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堡子和地道

堡子和地道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窨子里还备有锅灶、土炕、仓库等必要的生活设施,甚至还凿了水井,可以长期固守。是官府为抵御外族入侵而修筑在边防或战略要害之处的防卫设施。  同治年间,堡子在抵御回民暴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堡子却屡见于史籍。  窨子、堡子不管其起始于何代,它都是冷兵器时期劳动人民为防御贼寇所修的民间防御工事。这“地道”,其实就是窨子的发展,是挖在平原上的窨子。

  “窨(yìn)子”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地下室”,但我们陇东一带的窨子却是挖在山崖上的。小时候看到我们山沟的悬崖上挖有一簇簇洞窟,大人们叫它“窨子”,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后来才渐渐从老人们的口中得知,这是乱世年间用来躲土匪的。当有强贼来抢劫的时候,合家或者合族都躲进预先挖好的窨子里去,连粮食和贵重物品都搬进去,可以据险抵抗,保住人口和财产安全。后来渐渐长大了,干脆攀到窨子里去看。原来这窨子都是挖在距人庄较近的陡峭山崖上,要攀上去还很不容易。往往有好几个洞窟聚在一起,开口都小,里面却很宽大,而且是互相串通的,经常备有石块、棍棒之类,以便贼人来攻的时候进行抵抗。互相串通有利于各洞窟之间的联系,更能增强抵抗力。有的窨子里还备有锅灶、土炕、仓库等必要的生活设施,甚至还凿了水井,可以长期固守。

  清朝同治年间,宁夏发生回民暴乱,波及陇东地区,当地居民被赶尽杀绝者十有八九,唯毛家川毛氏家族几十口人依靠他们的窨子才躲过了劫难。毛氏族人中有不少习武练功的“拳卦卦”,加之他们的窨子挖在一条拐沟两边的悬崖上,面对着面,可以互相照应搞联防,回民多次来攻都无可奈何,终于保障了家族人口的安全。毛氏家族中至今仍有不少人保持着尚武练功的传统,每谈起同治年间的事,无不引为自豪。

  窨子的缺憾是只能挖在悬崖上,在没有悬崖的地方,人们就无法利用窨子作为防御手段,只能想别的办法,例如修筑堡子。

  堡,读bǔ,“小城也”,是修筑在山顶或者沟咀等险要之处的一圈围墙,有的地方也叫土围子。规模不大,一般里面能容纳数百人或者上千人,遇到强敌来犯,就可以据险自卫,易守难攻,其作用大致和窨子差不多,只是比窨子更容易接近,所以防御功能就稍逊于窨子。我们这里民间的堡子也很普遍,一个庄头,一个村落,附近没有窨子便有堡子,例如刘家堡子、苏家堡子、拓家堡子、麻堡子等,要不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没有保障——当然这只是说在古时候。

  堡子也有官修的,例如甜水堡、荔原堡、槐安堡等,其规模比民间的堡子要大得多,名称也略有区别,一般称其某某堡,不说某某堡子。是官府为抵御外族入侵而修筑在边防或战略要害之处的防卫设施。

  同治年间,堡子在抵御回民暴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见到一份陕甘总督左宗棠当年写给朝廷的奏折,把老百姓称作“堡民”,可见,在那动乱的年代,老百姓平时都是躲在堡子里的,没有堡子,他们就没有安全保障,就无法留守

  窨子究竟起源于何代,无从考究。但堡子却屡见于史籍。据《资治通鉴》载:北朝陈后主时,因“陇西频被寇掠,而俗不设村坞,命子干勒民为堡”。可见那时候老百姓还没有筑堡自卫的习俗,需要官府派员组织他们修筑。到了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社会又陷入动乱状态,盗匪横行,“时民皆结堡自固,野无所掠,贼众渐馁”……民间的堡子是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尚不敢肯定,但在隋朝已经普遍存在了,这却是事实。

  窨子、堡子不管其起始于何代,它都是冷兵器时期劳动人民为防御贼寇所修的民间防御工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枪、炮等现代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窨子、堡子就因防御功能逐渐失去作用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人民为了生存,必须要有新的防御手段。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人民创造了地道战这种特殊的抗敌形式,把日本侵略者打得狼狈不堪。这“地道”,其实就是窨子的发展,是挖在平原上的窨子。它可以把户与户、村与村联结起来,形成大的地下交通网络,它比窨子和堡子更具有隐蔽性强和联络广泛的特点,不仅便于隐蔽、防守,而且便于进攻,功能更为齐全,难怪日本人拿它没有办法,一进村,就被打得焦头烂额。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都是无穷的。

  2012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