用酒店提供的“六小件”物品;自觉节约水电;尽量减少更换床单、被子、毛巾的次数。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交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15]在景区内尽量使用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形式,如徒步、登山、有氧运动等康体类活动以及科考等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旅游活动。

尽量购买原生态的旅游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16]不参与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制成品的交易,维护生态多样性。

尊重旅游地本土文化,尽量参与具有地方性和文化性的娱乐活动和碳汇活动。如,参与地方民间传统手工艺、农业生产、牧业生产、渔猎生产的体验;体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乡土风情的传统节日、人生礼仪;参与当地种花、植树等乡村碳汇活动。

总之,低碳经济时代召唤低碳旅游方式,有责任的旅游者应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树立“碳中和”消费理念,践行“碳补偿”或“碳抵消”的旅游方式,将低碳旅游观贯穿到整个旅游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旅游环境的碳汇能力。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注释】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载《旅游学刊》2010年第1期,第13~17页。

[2]文雯:《污染源普查校准减排方向》,载《中国环境报》2010-03-05第1版。

[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来源同前,第13~17页。

[4]P.M.Vitousek:Beyond GlobalWarming:Ecology and Global Change,Ecology,1994,75(7):1861~1876.

[5]IPCC: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i,Contribution of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2001:2.

[6]A.Degremont,N.Lorenz:Importierte Krankheiten in der Schweiz:Entwicklung and Perspectiven,inTherapeutische Umschau,1990,47(10):772~779.

[7]M.F.Goldsmith:Health Woes Grow in A ShrinkingWorld,in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8(279):569~571.

[8]K.Lüthje,B.Lindstadt:Freizeit und Ferienzentren,Umfang und Regionale Verteilung Materialien zur Raumentwicklung,Heft66,Bonn,1994.

[9]文雯:《污染源普查校准减排方向》,来源同前。

[10]王衍用:《低碳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载《中国旅游报》2010-04-14第11版。

[11]陈湘静:《低碳从住宅开始》,载《中国环境报》2010-03-08第6版。

[12]刘士军:《打造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载《中国旅游报》2009-04-15第7版。

[1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来源同前,第13~17页。

[14]Lucie Middlemiss,Bradley D.Parrish: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inEnergy Policy,2009(3):1~8.

[15]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来源同前。

[16]王衍用:《低碳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载《中国旅游报》2010-04-14第1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