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冀中腹地崛起石油城

冀中腹地崛起石油城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曾经,这里诞生闻名中外的“回民支队”“雁翎队”,威震敌胆,可歌可泣的故事广为流传。如今,37岁、正当盛年的华北油田,在为国家奉献出累计数亿吨的原油之后,风采依旧,不断谱写出新的辉煌诗篇。经过酸化作业,这口井日产原油高达1014吨,从此揭开了古潜山油藏的千古之谜,宣告了华北油田的诞生。197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冀中地区展开石油工业大会战。

曾经,这里诞生闻名中外的“回民支队”“雁翎队”,威震敌胆,可歌可泣的故事广为流传。

曾经,这里钻出日产千吨的油气流,国人惊喜,四方欣羡。

曾经,这里会集3万人大军会战,百里油区,红旗漫卷,冀中腹地,钻头飞旋。

如今,37岁、正当盛年的华北油田,在为国家奉献出累计数亿吨的原油之后,风采依旧,不断谱写出新的辉煌诗篇。

一口井发现一个大油田

6月7日,记者来到华北油田科技展览馆。浓郁的石油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地史岁月和神秘的石油天地述说着华北油田近40年的勘探开发历程。

距今大约4000万年前,冀中一带群山林立,湖光波影,风光绮丽,俨然一片优美的桂林山水”。耸立在水面之上的山峰千姿百态,长期受风化的剥蚀和水的浸溶,久而久之,形成了千洞万隙的秀美奇观,成为后来储集石油的天然仓库

历经千万年的沧桑,由于地壳的区域性抬升运动,最后冀中一带便成了一片辽阔、平坦的陆地,形成了雄浑、奔放的冀中大平原。平原的襟怀是坦荡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沃野,一览无余的风景,多少年来,谁也不曾想到几千米深的地下,还有被称为“黑色金子”的石油。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曾预言:中国东部辽阔的平原下,埋藏着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新中国成立前后,谢家荣等地质学家,也曾认为冀中平原有石油储存的可能。

然而,对冀中平原的石油勘探,只是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才加快进行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著名石油地质专家和一大批石油人就开始了对华北平原的石油勘探工作。可以说,国人对冀中腹地的勘探找油从来没有间断。

可惜,冀中平原地下几千米的石油掩埋的地层太厚了,时代太久远了,没有人能够一眼看穿它。由于当时地质资料以及勘探技术手段等条件限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都没有大的发现和突破。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1975年农历大年三十,刚刚结束了白洋淀边一口井钻探的3269钻井队,奉命转战任丘,他们凌晨4时开始行动,头顶满天繁星,把上百吨的设备、器材和生活用具装上汽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百余里,当天就开进了位于河北省任丘西南端的任4井井场。

春节的几天假期,3269队的钻工们顾不得和家人团聚。工地上,是一片抢装机器设备的繁忙景象。伴着春节的鞭炮声,他们开始了紧张的钻进。5月23日,这口井在3153米处钻遇震旦系雾迷山组地层,按照常规,这口井至此就该结束钻井试油了。然而,经过综合分析论证,上级领导及时做出“任4井一定要加深,打到灰岩完钻”的决定。于是,任4井在更换钻头后继续向灰岩深处钻进。

在钻进中,地质组的技术人员有了重要发现!从井深3162米开始,在成千上万粒细碎的岩硝中,他们惊喜地找到了闪烁着油脂光泽的白云岩含油岩硝,一包砂样接着一包砂样,从几颗到十几颗再到更多,油砂的数量逐次增多。当钻头打到井深3177米时,井下出现漏失泥浆的现象。搞钻井的都知道,这是地层中储集空间良好的标志,表明任4井白云岩层中缝洞发育。

7月3日凌晨,凝聚着几代石油人的不懈追求和期待,位于任丘辛中驿构造带的任4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流!当散发着浓烈油香的黑色油流奔涌而出时,顿时整个井场沸腾起来了!

经过酸化作业,这口井日产原油高达1014吨,从此揭开了古潜山油藏的千古之谜,宣告了华北油田的诞生。这里距北京仅有140公里,当时的人们是这样形容的:在首都的南大门抱出了一个“金娃娃”。

一位当年曾参加过任4井会战的老石油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动情地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场面撼人心魄,甚为壮观,喷势之迅令风驻足,吼声之烈使河哑然。”

任4井是华北油田的发现井,是华北油田第一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油井。它的诞生,揭开了华北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开辟了在古潜山找油找气的新领域,创造了"新生古储"原油成藏的地质理论。这一发现,也被称为是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又一个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当了10年的全国“油老三”

如今在任4井井场不远的地方,建成了记载着华北油田发展历程的任4井展室,展室主要包括唤醒古潜山、辉煌的历程、开拓者的期望三部分内容。6月9日,记者在这里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思绪随之回到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光荣岁月。

任4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流后,冀中多年勘探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以此为开端,打开了石油人的找油新思路。

紧接着,从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6口油井口口见油,口口都是千吨井。其中任9井经酸化后放喷,创造日初产5400吨以上的高产纪录,迄今仍位居我国单井初产油量之冠。

由此,任丘油田大局已定,基本摸清了油藏规模。“六口井定大局”,一时成为我国石油勘探界的美谈。

一场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在冀中腹地拉开。

1975年12月29日一大早,后来担任采油一厂采油一矿党委书记的郑敏芝率领第一支由24人组成的采油小分队,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从大港油田赶到任丘县城南面的一大片盐碱滩上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随后,这里很快出现了一个由帐篷、板房组成的石油会战基地。

197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冀中地区展开石油工业大会战。随后,来自大港、大庆、长庆、玉门等油田的3万多名石油健儿,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燕赵大地,在冀中26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石油大会战。

由于当时正是十年浩劫的最后一个年头,经济衰退、物资奇缺、人民生活比较贫困的时期。顶着各种压力,参加大会战的石油工人,一天三顿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大白菜和土豆,夜晚睡的是挡风不挡寒的帆布帐篷。

春夏之交的冀中平原,一场大风接着一场大风。每遇到风沙弥漫的天气,风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参战石油工人建设大油田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

当年参加过会战的老工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全国不少工厂停工的情况下,在任丘的各个会战井场上,处处呈现出“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热烈场面,真是天天都能看到红旗、锣鼓、报捷的彩车,歌声、口号、祝捷的礼花,请战书、决心书、倡议书,红红火火的景象令人振奋。

华北油田会战初期,近百台钻机广布华北平原,一口口高产井争艳斗奇,千吨井、双千吨井亮点不断……到1976年4月,原油日产突破1万吨,6月份达到2万吨,当年国庆节前夕,原油日产达到3万吨,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高水平。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投资,这在全国所有油田开发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1976年的华北油田,到处是弧光闪闪,钻机轰鸣,红旗招展。当时,在石油工人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谁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天天传捷报,越干劲越足。”“早上3点半,中午带上饭,晚上连轴转,全力保会战。”成为当时参加会战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生动写照。

为了向国家建设奉献更多的石油,华油人不负众望,连创佳绩,1977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1978年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国家原油年产上亿吨立下了赫赫之功,一跃成为全国油气田第三名。

令人难忘的是,1979年,正是华北油田投入开发的第四个年头,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华北油田创出年产1733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为“而立之年”的新中国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华北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从1977年起,华北油田连续保持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保持了10年位居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之后的全国“油老三”的光荣地位。

胡耀邦总书记亲临华北油田视察

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油职工的亲切关怀,亲临华北油田视察工作,耀邦总书记的到来,犹如春风吹拂,极大地振奋了华北油田职工的斗志。

那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在华北油田视察期间,胡耀邦总书记冒着严寒,在余秋里、康世恩、高扬、张曙光等同志陪同下,听取了油田勘探开发工作汇报。他始终兴致勃勃,并不时插话提问,对油田勘探开发及其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当时参加汇报的同志还清晰地记得,耀邦同志非常随和,谈笑风生,对石油了解得很多,包括全国原油产量、有多少石油工人,他都能一一说出。

胡耀邦总书记对科研人员十分关心。12月31日上午,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华北油田设计院、研究院。早就等候在设计院科技馆门口的油田工程技术人员,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总书记的到来。耀邦同志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并一一同大家亲切握手,嘘寒问暖。随后,胡耀邦等领导参观了任丘油田勘探开发地下资料陈列展览,亲切接见两院知识分子代表。

接见结束后,总书记来到能容纳两千人的俱乐部礼堂,参加油田干部大会。会上,油田主要领导向大家宣读了胡耀邦同志刚刚欣然为华北油田题写的两幅题词,一幅是“新年要有新气象”,另一幅是“中华要振兴,科技作尖兵”。题词笔迹遒劲有力,刚健豪迈,体现了总书记对石油职工的殷切期望。这时,1700多名干部全体起立,向总书记报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抚今追昔,华北油田37年的奋进历程,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37年的光荣岁月,包含着多少温暖和难以磨灭的记忆。在华北油田勘探开发建设37年的史册中,记载着历代领导对这座油田、对这支石油大军的殷切关怀。

人们难以忘记,从华北油田会战到现在,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李先念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余秋里、康世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华北油田带来的关心和指导。

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创出多个“第一”

华北油田的发展不同寻常,屡创佳绩,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创出了若干个第一。华北油田公司科技处长严建奇谈起这些,如数家珍——

1975年,发现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碳酸盐岩高产大油田。伴随着古潜山这一新的找油领域的开拓,不仅创造了任丘潜山油田的奇迹,而且带出了任丘外围十大潜山和“四块一带”的一个又一个“金娃娃”。同时,在渤海、大港、胜利、辽河、冀东等全国许多油田,也相继找出了古潜山式的油气田。

第一个把天然气输往首都北京。气化首都,改变首都的燃料结构,是首都人民的期盼,也是周总理的遗愿。1985年10月21日,来自华北油田的天然气源源不断输往北京,投入运行以来,数百万首都居民从中受益,为净化首都做出重要贡献。

生产出“西气东输”第一根钢管。2001年7月8日,华北油田一机厂在我国最大的国产化螺旋焊钢管生产线,为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生产出第一根大口径螺旋焊管。专程前来参加投产庆典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耕称赞这是“石油第一管”。该生产线生产的不同钢级的大口径螺旋焊钢管,其设备性能、生产能力等指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钢管内涂层、外防腐质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西气东输这一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建成我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示范工程。2009年9月,华北油田在山西沁水盆地樊庄煤层气田,累计探明千亿立方米储量整装大气田,煤层气业务已建成产能21亿立方米,年商品量突破8亿立方米。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率先实现了煤层气田的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华北油田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石油新能源事业迈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深水防喷器。今年3月19日,由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国内首套3000深水防喷器组及其控制系统,在北京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上,经国内17名工程院院士和石油石化资深专家评审,被评选为展览会唯一的“创新金奖”产品。这是我国石油钻采和海洋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水下关键设备的空白。

建设我国第一个大型储气库群。今年6月,华北油田一期苏桥储气库群建设工程投产运行,预计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总库容将达到280亿立方米,最大调峰能力达到每天4000万立方米,将满足京津冀地区安全供气需求,成为京畿最重要的用气调峰基地。在国外,建库井深没有超过3000米的,大多在1千米至2千米左右,甚至还有几百米的,而苏桥储气库群所在地层埋深都在4900米以上,最深的达5200米,温度达到157度左右。这样的超深、超高温在世界储气库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如今的华北油田,早已不再局限于冀中平原,华油人坚实的脚步迈向内蒙古中部、山西沁水和晋北……随着公司战略调整,华北油田的开拓发展已辐射到陕西、海南、江苏、新疆……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连年增长。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华油人精心绘制了更新、更美、更宏伟的画卷。2013年初,在完成了油田未来发展规划调整和战略框架体系重新构建,进一步明确“资源、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三步走”规划之后,华北油田人正以全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向着希望前行,书写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载于2013年6月17日《河北工人报》)

后 记

这篇报道是以整版篇幅在《河北工人报》以彩版形式刊出的,可贵的是河北工人报社没收企业一分钱,而是为了向河北省广大读者宣传华北油田,提升华北油田在地方的知名度。专版文章的内容比较符合地方报纸的特色,把华北油田的几个亮点呈现给大家,便于河北省广大读者了解华北油田。河北省的许多读者反映,通过看这篇报道,由此“认识”了华北油田。

专版发表后的第三天,记者接到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一名同志打来的电话,先是称赞整篇文章写得不错,接着又指出文章中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讲到“距今大约4000年前,冀中一带群山林立,湖光波影,风光绮丽,俨然一片优美的‘桂林山水’”时,在“4000”后面,一定是少了一个“万”字。

记者查阅原稿并和有关史料对照,发现果然少了一个“万”字,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对于这一个“万”字,众多读者中,只有东方物探公司这名读者予以纠正,而记者至今未曾见到这名同志,但判断他一定是一名地质专家,否则是看不出来这一大的差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