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冀中古地道

冀中古地道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起地道战,人们都会想起曾使日寇胆寒心惊的河北清苑县冉庄地道。然而,知道河北雄县、霸县、永清一带的宋辽地下冀中古地道的人恐怕不多。冀中地道距今已经1000多年。不仅如此,经过近年来有关部门的挖掘和考察,古地道在河北省永清县有了更大发现。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些古地道确切地说应称为古战道。

提起地道战,人们都会想起曾使日寇胆寒心惊的河北清苑县冉庄地道。然而,知道河北雄县、霸县、永清一带的宋辽地下冀中古地道的人恐怕不多。

冀中地道距今已经1000多年。冀中最大的第三系油田岔河集油田附近的雄县,古称雄州,宋代为北疆边城,前几年在这里发现了“杨六郎点将台”以及地下古战道。北宋时期,著名将领杨延昭(即杨六郎)“镇守三关,北拒辽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点将台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北处的邢村南端。点将台高7米,占地4000平方米。1991年附近村民建房取土时,在点将台地下4米处发现了古战道,大部分完好如初。

据雄县县志记载,古战道为“宋初宋将杨延昭用于防守之地下室穴通道”,古地道内还建有聚集多人的室穴,有供将领议事的秘堡,有兵器室、隐体和防范敌人进入的陷阱、翻板等,还有和敌人周旋的迂回洞,有放灯处、通气孔以及监听敌人活动的用具等。杨六郎点将台下的古地道有通道两条,东西南北出口各一个,地道宽9米,高3米。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里台下议事,台上点将,整个点将台集防、打、藏、走于一体,十分巧妙。

与雄县毗邻的是霸州市,据记载,雄县霸州之间曾修有一段较长的古地道。在雄县东北的孤庄头附近有一座砖窑场,取土时挖出了两地之间的宋代地道。地道为砖石结构,两侧有屯兵室、武器库,入口有多种暗道,中间处处设防,敌人不易发现,发现了也难以进去,即使进去了也步步难行。在古地道中,间隔不远还放着一口大缸,缸不是用来蓄水的,而是用于探听地面上军情的。地面上如有士兵走动,或远处有马队奔来,只要把耳朵贴在大缸口,由震动引起的轰鸣就会听得一清二楚。雄霸二州位于冀中腹地,大平原一望无际,连个小沙丘都很少看到,军事上易攻难守,古代的将帅士卒,就是凭借地道,在这里抗击来犯之敌的。

不仅如此,经过近年来有关部门的挖掘和考察,古地道在河北省永清县有了更大发现。在这个县的6个乡镇、11个村、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埋着纵横交错、神秘莫测的“地下长城”,大体分为6个区域,特点鲜明。一是地下建筑不仅有洞体,而且结构严密,军事意图明显,进攻、藏兵工事层次分明。以距县城7公里的南关地下洞体为例,洞体纵横交错,密如织网,埋藏深度呈立体分布式,同一地道群,甚至同一洞体内也分深、中、浅三层,最浅处距地表不足1米,深的则达4米至5米。二是战道洞室的进攻与防御设施可分布为“藏兵洞”和“迷魂洞”两大类。“藏兵洞”的特点是洞室较为宽敞,通道曲折但畅通,为随时出击创造了方便。“迷魂洞”的特点是洞体离地面较深,通道窄小,结构比较复杂,如在永清县瓦屋辛庄挖出的两个“迷魂洞”,洞顶距地面近4米,洞体呈90度直角拐弯,让人实难辨别各个通道的走向,更难走出。这些地下战道类似地上长城,在对敌前沿或在敌军背后,能出其不意置敌于死地,战道构造的设计和作战谋略,不亚于抗日战争中的地道与地道战。三是建筑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挖出的洞体、通道顶、门来看,都是用砖砌成的碹顶。砖的尺寸均为巨型青砖,还有各种用途的异型砖。在施工方法上有的还有灰浆灌缝,十分坚固,历经千年不变形。地下古战道结构复杂,造型各异,曲折延伸,多为直角转向,个别为弧形,洞顶多为拱形,个别洞门为平顶,并由石灰岩石板覆盖。

1988年以来,永清县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高等院校及北京市的20多位专家学者对古地道进行考证,到目前为止,综合各方成果可推断出,包括永清、固安县南部、霸县的大部、雄县、文安的北部,是当时两国军队主力集中的地区。古战道应属宋朝整个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宋辽两国边界前沿阵地的地下部分。

历史上看,宋朝的历史是一段被异族侵略欺凌的历史,面对运动神速、勇猛强悍的辽军骑兵,构筑地道之后,宋军即可通过地道深入辽军控制区实施侦察,又可以藏兵于洞内,秘密接近辽军,以发起突然袭击,歼灭敌人。

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些古地道确切地说应称为古战道。古战道的发现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了地道战,而抗日战争中的地道,应该是古代地道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载于1999年3月14日《中国石油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