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润操纵与调节

利润操纵与调节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研发支出资本化和预计负债等方面作了较大变更,但具体实施仍然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为公司利用财务手段调控业绩留下了空间。此外,一些公司管理层为顺利推行股权激励,不惜在报告期内蓄意粉饰报表。财务造假、利润操纵和调节,已成为当今财务报道揭黑的核心内容。

2007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研发支出资本化和预计负债等方面作了较大变更,但具体实施仍然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为公司利用财务手段调控业绩留下了空间。上市公司调控或操纵利润的目的,有些是为了保住再融资或冲刺上市资格,通过虚增利润达到再融资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条件;有些故意隐瞒折旧计提,以免3年连亏陷入退市泥潭;还有的借道关联交易隐瞒收益,实现对母公司的利益输送。此外,一些公司管理层为顺利推行股权激励,不惜在报告期内蓄意粉饰报表。财务造假、利润操纵和调节,已成为当今财务报道揭黑的核心内容。

一、收入调节

(一)虚构收入:银广夏陷阱

银广夏的全称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这些利润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银广夏在天津成立的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天津保洁制品有限公司)向德国出口的萃取产品。其中1999年出口总价达5610万马克(约2.3亿元),获利7000多万元;2000年天津广夏向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出口1.8亿马克(约7.2亿元)的姜精油、桂皮油、卵磷脂等萃取产品。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3元!

然而,《财经》杂志记者通过调查后发现,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4]

(二)没有实现的收入:绿大地消失的采购大户

财务报表遵循实现概念,没有实现的收入不能最终确定为收入。然而,有些公司依然为了各种目的,将没有实现的收入流入表中,虚增收入。绿大地粉饰报表就是一个例子。

上市前,绿大地盈利主要依靠绿化苗木销售。根据招股书,2004—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重要销售客户分别有昆明鑫景园艺工程有限公司、昆明润林园艺有限公司、昆明滇文卉园艺有限公司、昆明自由空间园艺有限公司、昆明千可花卉有限公司、昆明天绿园艺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昆明企业以及部分成都、北京企业。

这些公司的大额采购,更直接为公司业绩增厚作出重要贡献。2004、2005、2006、2007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公司对重要销售客户的销售额合计分别为8504万元、6849万元、5281万元、3495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02%、43.56%、27.83%、26.33%。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公司五度反复变更业绩预报、快报,令市场眼花缭乱。绿大地历史公告信息显示,2009年10月30日,公司在2009年三季报中预计,2009年公司年度净利润增幅将在20%~50%之间。然而,三个月之后,也就是2010年1月30日,公司的业绩预告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由三个月前预计增长20%~50%调整至下降30%以内;2010年2月27日,公司第三次发布2009年度业绩快报,年度净利润变为6212万元;4月28日又将净利润修正为亏损12796万元;4月30日,公司2009年年报披露2009年净利润为亏损15123万元。

原来,自绿大地2007年12月21日上市后不久,便发生了销售退回事件——在证监会介入调查后,绿大地2010年4月30日披露,确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与此同时,绿大地确认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高达1.58亿元,这直接引致该公司当年巨亏1.51亿元。

虚增收入的手法最常通过关联交易来完成。像绿大地一样,一些IPO公司为满足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要求,通过会计手段人为调节利润,做出业绩高成长假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新股公司上市后业绩会迅速变脸。[5]

二、费用调节

(一)利用预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贵州茅台收紧预收账款

白酒、房地产、餐饮、钢铁等行业,由于自身营收确认等会计处理方式存在特殊性,上市公司更能根据自身需要,利用会计手段灵活调整业绩。其中,最为知名的案例莫过于在行业景气度较高的2010年,贵州茅台高管收紧预收账款,故意延迟业绩释放,从而进行利润调节。

2010年,贵州茅台三个季度的盈利增长均低于市场预期。其中,2010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4%,半年报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1.09%,到了三季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则仅为10.22%。

但仔细查看公司报表,利用预收账款人为控制业绩释放的现象十分明显。以贵州茅台2010年三季度报表为例,截至9月末,公司的预收账款高达32.62亿元,同比增加20亿元,比2010年中期增加13亿元。而相对应的是,贵州茅台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28亿元,同比增长19.4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1.74亿元,如果将该部分预收账款释放业绩,那么贵州茅台的真实业绩并不至于连续低于市场预期。

与上述案例相对的,则是三线白酒企业古井贡酒的业绩爆发。

古井贡酒可谓2010年以来白酒行业的一匹黑马。继2010年全年净利润增长123.71%之后,2011年上半年公司更实现净利润约2.68亿元,同比增长约150%。

在亮丽的业绩报表背后,除产品结构调整和数次调价导致毛利率增高外,古井贡酒对于预收账款的充分释放也对业绩增利作出了较大贡献。以古井贡酒2010年三季度报表为例,截至9月末,公司合并报表和母公司预收账款分别高达3.55亿元、5.34亿元,而截至12月末,上述两项预收账款数额则大幅度减少至9149.14万元和3亿元,说明公司在四季度将预收账款充分确认进收入。

白酒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者调节利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会计收入确认与费用计提过程中含有诸多主观判断,其中存在一定的运作空间;另一方面,出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考虑,有时保持业绩的相对稳定也是经营的必要。[6]

(二)存货:百圆裤业神秘失踪的成品裤装

山西百圆裤业连锁经营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及首发申请于2011年9月16日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根据招股说明书采购情况部分的信息披露,2011年上半年从前五位供应商处合计采购金额为6264.25万元,占全部采购总量的56.74%,由此不难计算出全部采购金额为11040.27万元,而这一数据也恰与披露的成品裤装采购总额11040.52万元基本相当。这意味着在不考虑对外销售成本结算的影响下,库存商品应当增加11040.52万元。

同时,利润表显示,2011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为13197.5万元,这意味着对外销售过程中消耗了13197.5万元商品,则二者差额2156.98万元应当形成2011年上半年库存商品的净减少金额。但是依照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库存商品2011年上半年末余额为6070.89万元,相比2010年末7398.84万元仅净减少了1327.95万元,与前文的推算金额之间相差了829.03万元的库存商品差无法解释,而这一金额占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总额3464.92万元的23.93%,这意味着相当于半年度税前利润四分之一的成品裤装流向不明。对此,《证券市场红周刊》认为,导致829.03万元库存商品差额产生的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个就是少报了营业成本导致虚增利润829.03万元,另一个便是虚增了期末库存商品余额、虚增资产。[7]

(三)费用列为资本:世通公司的破产

国际上对于资本支出项目和经营支出项目有着明确的界定,如果把经营性支出当成资本支出,就将被认定为造假账。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简称世通公司)就是因为将经营性支出列为资本支出,虚增利润,最终导致破产。

世通公司从2001年到2002年1季度,一直将增加的线路成本计入资本支出的账上,这样,这笔费用就以按资本支出若干年摊销了。而此前公司则是把这笔支出算做经营性支出计入当期成本的。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世通公司虚增38亿多美元的利润,成了世界历史上的最大丑闻之一。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2001年的四个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由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策划,由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负责具体实施的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这对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被虚增了38.52亿美元,线路成本被低估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公司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8]

三、资产减值调节

陕西证监局在2010年年报现场检查中,发现*ST秦岭在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方面存在三处问题:

一是*ST秦岭2009年以前采用分类折旧法计提折旧,未能及时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等不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剔除,未将已提减值准备金额剔除。

二是*ST秦岭部分固定资产未按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作为入账时间。

三是对于购入的非全新固定资产,*ST秦岭未考虑该资产已使用时间、成新率等情况重新估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会计估计依据不足。

因此,上述问题导致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错误。经初步测算,2010年因少提折旧约401万元,多计当期利润约401万元。

由此,*ST秦岭凭借对减少计提资产减值的手段,冲高了当期利润。而若将时间推至稍早前的2010年,就可窥得公司调节当期利润的用意。

2010年下半年以来,冀东水泥开始对*ST秦岭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筹备将其在陕西省的水泥资产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秦岭水泥,并承诺拟注入的资产在2010年的净利润不低于2亿元。但该方案其后却因条件不成熟而中止。[9]

由此,在重组未有实质性进展之时,保护珍贵的壳资源避免退市,则成为*ST秦岭的首要任务。而上述会计调节手法可理解为公司为扭亏业绩,刻意减少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冲高业绩。

四、股权买卖:“卖子求生”的中报预增王

2011年4月28日,青海明胶在一季报中称半年报公司净利润将达到370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5.38万元增长145倍,由此被冠上“预增王”名号。而公司股价也由8.98元一度拉升至10.29元,12个交易日内涨幅达到14.58%。

但业绩暴增背后,除2010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基数较小外,公司上半年3700万增利更并非来自主营产品贡献,而是通过变卖子公司股权来实现的。事实上,青海明胶一季度业绩惨淡,营业收入实现在1.92亿元之下,净利润却亏损638.80万元。

2011年2月11日,青海明胶发布公告称,拟以9000万元将子公司禾正制药的股权转让给重庆风投,而该笔股权转让产生的净利润为4700万~4900万元。正是该笔近5000万元的投资收益最终使公司力挽狂澜。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根据公司2010年年报中列举的9家子公司财务状况,在仅能实现盈利的3家中,四川禾正实现的营业利润最高,为660.97万元。

2011年5月31日,公司抛出4亿元定向增发方案,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6000万股,用于收购、增资宏升肠衣,并建设年产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技改项目。收购报告显示,宏升肠衣成立于2006年9月,注册资本为5549万元,由天津水星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水星创投)、广西海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东科技)以及陈维义等43名自然人股东共同持股拥有。其中,海东科技是青海明胶持股比例70%的控股子公司,此外,青海明胶更有三位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担任宏升肠衣的高管,所以宏升肠衣和青海明胶构成关联关系。此外,公司并未披露43名自然人股东的详细情况。

根据预案,青海明胶将以18620万元的预估值收购宏升肠衣98%的股权,收购完成后还要以19000万元对宏升肠衣进行增资,建设年产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技改项目。但斥资4亿元投资下的宏升肠衣,却是一家资质较差的亏损企业,截至2010年底,宏升肠衣的净资产只有4318万元,而在营业收入实现3078万元的情况下,净利润更亏损200万元。按照净资产来计算,宏升肠衣98%净资产的价格应该为4231万元,而青海明胶以18620万元交易,实际溢价约340%。[10]

如此高溢价实在令人疑惑!公司卖子铺路再融资背后,或存在溢价收购、利益输送之嫌。

五、合并报表:安然破产的真相

安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商,更是利用因特网进行能源交易的“领头羊”;2000年总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利润达10亿美元,公司股价最高达90美元;2000年《财富》500强排名第16位;曾连续四年获《财富》杂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

2001年10月,世界能源巨人安然被曝出财务丑闻,2002年1月,安然彻底崩塌,宣布破产。这个巨人在“春风得意马蹄疾”时戛然而止,轰然倒下。是什么导致了它的猝亡?其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它自身财务管理的失控。[11]

安然通过复杂的财务结构,肆无忌惮地虚构巨额利润,隐匿债务。而这个复杂的财务结构就是安然财务造假的关键。安然利用层层控股的方式,发展了3000多个子公司和合伙公司,用最少的资金达到数量巨大的融资目的。安然将许多与关联企业签署的合同设为秘密,把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额,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