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传媒业的整体转型,媒介融合趋势加剧,财经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财经媒体的细分化、经济结构和格局面临着新的调整,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转型等因素,财经新闻报道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今后的财经新闻报道将更加专业,更加注重深度,更加侧重深度报道形式。这也许将是财经新闻报道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随着我国传媒业的整体转型,媒介融合趋势加剧,财经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财经媒体的细分化、经济结构和格局面临着新的调整,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转型等因素,财经新闻报道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报道内容将更加专业化,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

虽然目前财经新闻报道早已超越了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的范畴,在报道内容上不断拓展,报道方式不断多元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财经新闻报道领域无疑将进一步拓展,报道形式将进一步多样,报道深度将进一步纵深化,深度报道将会成为财经新闻报道重要的常规性报道形式,也将成为读者最喜欢阅读的财经新闻报道类型。目前,财经新闻报道面向股市、基金、金融、货币、就业、贫困、环保、医疗等重要议题,但是这些报道大多还是停留在动态新闻报道,或随意采访几位专家,缺乏权威、深入的分析,使得深度报道不深。因此,今后的财经新闻报道将更加专业,更加注重深度,更加侧重深度报道形式。毕竟,在信息来源同质化的新闻生态下,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理应在报道的专业化和深度上做足文章。如《华尔街日报》就是擅长将精心制作的深度财经报道放在报刊的首页。通过细致、准确的采访和多种思想的交流,《华尔街日报》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将一篇篇专业化十足,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深度分析报道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一看就能体会到《华尔街日报》的真诚。同时,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权威判断的能力是财经媒体获得影响力的基础。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由《金融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型记者调查、撰写,内容包括对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18]

二、报道理念日趋成熟,积极介入公共话题

目前的财经新闻报道的受众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们仍然成天目不转睛地盯着股票价格的涨跌,关心投资的盈亏,对财经公共事件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当前的财经新闻报道应该在公共性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财经新闻报道应该主动介入公共话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财经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培育民间公共参与群体,承担起公民社会的组织角色。在这方面《财经》杂志的新闻报道应该算作一个范例。新世纪以来,《财经》开始逐步显示出其对宏观经济题材与制度题材的偏好。从2002年开始,《财经》增加了时政报道、社会新闻的比重,很多期封面文章,如《新土地革命》、《失业之忧》等,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正是由于先期的成功转型才有了《财经》在接下来的SARS风波中异常出色的表现。国内媒体大规模报道SARS是从4月20日之后开始的,但是《财经》早在2月20日就以9个页码的篇幅报道了广东疫情的全过程;4月5日的《财经》再次用了10个页码报道“SARS肆虐”情况,详细介绍了香港的严重疫情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在中国内地的调查情况;4月20日出版的《财经》刊出了24个页码的封面文章——《非典型肺炎:危险来自何处?》,这组报道详尽叙述了确认SARS病原体的曲折之路,全景式地反映了SARS在北京的蔓延过程和政府官员的反应。此外,对诸如禽流感、松花江污染事件、“黑砖窑”等公共危机事件以及“上海社保案大审判”、“郑筱萸罪与罚”、“韩桂芝其人”等大案要案,《财经》杂志都给予重要的报道,表现出一份财经杂志的公共责任感。2004年底,《财经》主编胡舒立说:“自1998年创刊,《财经》杂志一直扮演着中国经济改革守望者的角色,记录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反思经济改革的利害得失,搭建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希望在记录和回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大势做出预期,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提示。”[19]这表明,《财经》已经不再满足于新闻的历史价值,开始追求新闻的现实关怀。当《财经》以一种更为主流、理性的姿态投身于新闻实践之时,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中国证券市场,它所关注的将是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也许将是财经新闻报道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报道形式日趋多样,报道视角更加多元

财经新闻报道将不断吸引各种新鲜元素,丰富报道内容,强化对读者的吸引力。虽然当前比较普遍的操作模式是财经新闻报道故事化,但是,随着新闻业务的改革,财经新闻将进一步拓宽表现手段,提升传播效果。以2003年1月6日《经济观察报》对上海开通磁悬浮列车的报道为例。其导语是:

自从磁悬浮列车出现在上海后,它已经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买卖双方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和施罗德在去年最后一天兴高采烈地坐了头班车,在龙阳路站与浦东国际机场之间度过了美妙的8分钟。

“深刻的”、“兴高采烈地”、“美妙的”这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词和形容词,表明了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和概括,这与传统经济新闻通常客观叙述事实的报道手法完全不同,较为吸引读者。紧跟着导语,正文用较多的笔墨表达了对中国出现磁悬浮列车的理解,把磁悬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比喻为“童话”。接着引出磁悬浮技术引入中国对中国铁道事业如对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方案的影响,由此带出了中国铁道业内人士对目前中国使用磁悬浮技术的争议。作者把他们归为两派:一派主张运用磁悬浮技术,叫磁悬浮派;一派主张运用轮轨技术,叫轮轨派。报道通过引用专家的话,表明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磁悬浮是个好宝贝,但好东西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堆积成“童话”,它需要金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作者注意运用故事化的报道手法,通过比喻、精练的场景描述和类比等手段,饶有兴趣地交代新闻事实,表述作者的观点。《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刘洲伟曾概括过财经报道的这种报道手法:“大事张扬,通过文体与包装将新闻效应无限放大,注重以内在冲突与矛盾的展开揭示商业逻辑,但不是虚构式的,而是将通过采访拿到的核心材料以秘法炼制,不肯以粗糙底色示人,对文字的重视与逻辑链条、调查过程并行。”[20]目前有许多财经媒体都借鉴这种新的报道手法,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写作上,更多地体现在采访过程中。

同时,财经新闻报道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首先,站在全球的角度,遵循国际经济流通的基本原则,用宏观的视野审视经济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其次,从本国经济信息报道出发,把国际资讯整合,经过综合分析信息后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传播的范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推动全球经济信息报道。[21]也就是说把国际新闻报道和国内新闻报道融合起来进行打通运作,形成一个和谐的总体思路,通盘考虑并全面认识新闻事件和主题,统一处理国内外同一主题的信息材料,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再次,经济报道不能光报道经济,要从经济社会统筹的大角度看问题,经济新闻报道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要兼顾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经济报道活动要看到社会意义,社会生活报道要突出经济作用。[22]

【注释】

[1]陈力丹:《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新闻实践》2000年第4期。

[2]李冬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新闻的发展与演变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0页。

[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318页。

[4]阮观荣:《新闻改革新阶段的主要标志和任务——新闻改革新阶段浅谈(一)》,《声屏世界》1998年第10期。

[5]程道才、严三九:《经济新闻写作概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6]赵智敏:《“万能”模式的颠覆——60年经济报道嬗变解析》,《新闻界》2009年第6期。

[7]刘勇:《中国财经媒体的代际划分》,《大经贸》2010年第8期。

[8]王岳川:《中国镜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9]庞廷福、杨洁、谢镇江:《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1987年6月13日。

[10]陈力丹:《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新闻实践》2000年第4期。

[11]王舒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75页。

[12]魏明革:《财经新闻报道百姓化的路径》,《新闻世界》2011年第2期。

[13]杨宇东:《新竞争环境下证券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刍议》,《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14]毅鸥:《新时期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流变》,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0页。

[15]漆明明:《论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视角》,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4页。

[16]陈力丹:《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新闻实践》2000年第4期。

[17]童兵:《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刊。

[18]周慧:《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第41页。

[19]《〈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预期中国大事》,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217/1238634954.shtml,2012年5月10日访问。

[20]沈国麟、张志安:《刘洲伟:主流就是影响力》,《青年记者》2004年第6期。

[21]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报刊经济报道的改革与发展》,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5页。

[22]李冬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新闻的发展与演变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