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泰祥“亲民”也是“精明”

同泰祥“亲民”也是“精明”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泰祥酒楼始创于1930年,店址位于现在的西藏中路497号,这是个靠近如今人民广场的地方。当时的国民政府正是利用了上海复杂的国际形势,将原来在上海的一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机构撤入租界,利用租界的“中立”政策维持正常的运转。因为租界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与外界隔绝,处于“孤岛”中的上海租界反而迎来了一种畸形的繁荣。

如果将本帮菜系中的四大著名餐馆比成是一个家庭的话,那么荣顺馆是性格稳健的老大,德兴馆是年富力强的当家,老正兴是招赘来的女婿,而同泰祥则是憨厚可爱的后生。

之所以这样形容同泰祥,是因为同泰祥的出现,一直是本帮菜诸多餐馆中最为亲民的。

同泰祥酒楼始创于1930年,店址位于现在的西藏中路497号,这是个靠近如今人民广场的地方。这家店最初的创始人是崇明人龚同健,创业之初的同泰祥,主要经营崇明老白酒,兼营鱼、虾、蟹等为原料的一些经济实惠的菜肴。和许许多多的本帮小菜馆一样,这家小店起初并没有多少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

从1938年淞沪会战结束开始,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上海是相当独特的。因为日本军队虽然赢得了淞沪会战,但日本人当时还没敢公开与西方列强撕破脸皮,于是,“中立”的上海租界就成了沦陷区内的“孤岛”。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是利用了上海复杂的国际形势,将原来在上海的一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机构撤入租界,利用租界的“中立”政策维持正常的运转。许多持抗日态度的民间机构撤入租界,利用租界作为掩护继续进行抗日斗争,还有大批难民为躲避战火也进入租界。因为租界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与外界隔绝,处于“孤岛”中的上海租界反而迎来了一种畸形的繁荣。

淞沪抗战期间的上海街头

那时候全中国的抗战时局是这样的:经过了武汉会战、南昌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桂南会战以后,对垒双方的战线已经被明显地拉长,而日军已经停止了全局性的进攻。

而国际上,德国刚刚在一场闪电战中占领了波兰,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于1939年8月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邻近六个国家。

那时候处于“孤岛”中的上海生意人,都和同泰祥的龚老板一样处于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矛盾心情之中:一方面,生意确实是更好做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但另一方面,他们高兴不起来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好日子”能维系多久。毕竟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这些小生意人的命运就像秋风中的树叶一样。

于是,熬到1941年,也就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同泰祥换了个大胆的新主人,本地人郁金康。

很难想像当初的龚老板和郁老板是如何算这笔账的。反正,龚老板的判断没有错:乱世的生意不好做。就在他盘出同泰祥不久的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人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一天,撕下脸皮占领了租界,“孤岛“不复存在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街头

但郁老板的账似乎也没有算错:不管仗打成什么样,也不管时局变成什么样,反正谁来管着租界,这里的人都得要吃饭。而且后来的时局也的确还不算坏,虽然英美在公共租界内的管理人员和侨民被日军送进了集中营,但这毕竟不干小老百姓什么事,而且汪伪政权接管后的租界仍然还是一片灯红酒绿的花天酒地。

“反弹琵琶”的郁老板

郁老板接管同泰祥以后,不仅没有缩手缩脚地担惊受怕,相反,他重金请来了本地名厨,一心努力经营本帮菜,而这位大胆的郁老板最为重要的“生意经”,就是把“价廉物美”的餐饮铁律坚持到底。

当时一片萧瑟和惶然之中的上海滩,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家“反其道而行之”的本帮餐馆,这给当时处于惊恐和凄苦之中的上海人送来了难得的一丝温暖。更重要的是,同泰祥于乱世之中的这种“经济实惠”、“量多质优”经营策略,与大发国难财的许多日伪汉奸的行事法则大相径庭。

于是,同泰祥和那里推出的“大白蹄”、“砂锅大鱼头”、“全家福”、“竹笋鳝糊”、“糟猪爪”很快地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了。上海滩的许多工商界巨头以各沪上文化名人,纷纷在同泰祥宴请客户。当时刚刚闯出名头来的滑稽戏演员姚慕双、周柏春的演出场地在“新世界游乐场”(今新世界商厦),距同泰祥不远,他们当然是同泰祥的常客,他们也常常在自己的滑稽节目中提到他们都非常喜爱的“糟猪爪”,这就使得同泰祥的名气更响亮了。直到上海解放前,同泰祥的生意都一直十分兴隆。

“糟货”至今仍是上海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冷菜

相关链接

建国以后,同泰祥的命运似乎比较“糟”。

这家著名餐馆解放后继续保持原来的诸多经营特色。1978年被列为上海接待外宾的定点饭店。1983年翻修扩建为三层楼,同时新增的糟卤菜外卖,为上海餐饮业带来了一股“糟味菜肴热”,那时候每年夏秋之季同泰祥推出的糟猪爪、糟鸡、糟肚、糟肉乃至糟毛豆,都成了上海的一种地道风味。1988年,同泰祥“糟鸡”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993年,同泰祥酒楼因城市改造,迁至金陵东路317号(近盛泽路)继续营业,1995年,因餐饮网点调整而歇业。

这是本帮四大名店中不复存在的一家老字号。更多的不太著名的本帮老餐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差不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关闭了。连同泰祥的命运都没人关注,就更别提这些可怜的小餐馆了。而本帮菜的味道也在这种“格式化”的城市改造中一点点地变味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同泰祥,整个本帮菜系从辉煌的过去走到落魄的今天这步田地,也的确是够“糟”的。

淮海中路上的卤菜外卖窗口

姚慕双、周柏春在滑稽戏中的“免费插播广告”所提及的“糟猪爪”,其实只是同泰祥诸多“糟货”中的一种而已。事实上,上海人所谓的“糟货”,其实就是在同泰祥这里才开始叫响的。而同泰祥在本帮菜上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接过了“大同酒家”的糟字大旗,并将本帮香糟的文章进一步做大了。

在大同酒家那个年代(大同酒家始创于清咸丰四年),“糟”只是苏州人来上海开餐馆的一个秘密武器而已,此后上海的各大著名本帮菜馆都在做“糟”,而且德兴馆的“糟钵头”做得还相当的不错。但同泰祥的亲民之道在于,它把糟货中的冷菜,也就是“糟卤菜”做成了一个全新的品类。这为后来的20世纪80年代,同泰祥的系列“糟货”在上海掀起了一股“糟味菜肴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帮的香糟味型具体到菜肴运用上,又再细分为“生糟”、“熟糟”、“汤糟”这三种手法。这种细化当然离不开本帮菜系诸多前辈厨师的功劳,但把这篇“糟”字文章做得如此精细,同泰祥功不可没。那时候的本帮厨师似乎天生就带着“海派”基因,他们在本帮香糟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如何进一步加工,最终使得“香糟味型”占据了本帮菜中仅次于“浓油赤酱”的重要地位。

“厚道”也是“味道”,“亲民”也是“精明”。

这就是同泰祥的生意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