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以“善始者实繁,盖终者盖寡”的观点,指出唐太宗“渐不能终的十种表现”,充分体现了魏征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赵构对他的诤言,不屑一顾,还动用军费修建40座庭园,歌舞升平,乐不思蜀。一个人堕落很可怕,一群人堕落很可悲,一个民族走向堕落很危险,国将不国。龚自珍的儿子,叫龚半伦,他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又做了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同清恭亲王谈判。

(一)

春秋时期,鲁国攻打邹国,邹穆公率军抵抗,可邹国军队全无斗志,一触即溃,邹国百姓则幸灾乐祸。

邹穆公大怒,对孟子说:这些刁民实在可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无动于衷,还兴高采烈呢。

孟子说,丰年时你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灾年时,你死守满仓的粮食不放,不“恤民饥寒,救其疾苦”,造成饿殍遍野,你全无恻隐之心。既然这个国家是你一个人的国家,它的兴废存亡与百姓何干?“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二)

隋炀帝亡国后,唐李世民曾亲征隋炀帝的手迹和敕令。阅后大吃一惊,遂问魏征:炀帝讲的都是尧舜所言,何以亡国?

魏征曰:讲尧舜之言,行桀纣之实,蒙蔽天下,鱼肉百姓,焉有不亡之理!

(三)

公元634年,是贞观十七年,魏征走了。魏征是唐初著名政治家,以犯颜直谏闻名。他在位期间,先后所谏二百余事,多被唐太宗所采纳。特别是贞观十三年的《十渐不克终疏》(十渐:十种,克:能,终:坚持到底,疏:上书状)最有价值。他以“善始者实繁,盖终者盖寡”的观点,指出唐太宗“渐不能终的十种表现”,充分体现了魏征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唐太宗闻过甚喜,认为千金难买,难能可贵。忽报魏征辞世,唐太宗悲恸不已,第一个赶赴魏征寒舍,为重臣魏征合上眼睛,禁不住失声痛哭,下令废朝(放假)五日,朝中九品以上官员悉数参加送丧,然后亲撰碑文,刻在碑石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谁的镜子呢?

(四)

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29岁的陆游以许身报国之志,兴冲冲地去杭州参加进士会试。巧得很,大奸臣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场参加考试。虽然主考官陈阜卿很赏识陆游,但秦桧权倾朝野,谁人敢惹?陆游被弃,自在意中。

第二年,秦桧死了。宋高宗赵构的天朝,开始出现一丝清明的气象,陆游也开始出头,坐上了枢密院的编修。编修地位不算高,但有机会接触皇帝。陆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不断写奏章、出良策、提建议,甚至直面进言皇帝赵构,建议他带头过节俭生活,取消限言令,言路日蹙,谀词湍飞。要聚合力量,收复失地。赵构对他的诤言,不屑一顾,还动用军费修建40座庭园,歌舞升平,乐不思蜀。陆游很痛心,接二连三地写建议,力陈利弊。皇帝不高兴了,他生气地说:“你急什么,江山不是你的,要么,干脆回家去吧!”

陆游归里,救国初心不改,他对友人说,面对江山破碎,为什么很多人麻木不仁?一个人堕落很可怕,一群人堕落很可悲,一个民族走向堕落很危险,国将不国。

一年后,太宗赵构退位,皇太子赵眘即位,是为孝宗。孝宗是南宋唯一有志于恢复中原的皇帝,他亲自召回陆游,因为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故特赐进士出身,官复原职”。

(五)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当时,两岸聚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袖手旁观,像看西洋景似的,无动于衷,特别是当看到悬挂青龙黄旗清朝官船被击沉、清兵纷纷跳水时,居民们竟然有许多人爆出喝彩声。

英军统帅巴夏里目睹此情此景,大惑不解,遂问其代办何以如此呢?

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六)

清朝爱国诗人龚自珍当年大声疾呼:“亡国灭种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其标志是:“官无廉官,吏无能吏,兵无勇士,将无良将,民无良民,甚至盗无侠盗。这样的国家不攻自亡。”他指的是清王朝。

(七)

龚自珍的儿子,叫龚半伦,他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又做了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同清恭亲王谈判。恭亲王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

龚答道:“圆明园是皇家极乐天堂”“它与老百姓毫无干系”“我们中国人本是良民,生计之路被尔等堵死,尔等吸干了中国老百姓的血!”“今天尔骂我是汉奸,我却看尔是国贼!”“国贼共诛之!”

(八)

后记:“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注:第一个故事,引自《四书章句集注》宋代朱熹撰。

第二个李世民的故事,引自《旧唐书》九七卷《魏征传》。

第四个故事释自《中国要籍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最后两个故事引自《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参考》(高教出版社)。

以上,均从文言文中译介,忠于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