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已述及,农业新闻的报道对象应该涵盖“三农”领域的所有问题。农业新闻报道向贴近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要实践“三贴近”的新闻报道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四节 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对于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我们从新闻理论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新闻理论方面,首先是对于农业新闻概念外延的拓展,其次是农业新闻报道向公共空间领域的靠拢。在新闻业务方面,农业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实用性将会有很大改观,农业新闻报道和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一样,将朝着专业化、分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新闻报道的整体发展周期将会经历一个由平淡到兴盛,最后又回归平淡的过程。

一、农业新闻报道范围的拓展

首先是对农业新闻的认识。前已述及,农业新闻的报道对象应该涵盖“三农”领域的所有问题。随着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过渡,高科技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的兴起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农村社会的变革促使农业新闻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相应地,新时期农业新闻的报道范围也不断得到拓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的地位始终居于首位,这是由它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决定的。过去,人们对农业新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与种养业相关的事实报道层面上。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拓展,对“农业新闻”概念的界定,也应由“狭义农业新闻”内涵注入新的信息含量。从大农业新闻的内涵及其传播功能的角度来看,“大农业新闻”的含义应是指与农业、农村、农民领域有关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16)计划经济时代,提及农业新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以及所谓的春夏秋冬“四季歌”,这与我国长期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关。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传统乡土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农村生活。由于农民长久地世代定居在某一地区,以在固定的土地上种植、收获粮食为主要生活方式,因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而且在以缺乏流动和熟人社会为特征的乡村生活环境下,农民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想回避新生事物的性格和重农轻商的思想。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高科技产业化经营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的内涵正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大农业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的部分农民已经走出农业或成为农业经营者、农民企业家,现代城市文明与落后穷乡僻壤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这个历史的变革和转型时期,又出现了诸如农民工问题、劳动力转移后带来的新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民生活、生存方面的问题等等,在“三农”领域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也会像农业科技报道一样成为农业新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农业新闻的含义,不仅仅涉及农业科技新闻的范畴,还应较多地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报道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科学技术和商贸服务类的新闻报道。农业新闻涵盖范围的拓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现。

二、农业新闻报道向公共领域的靠拢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题的批判性的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公共意见(public opinion),以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17)简而言之,公共领域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18)哈贝马斯在阐释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时指出:“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19)现代社会理想的公共领域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构建的各种意见相互交流和激荡的公共空间,其核心内容就是公众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媒体构建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范畴,进入其讨论范围的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

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建设现代化,必然要尽快发展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也是走出媒体忽视“三农”、“三农”疏远媒体这个恶性循环的契机所在,也是彻底认识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20)农业新闻报道向公共领域靠拢,就是农业新闻报道有可能成为一种公共领域,或者称为“公共空间”,农业新闻工作者以及涉农传播研究者应该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在农业新闻报道中有意识地通过主流舆论形成引导“三农”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把涉农报道做成一种公共空间而努力。向公共空间方向发展,另一层意思是指这样的农业新闻传播不为生存而累,涉农媒体以及涉农报道版面或节目是提供给社会公众进行交流的平台,是社会公众发表对“三农”问题的观点或看法的公共空间。基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弱势地位以及目前农业新闻报道在实际上的边缘化,后者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扶持,包括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

涉农报道公共领域的形成要以涉农媒体的发展作为条件,而且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具备了媒介条件之后,还需要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条件,所以涉农媒体并非充分条件,不能由媒体的发展推导出涉农报道公共领域必然成型。涉农报道公共领域的形成,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政府所代表的政治权力应主动为涉农报道公共领域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给予传媒在涉农报道公共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植,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化建设来调整自己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其次,传媒应找到破除市场经济和权力对公共领域的不当干预的有效途径。传媒应明确和维护自己的舆论监督角色,成为公众的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防止在不良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侵蚀下退化。再次,公众要克服公共领域中的非理性特征。传媒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理性的和批判性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和被操纵的意志。(21)

三、农业新闻报道向贴近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方向演变

为了增强农业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顺应时代要求,满足农民群众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当前的农业新闻报道需要向增强贴近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方向演变。

农业新闻报道向贴近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要实践“三贴近”的新闻报道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贴近”是农业新闻报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三贴近”反映在农业新闻报道上,就是要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现状,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地进行报道,真实反映情况,呼唤全社会都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农村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农业、农民、农村的客观现实,把握农村社会的主流,从农民群众的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以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新闻报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深入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农村基层,把版面留给农民群众,多用农民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对农民来说比较实用的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把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

要繁荣农业新闻报道,农业新闻工作者必须关注农业新闻的主流受众,也即以普通的农民群众为主的农村受众。由于普遍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对农业新闻的报道形式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是在农业新闻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方面。因此,农业新闻报道也应适应农村受众的这一要求,尽量在农业新闻的报道形式方面贴近农村受众的阅读或收听收视习惯,比如采用农业新闻故事化写作、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等。提供大量农民需要的实用性信息是农业新闻报道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在本书中我们特别强调农业新闻的实用性特征,农业新闻的主体受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他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农业新闻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实用性的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信息。媒体的农业新闻报道要想长期吸引这些主体受众,就必须朝着实用性方向发展,研究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各方面信息的现实需要,尽可能地在农业新闻报道中提供这方面的实用性信息,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此外,媒体还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报道中所涉及的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既是提高农业新闻报道实用性的另一层含义,也是作为农业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四、农业新闻报道的总体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农业的外延及内涵已大为扩展,农业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种植业,它已经扩展为种、养、加、产、供、销各业乃至更广的领域,发展为包罗甚广的“大农业”概念,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已融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裂变,具备了效率意识、时间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等,中国加入WTO后,农业也逐步开始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农业共舞。中国农业新闻的新闻背景已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农业记者的报道范围随着大大扩展了,报道空间更大,亿万农民蕴含的丰富的农业新闻宝库也逐渐地被开发出来。在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农业新闻报道和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一样,将朝着分众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一)分众化

分众化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趋势。它是媒体走向市场化、适应市场需要变化的一个结果。农业报道也将跟随这个潮流,走向分众化,而且只有分众化才能满足农业受众的新闻需要。中国有数亿农民,在理论上也就有数亿农业新闻的受众。随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群体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清一色依靠种植业为主的农民,而是分化为不同阶层。社会学家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22)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逐步成型、户籍制度的取消、农民身份的淡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这种阶层的分化还会继续演化下去。媒体要定准受众群,传媒内容要回答所定位领域的重要问题,要对所定位人群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大农业新闻的报道必须适应农业受众分化的现状,朝向分众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分层化的不同层次的农业受众群体的新闻需要。

(二)专业化

21世纪的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包罗万象的大农业,有效益农业、市场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各种类型的农业,农业分工更加细化,农业机械化程度更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同时,农业人口已分化成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阶层。不同农业阶层的媒介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甚至差异比较大。再以传统的大众化的报道观念,用同一口味的农业报道就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农业受众的需要,势必失去农业受众市场。因此,农业报道必须根据各个农业阶层的媒介消费口味细化农业报道市场,推动农业报道朝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农业受众的需要。而且只有专业化、提高报道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报道效率。

(三)市场化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农业新闻报道必将受到媒介市场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深刻影响。目前,市场原则已主宰许多媒介的运作,深刻影响到了媒介新闻报道。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媒体报道已从精英化走向世俗化,煽情、娱乐的报道逐步增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硬新闻逐渐减少;新闻报道的严肃、端庄逐步让位给故事化、戏剧化。媒介报道市场化走势潮流对于农业报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在市场化的趋势下,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的农业版面、栏目在媒介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可能萎缩,某一类、某一方面的农业新闻报道会被取消。央视的《农业新闻》节目被取消,就是这种被边缘化的一种信号。同时在市场化的趋势下,定位在为农服务、为“三农”服务的媒体的新闻报道则更注重贴近市场、贴近受众、贴近农业实际,注意细化农业新闻市场,农业报道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内容将更加广泛,报道质量更高。

(四)国际化

目前,国际化的趋势已在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明显的体现,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已不可扭转。中国农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国外农业进入中国,中外农业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农业受众对农业新闻的需求也将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种国际化趋势对农业报道采写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业新闻报道的观念、领域、采写手段、记者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农业记者必须要有国际化的意识,站在全球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从维护中国农业安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角度,报道世界农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分析中外农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对外宣传好中国农业发展的成绩,警惕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危险,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从形式上看,农业新闻报道的故事性还需要加强,要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新闻,多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农村乡土气息要更浓一些。选择的题材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舆论监督力度,反映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五、农业新闻报道的整体发展周期

整体看来,农业新闻报道将会经历一个由平淡到兴盛,最后又回归平淡的过程,这也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周期。

(一)由漠视转向重视

涉农类媒体以及农业新闻报道的繁荣与式微有更多的时代背景因素。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服务农民的报纸曾一度风靡全国,各省面向农村的经济报纸也非常多,媒体的农业新闻报道一时呈现出繁荣之势。其时代背景就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业政策把农民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农民那几年的收入有了显著增加,他们对收入的预期也比较乐观,因此希望抓紧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劳动致富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和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农民对收入预期悲观,也打消了致富的积极性,对各种报刊的购买也就减少了,很多为农服务的报刊,包括广播电视一些涉农节目也纷纷转向,农业新闻报道也因此逐渐没落或被边缘化。

当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民收入将会逐步增加,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农民和市民将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党和国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过舆论导向沟通社会各界,唤起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利用自己的版面、时段,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三农”问题的相关报道已渐成规模,农业新闻报道或称为“三农”报道的繁荣气象已露曙光

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将农业新闻报道上升到特定的高度。顺应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时代潮流,农业新闻报道在这段时期内的繁荣是可以预期的事情,政策方面的扶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业界和学界对“三农”报道的日益重视,庞大的农村受众和有待开发的农村消费市场,以及农民在经济文化条件方面的逐渐改善等等因素,都是农业新闻报道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也正因为当前时代需要农业新闻报道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舆论支持,在现阶段,我们还必须重视对农业新闻报道的研究,做好农业新闻报道,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二)由繁荣复归平淡

农村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社会成员在发生变迁的过程中,他们改变的不单单是自己的身份和职业,而且涉及到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就这种变革对农业新闻传播的影响来分析,后者显得尤为重要。欧美工业国家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梅尔文·门彻认为,新闻显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地理、人口和时间而变化。“一个世纪以前,美国50%的劳动力以农业为生。农业新闻是重大新闻。今天,只有2.5%的人口从事这一行业,所以只有当食品价格上涨,农业新闻才会在农业地区以外成为重要新闻。”(23)事实证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新闻报道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从社会发展的微观层面分析,农业新闻报道的兴盛和繁荣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即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全社会都在为解决“三农”问题献计献策的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繁荣农业新闻报道提供舆论支持,来进行协调和沟通。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响应党和政府的政策号召,重视对“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也是必然的选择,繁荣和兴盛农业新闻报道是媒体的应尽职责。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完成以及农村社会成员的逐步分化,将使得一部分农村社会成员脱离农业产业,从身份到职业都将发生改变。相应地,农业新闻的受众也必然要发生大规模的分化。农业新闻受众的分化和流失,以及农村受众职业身份的转换,将促使农业新闻报道逐渐回归其原本的位置。尤其是社会关注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后,社会的整体关注焦点将会发生偏移。届时,农业新闻报道将不再是需要媒体特别加以关注的领域了。那么,农业新闻在整体上回归其原本的位置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从社会形态的宏观层面分析,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显示,主流产业领域发生的新闻往往也是媒体关注的主要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目前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迈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雏形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经出现。信息社会是以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为特征的社会,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信息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产业。社会的主流人群也以从事信息产业为主要职业。相应地,有关信息产业的新闻报道将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或主流报道领域。农业新闻无论是从关注人群或者是关注焦点上来看,都将退居次要地位。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9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3页。

(3)方晓红:《对农村受众选择电视节目倾向的研究——江苏农村受众的实证调查》,《电视研究》2003年第2期。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听众调查综述》,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adio.com)5月12日公布。

(5)郑微波:《关于大众媒介在西部贫困地区现状的调查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王玲宁、张国良:《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7)吴志斌、陈青:《农业电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山东农村相关收视调查说起》,《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辛明:《社会变迁并未使农民远离农业节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8)《聚焦生存在城市和乡村夹缝中的中国农民工兄弟》,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5年7月5日。

(9)《农民胡铁奇自办家庭农科园》,中广网,http://www.cnr.cn,2005年10月31日。

(10)《假信息坑农何时止》,《农民日报》2005年8月8日。

(11)《中国拟取消户口界限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5年10月26日。

(12)参见卢福营《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变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13)参见曹刚、方晓红《苏南农村受众群分化的调查与分析》,《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

(14)数据来源:《新“三大件”走进寻常百姓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9月26日,第4版。

(15)数据来源:《中国已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万个 涉诸多领域》,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4年9月13日。

(16)谭英:《大农业新闻的传播与从业者必备的素质》,《科技新闻》2002年第24期。

(17)汪晖:《“公共领域”》,《读书》1995年第6期,第131页。

(18)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号。

(1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20)李仕权:《表面繁荣下的边缘化实质——对“三农”问题报道热的冷思考》,《声屏世界》2005年第10期。

(21)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8页。

(2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3页。

(23)[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