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王郭洼老地道

沈王郭洼老地道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王郭洼老地道天津人所称“老地道”实为天津东站与东货场之间一座穿越铁路的地下通道。“沈王郭洼”是地道外的四个庄子,即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洼庄子。民国初年,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旺道庄、姚家台五村村民的代表窦英堂等出头奔走,吁请铁路当局兴建地道。后来为了缓解地道的交通流量,在唐家口又修了一处地道,称为“新地道”,相应的郭庄子一带又称“老地道外”。

沈王郭洼老地道

天津人所称“老地道”实为天津东站与东货场之间一座穿越铁路的地下通道。“沈王郭洼”是地道外的四个庄子,即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洼(天津人念wà)庄子(又称旺道庄)。过去,这一带穷苦人多,破平房多,现已一改旧貌,高楼林立,四通八达,成为天津的交通枢纽,人称“天津站后广场”。

据老辈人说,天津东站与东货场之间原无地道,郭庄子一带人口骤增之后,人们仅由小石门及栅栏外两处穿越铁路通行,极感不便,且时有行人被火车轧死、轧伤的事情发生。民国初年,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旺道庄、姚家台五村村民的代表窦英堂等出头奔走,吁请铁路当局兴建地道。几经周折,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才将地道修成。郭庄子等村适在地道之外,因而有了“地道外”之名。后来为了缓解地道的交通流量,在唐家口又修了一处地道,称为“新地道”,相应的郭庄子一带又称“老地道外”。

上世纪20年代,地道外人口愈加密集,食品摊点便多了起来,有卖大碗茶的,卖烧饼油条的,卖切糕炸糕的,卖面茶、茶汤、锅巴菜的,卖破梨烂枣的,卖烟卷、糖豆的,卖手抓面条的,卖驴打滚、豆面糕的,卖围锅转羊肠子的,卖水爆肚儿的,卖水饺、馅饼的,还有卖“折箩”和卖“堆饽饽”的。“折箩”是从各饭馆敛来的残羹剩菜,倒在一口大缸里,里面有鱼头、鱼刺、鸡爪、鸡骨、牙签儿、纸烟头等等,不管是否馊臭变质,抓上一把咸盐,在炉火上炖一下,论碗卖给人们,其中也许偶然见到一块半块的红烧肉、海参条一类的“珍品”。贫苦人肚子里缺油水,买碗“折箩”解解馋。“堆饽饽”是乞丐要来的剩饽饽、剩饼子,自己吃不了,论斤卖,换几个铜板花。收购的人加工蒸一下,摆堆当主食卖。

img77

馄饨摊

旧时地道外是江湖艺人和江湖骗子杂处之地。常在江湖上混的人将他们的行道归纳为“金皮彩挂柳团水调”。“金”,江湖上称为“金家门”,指的是江湖术士——算命先生,包括摆摊设店,走街串巷,打板鸣金招揽生意的。“皮”,江湖上称为“皮家门”,指的是江湖医生,包括那些卖牙痛药的、卖眼药的、卖虫子药的、卖大力丸、百寿丹的、卖香面和避温散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刀伤药的等等。“彩”,江湖上称为“彩家门”,又称“立子门”,指的是江湖幻术,包括戏法、杂技、魔术、马戏。“挂”,江湖上称为“挂子门”,指的是武术艺人,包括那些打把式卖艺的,举砘子、砸石头的,拉硬弓、摔跤的。“柳”,江湖上称为“柳家门”,指的是卖唱艺人,包括各种大鼓、蹦蹦(评戏)、莲花落、各种时调、小曲、竹板书等等。“团”(念tuǎn),江湖上称“团家门”,指的是以说为主的艺人,包括评书艺人和相声艺人,江湖上管评书叫“团才”,管相声叫“团春”或者叫“春口”。“水”,江湖上称“水家门”,又称“穷家门”或“丐帮”,指的是有门户的乞丐,包括打竹板的,耍牛胯骨的,耍洒拉鸡的(简板形,前有龙头、龙须、绒球小铜钵,另有一个竹片,上有锯齿,称洒拉鸡),数来宝、唱喜歌的。“调”(读diào),江湖称为“调鱼门”,指的是旧社会的拆白或叫拆白党,包括:坑、蒙、拐、骗、偷,江湖上管他们叫“挑涔的”、“挑果”的、吃“黄啃”的等等。

旧时地道外是绺窃、杂八地、黑旗队的活动中心。在恶势力的庇护下,这里出现了野妓暗娼、小押当、地下赌局和大烟馆。尤其是杂八地开设的鸡毛小店,他们往往以“下关东”回来的老客为主要对象,坑、蒙、拐、骗,老客上了圈套,银钱花尽,沦为乞丐,甚至死在街头被扔进臭坑。

img78

杂耍艺人

据老人们讲,最初在地道外表演献艺的大多是撂地艺人,后来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人们观曲艺有民艺剧场、红光书场、百花书场、乐园书场、跃进书场、立通书场,听京剧有前进京剧团,看电影有郭庄子影院、太平影院。这里尤以曲艺著名。市曲艺团的马三立、赵佩茹、陆倚琴、小岚云和花五宝,和平曲艺团的高英培、刘文亨、阎秋霞、王毓宝和孙杰,南开曲艺团的马小荣、魏毓环、杨少华、马志存,红桥曲艺团的王本林、张宝茹、刘奎珍等老艺人当年都在地道外表演过相声、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和魔术、戏法。老地道的北方评书更是令人难忘。著名评书艺人姜存瑞、顾存德、边豫棠、索存寿等都是在这里起家的。

在地道外书场还流行津派评书,说书人用纯正的天津方言,说天津的故事,当时以说“混混论”见长。比较著名的书目是天津武侠小说作家戴愚庵的《沽上英雄谱》,内容讲天津河北脚行李金鳌争地盘、夺码头的故事。此书在地道外红极一时,说书人以蒋轸达及其弟子张枢润、于枢海、王枢祥见长。此外还有其他专门流派,如说《聊斋》的说书艺人有陈士和、刘剑英、张剑生、刘立富、张立川;说《济公传》的有周存惠、张清廉;说清宫秘史的有固桐晟等。笔者少年时代也曾去地道外的书场听书,听过陈士和说的《聊斋》。“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聊斋志异》节说……”,这是开场白。然后“啪”的一声,这是在拍打惊堂木(称为“醒木”),于是便开讲。每场结束前总得留个“扣儿”,勾引你明天接着来听。上世纪50年代老地道仍有书场,计时收费,10分钟一分钱,观众可随时进出。书场不大,一张讲桌,几排长凳,讲者津津有味,连说带比画,听者聚精会神,忘记了时辰。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往事而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