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链接一:与弥勒同具亲民形象的神仙人物_济公_冷历史

链接一:与弥勒同具亲民形象的神仙人物_济公_冷历史

时间:2022-04-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结缘。其后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这可看出济公因其亲和力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连统治者也予以重视,拉拢为统治阶级的卫道之神。

链接一:与弥勒同具亲民形象的神仙人物_济公_冷历史

古代先人所顶礼膜拜的神祇大多归于两类:其一法相庄严、不怒自威,其二游戏人间、济人疾苦。前者的代表如释迦如来、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他们高高在上、受人敬畏,而不具人的七情六欲,严格按照一个既定法则对世人种种进行评判奖惩;而后者却更带有凡人美好品德的特征,往往以亲民的形象走入滚滚红尘之中,切实体察民情并惩恶扬善,其代表除正文中提及的那位本土化的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外,最典型的当属杭州灵隐寺活佛济公了。

王震《济公图》

纸本设色,纵107.6厘米,横38.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据史料《天台县志》《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所载,济公为南宋时人,生卒年约为1130—1209年,原名李修元,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今浙江天台),为当时禅宗高僧,真实法名道济。他出身世家,其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其父李茂春和母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而膝下无嗣,每日虔诚礼佛终求得一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结缘。《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说济公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但他却没有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赐名“道济”。济公在国清寺平时疯疯癫癫,嗜食酒肉,寺里的众僧都指责他,瞎堂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济颠”一称由此而来。瞎堂圆寂后,济公嗣其法衣,之后又参访衹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关于济公最早的传说也见于《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据说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济公在净慈寺的一天晚上,他似醉非醉地绕着长廊急切呼喊,但众僧不能闻其声,只觉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大火勃发,佛寺陷入一片火海,雄楼杰阁尽数化为灰烬。其后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他化缘来到严陵,将自己的袈裟展开来,竟然笼罩诸座青山,山上的高树巨木随即拔起,顺流浮江而出。济颠告诉众寺僧,建庙用的木材已经运抵寺内香积井中。六名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木一一吊出,堆积如山。监寺要酬以钱两,济颠连忙推辞道:“我乃门甲神,岂要你的酬劳?”说罢,御风而去,五年后圆寂。临终前索笔书偈一首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写毕,掷笔而逝,葬于杭州虎跑。这首诗也成为禅门广为传诵的偈子。

济公的神奇故事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得道高僧道济”等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片断在民间口耳相传,后来通过民间文人增添润色,加之说书人的话本说唱,济公的故事才丰富精彩起来。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多样化,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主要的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文学性也更强。直至明末清初,才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普救世人的济公形象,在书坛久演不衰。擅说此书的名家张泰然之后,有陈胜芳、张沛然、伊胜麟、玉胜川等说演《济公传》,一时蔚为盛谈。

民间传说的济公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因此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17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在封建社会不健全的司法制度下,人民渴望一个主持公正的人物形象作为精神寄托,于是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即“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中国最尊崇的三教“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可看出济公因其亲和力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连统治者也予以重视,拉拢为统治阶级的卫道之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