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高校学报价值取向透析

新时期高校学报价值取向透析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余朝晖摘 要: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是当前出版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又走访了一些兄弟院校,然后进行了深入地学习研究,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新时期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

朝晖

(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005)

摘 要: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是当前出版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作者有独到的见解,先剖析高校学报价值观念的误区,主要有工具论、形式论、亏本论、泡沫论等;然后具体阐述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从学术、传播、服务、育才、审美、文献等方面概括并论证了高校学报的价值,重新审视和评价了高校学报的特殊地位,对高校学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报;价值;观念误区;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报作为一定社会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所谓文化功能,即是进行人文思想的积累和传递,促进学术事业的交流和发展。高校学报不仅能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还能起到更新文化、积累文化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载体,能使高等学校的学术薪火代代相传,从而形成坚实的思想发展基石和连贯的文化创生链环。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出于思想借鉴和学术交流的需求,高校学报作为高层次的学术期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报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和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一种意义广泛的出版物功能。事实上,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具有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创造性精神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角色,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对高校学报有着种种不正确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报的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又走访了一些兄弟院校,然后进行了深入地学习研究,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新时期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本文先剖析高校学报价值认识的误区,主要有工具论、形式论、亏本论、泡沫论等;然后具体阐述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从学术、传播、服务、育才、审美、文献等方面概括并论证了高校学报的价值,重新审视和评价高校学报的特殊地位,显然,对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学报价值观念的误区

1.工具论。关于高校学报的价值问题,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办大学学报并没有多大作用,没有多少人去看它,充其量是为高校人员评职服务的。”[1]这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多年来职称评定的不合理、不公正引起的。其中“唯论文论”使人们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刊物的质量。对于教师而言,评副教授职称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有些高校还要求有专著;评教授之类的职称要求更高,数量更多;甚至评讲师,也需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两篇以上。这种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却忽视了质量的做法,导致“怪现象”层出不穷:“跟风赶浪”的应景文章多了,有创意的论文少了;“炒剩饭”的拼凑之作多了,有质量的论文少了。不顾论文实际价值如何,只求多多发表的观点诱惑了不少科研人员。一篇完整论文生拉硬切变成三篇、四篇甚至更多,成为“系列剧”、“连续剧”,这种“稀释做法”炮制的文章被评论为“声望的子弹”;有的人不顾科学界反对一稿两投的普遍原则,而重复或反复发表,以期得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国外有人曾对这种发文“多多益善”导致的效果做过一次调查和统计,结论认为:只有10%的论文值得花精力一读[2]。更有甚者,以“弄虚作假”、“剽窃”等公然违背科学道德的恶劣手段,猎取“科学声誉”和“学术威望”,以图提高“地位”“提升个人价值”。此类事件在科学界和学术界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正是高校评职称的不合理,使得学术期刊成了香饽饽,致使高校学报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沦为评职称的“工具”。

2.形式论。一方面,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报,但是真正有特色、有创意的并不多。科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为了达标,就纷纷主办学报。但高校学报与社会期刊不同,社会期刊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拥有较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影响大,生存能力强。而高校学报则不同,它是依附高校而生存,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温室”,导致它常常“供血不足”,一旦与高校分离,惟有死路一条。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学报利用率较低,所发文章影响力小,使得高校学报的社会声誉难以提高,显然,学报的存在流于一种形式,造成“你有我有大家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局面。其实,高校学报理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亏本论。这是单纯从发行量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不少人认为高校学报订户较少,发行量难以扩大;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有的甚至亏本运作;加之,不少学报质量平庸,“含金量”很低,编辑人员缺乏精品意识,把关不严,致使许多人认为:办这样的学报,亏损多,收益少,得不偿失。这种观点忽视了高校学报的读者面很窄,但读者和作者的层次很高,其中不乏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他们承担着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重任。通过阅读高校学报,他们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进而对自身的科研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何况,其中所刊发的论文,所涉及的方法、过程等有时可直接用于实际生产,从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泡沫论。这种观点源于当前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一些学术期刊明显地存在“掺假”和“学术泡沫”现象,学术腐败时有出现。期刊的定位不准,把关不严,忽视学术期刊真正的质量和品质,影响了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和整体形象。不少人认为:“高校学报是个筐,什么文章都往里面装”。大量的“评职稿”、“关系稿”充斥版面,所发文章缺乏科学性和学术性,导致学报质量显著下降,学报声誉大为降低。财经类杂志有位总编曾这样说过:“所谓杂志,就是要杂,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放。”正是类似错误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报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弄不清自己的特色,因而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对于此类现状,有人把它归纳为“六多六少”,即:数量多,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少;同类刊物多,有分量的文章少;发行量小的期刊多,发行量大的少;经营亏损的多,盈利的少;国家财政拨款、补贴的多,自身有造血功能的少;一般的编辑人员多,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少。

二、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

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的60%是由高校承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的50%出自高校,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75%以上产于高校。[3]高校学报主要反映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播科技创新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价值。高校学报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新成果的窗口,是各学科、专业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园地。它所刊发的论文主要是反映现代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重要研究方法,学术价值极高。有的是关于自然科学领域中新的突破,有的是关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发现,还有的是作者自身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文章不仅有长篇的理论分析,还有作者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体会,所以文章的观点是经过科学的检验才提出的,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许多研究课题都获得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基本上反映了学科的前沿及发展动向和趋势。可以说,学术价值是高校学报的质量和生命,是其区别于其它刊物和著作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考查一所高校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2.传播价值。传播是文化的扩散现象。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出版物,它的出版活动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学报一方面把最新的学术信息成果传达给高校教研人员,同时又把教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向社会传播。学报带来的是高校宏观的整体的形象效益,是无形资产,是宝贵财富。高校无形资产的建立,也直接或间接地得益于学报的成功宣传。那种认为“学院发展学报花钱无功”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普通高校,特别是名牌普通高校的学报之所以办得十分出色,与高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费绝对保证密切相关。学校有了知名度,各方赞助纷至沓来,学报筹资也就不成问题了,这就是名牌效应。名校有名学报,名学报宣传名校。学校获益,学报也发展了,真是相得益彰。

3.服务价值。学报的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服务上。一方面是,尽可能多地发表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帮助教师总结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及时地发表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新的体会,并通过学报来交流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和新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促进科研的发展来为教学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须臾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一所高校,如果不搞教学则不成其为学校;一所高校,如果不搞科研,那教学也不可能真正搞好,学校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学报促进科研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因为教学、科研的发展意味着各个学科或专业领域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涌现,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教学,不仅为教学输入更新、更先进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能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目标,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1]

4.育才价值。学报植根于高校,与高校师生联系密切,能及时、快速地将各类人才的新思想、新方法公布于众,传播于世。一些青年教师、不知名的“小人物”,就是通过学报这块人才培养基地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科研论文得到尽快发表,从无名到有名,逐渐成长起来。许多作者通过学报了解自己论文存在的不足,通过编辑部的帮助,提高了论文写作和科研水平,增强了继续深入研究的信心。一些优秀的拔尖人才往往是在展示成果中被人发现的,高校中许多优秀青年正是在学报编辑部的精心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5.审美价值。一期学报,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该学报的风格,展示着该学报的审美价值。学术期刊的封面是期刊基本属性、学术层次和表现特征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既要体现庄重、大方等特点,又要体现出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封面上的图案、色彩、字体、字号无不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设计、选择和修改,才最终决定下来。文章的内容更是经过专家、编辑、校对人员不厌其烦的修葺、校对,大至整篇文章的逻辑性、有序性、新颖性和整体性的修改,小到句子、词语、单字、标点符号的反复斟酌,无不渗透作者和编辑人员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信息。在学报编辑工作中,确切地说,特色栏目、重点文章就是“主峰”,其它栏目和文章就是“群山”。主峰秀拔,群山簇拥,方显得“壮美和谐”。[4]学报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零为整、化俗为雅的审美过程。编辑工作中的选择、加工、设计等不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将编辑本身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审美的体验和心情的愉悦,使读者在阅读学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6.文献价值。从记载科学研究的历史轨迹、积累高层次的文化财富方面看,高校学报承担着特定的重任。高校学报将大量分散、无序的意识文化成果汇集成完整的文化产品,经过编辑的选择、整理、评价、修改,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具有了一定的体系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演变史。人类为了不使社会发展的链条中断,为了从昨天的文化中吸取营养而滋养明天的文化,就必须记载今天的文化。但在记载文化时,绝不能浮光掠影、浅陋平庸;否则,就会游离历史,误导后人。高校学报要起到真正地记录历史、积累文化的作用。[5]

三、结束语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识爆炸,信息量激增,编辑出版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对出版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要充分实现其价值,就必须使学报改革走出“误区”,正确地认识高校学报的地位和价值,不能单纯从其发行量或直接从投入与产出绝对数量的简单观点出发,而应从学报的内在价值含量,从学报对推动国家的科技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高校学报要充分实现其价值,还必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学术意识、科学意识、特色意识、创新意识,走精品化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学报是学校的“脸面”、学校的“缩影”。因为一所学校教学、科研最精华的东西都浓缩在学报之中。社会正是通过学报之一斑,来窥见其背后的学校全貌。因此,一所学校要么不办学报,要么就下决心办好,赋予它生命与活力,使它争创一流,光彩照人,使人看后精神振奋,增长才智,受到教益。如此良性循环,势必能不断地提高学报的形象和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梁景时.从文化视野看高等学校学报的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 GoganD.科技文献概论[M]. 彭源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232~233.

[3]高宗文,程晓英,赵家祥.立足科技创新努力办好学报[J].编辑学报,2004,(2).

[4]贺文飚.试论学报的审美追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5]郭锡健.论高校文科学报的精品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原载《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