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报道的说法,但是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政府把新闻媒体视为传达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或宣传经济成就的重要传播途径,此时的宏观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密切配合政府经济措施的实施,及时传达经济政令。宏观经济报道为其他领域的财经新闻报道提供国家宏观经济动态的深层次解析。
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_财经新闻概论

国家的任何一项宏观调控措施、经济指标的出台,都会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文化社会意识的转变。从美国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引发全世界经济大萧条,宏观经济政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用“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开始,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中国政府提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典型的案例。因此,了解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对于做好宏观经济报道至关重要。

一、宏观经济报道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报道的说法,但是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政府把新闻媒体视为传达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或宣传经济成就的重要传播途径,此时的宏观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密切配合政府经济措施的实施,及时传达经济政令。

随着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轨道,逐步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新闻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悄然进行。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形成了不同利益团体,对应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宏观经济报道视角出现多元化,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资本层面的,还有消费者和普通民众层面的。如绪论中所提到的,广义的财经新闻涵盖了国内外社会经济生活及经济有关领域的新闻报道,作为财经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报道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当重要。它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生产力的改善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宏观经济报道越来越清晰地走进受众的生活,宏观经济报道记者也从新闻规律中出发,开始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发布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阐释,一方面,将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的思路尽快地传达给广大受众,继续充当政府的“喉舌”;另一方面,积极发掘国家经济政令及经济数据背后的内容,满足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做好受众的“经济翻译师”。

以新华网关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专题为例。

央行年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同时表示,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这是继今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时隔一个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记者姚均芳王宇 2010年2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这仅仅是新华网关于上调存款准备金报道的引子。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新华网是如何对此项货币政策进行解读的。新华网首先将再调准备金率列为专题报道,进入专题报道页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新华网对此次事件的报道思路:提供消息源——回顾央行2010年来货币政策实行情况——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对政策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报道市场对此的反应(主要针对股市和楼市)。同时,新华网还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进行普及,将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列出一览表,回顾中国货币政策十年历程。这样的好处是在为读者提供政策解读的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罗列,为那些想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的读者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当然,我们认为新华网在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进行的专题报道中,缺乏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如《华尔街日报》2010年2月3日的一篇《中国紧缩政策促使澳大利亚暂停加息》的报道,同样是针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它提到“澳大利亚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以满足中国受刺激措施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需求。上个月,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商业银行放贷并提高一些央行票据利率。由于中国信贷收缩将影响对澳大利亚原材料的需求,中国实际上是替澳大利亚实施了紧缩政策。”他们这种站在全球视角的报道角度是非常值得中国媒体学习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新华网在进行宏观经济报道时已经逐渐开始进行角色转变:从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到已发布政策的监测者及新政策的“催生婆”,使政府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财经新闻记者在遇到宏观经济报道时,应当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新势头,研究经济问题,准确领会政策意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新闻形式,如既用述评、综述、评论等形式进行传播,也可用消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形式进行报道。尤其还要注意要在宏观经济报道中体现出人性的力量。一项国家经济政策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与百姓生活密切,对人们的工作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人的活动最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是新闻报道诸素材中最活跃的素材。所以,在宏观经济报道中写人的活动和思想,可以克服只见宏观政策不见人的空洞单调,增强政策性新闻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二、宏观经济报道是其他领域财经报道的风向标

宏观经济报道为其他领域的财经新闻报道提供国家宏观经济动态的深层次解析。宏观经济报道可以促进其他报道在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大趋势下,结合本领域自身特点,紧贴现实,从而为公众的经济行为提供参考和启示。如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动,使得众多企业也经历着诞生、成长和死亡的命运。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在这样的优胜劣汰中不断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增长。如果企业能够提前预计到未来的经济变化而早做准备,就可以长久地存活下来。其他领域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可以在参考宏观经济报道下,结合自身领域特点,贴近实际进行报道。比如说,公司报道、行业报道或者区域经济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可以依据宏观经济报道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为企业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依据;负责金融市场报道的记者可以在知晓宏观经济报道内容的情况下,敏锐地感受到资本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动,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度报道。

2010年9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消息稿就报道了国家调控楼市政策的出台对房地产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

万科百亿增发几流产 多房企再融资无果

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使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普遍受阻,万科A(000002.SZ)此前提出的112亿元增发方案“流产”几无悬念,而其他多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也宣告无果而终。

9月15日,是万科增发方案实施的最后期限,如无最新进展则自动失效。有券商研究员认为,万科的增发方案失败基本成定局,而其他尚在等待审批的多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获批也希望渺茫。

万科尚无再融资计划

万科董秘谭华杰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定,公司没有能在股东大会授权的12个月时间内完成增发工作,则股东大会的授权就自动失效。万科在此之前并没有重新提出召开股东大会来要求延期,增发方案的正常结果是到期之后过期。”

此前的2009年8月27日,万科拟启动万科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发方案,高达112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一度引发外界质疑。该计划在当年的9月15日获得了万科股东会的高票通过,这也是万科历史上增发方案投票通过率最高的一次。

谭华杰坦承,从绝对的可用资金角度而言,增发失败会对公司产生一定影响。如能增发成功,万科在拟投资项目后续建设的现金支出可以有所减少,同时在接下来的土地市场中可能会得到更多机会。

按照此前公布的增发方案,该112亿增发中92亿元拟投向14个住宅项目,用于该项目的后继开发建设;2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上述14个住宅项目投资总额约为365.8亿元。

多位证券分析人士向本报表示,万科百亿增发方案之所以一度备受质疑,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万科增发导致部分投资者尚未能解套,另一方面万科并不缺钱。公告显示,万科在2009年中期时候的财务非常稳健,持有货币资金268.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4%,公司的净负债率也由2008年的37.10%下降至10.7%。

万科百亿增发计划或许原本就与缓解资金压力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此次增发失败对公司的影响。而今年上半年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额367.7亿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好水平,并成为屈指可数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事实上,万科原本计划投入增发资金的部分项目已完成开发。其中深圳万科第五园在此前顺利推售,万科柏悦湾项目9月12日也对外开售。谭华杰表示,增发失败不会对公司项目投资产生影响,公司会通过其他资金渠道或者企业自有资金推进项目投资。目前,尚没有新的再融资计划。

多家房企宣告增发失败

不仅仅是万科,9月11日,中航地产(000043.SZ)的增发方案已经到期。中航地产当日公告称,公司2009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日期已过,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自动失效。

来自W 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按照申万行业分类,今年以来共有27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除了主动取消以及未获股东大会通过的4家外,3家已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但尚未实施,另有4家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16家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但国信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焱向本报表示,自去年11月份以来,房地产上市企业增发一直都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尚无增发获批的案例。而另有行业分析师表示,一方面房地产类上市企业再融资政策迟迟未能开闸,另一方面几乎所有房地产类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都跌破增发价,目前多家房地产企业增发均面临失败。

自招商地产(000024.SZ)5月份率先撤销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以来,世茂股份(600823.SH)在6月份也宣布取消定向增发A股的计划,迪马股份(600565.SH)7月份宣布暂停房地产项目增发方案。苏宁环球(000718.SZ)和华业地产(600240.SH)也先后叫停增发。

据Wind资讯统计,尽管两家房地产公司凤凰股份(600716.SH)和中弘地产(000979.SZ)已实施增发,但这两家公司并未实际获得募集资金,且这两家公司均是通过资产重组而刚刚转型成为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

增发无望,使部分房企资金紧张,但对资金充裕的企业或许并非坏事,谭华杰甚至表示:“政策调控导致最近一年没有任何房地产公司增发方案获批。在大家都无法利用股权融资渠道的时候,万科在资金方面的相对优势更大。”

(作者:黄树辉,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9月14日)

由以上宏观经济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宏观经济报道本身就是财经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报道价值,同时,作为对国家经济总体情况的报道,也深刻地影响着中观报道如行业报道、微观报道公司报道的动向及内容。可以说,宏观经济报道是统领经济运行的地位。

我们从报道内容的比例上也足以看出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就是指政府在市场失灵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调整。政府层面一个政策的出台,或者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的一句话,都会引起银行、股市、房地产、公司等的巨大震荡。以《财经国家周刊》为例,仅其在目录设置上就有专门的《宏观》栏目,且每期基本保持在5篇文章左右,平均下来大约有15页的内容。在仔细阅读该刊的内容时,我们不难发现,《财经国家周刊》的“极度调查”、“国是论”、“金融”、“产经”等栏目里都可以找到宏观经济报道的成分。比如该刊2010年第17期的“金融”栏目里的文章《人民币债市对外将开闸》、“产经”栏目里的文章《楼市新政百日后的两难》,2010年第15期的“国是论”栏目里的文章《中国经济正回归正常轨道》,“金融”栏目里的文章《股市为何不买汇改的账》,“产经”栏目里的文章《开发商备战“救市不再重演”》、《北京“十二五”严控住房规模》等。

我们再以财经报纸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在它的第6版长年报道宏观经济之外,其金融版、国际版、财经版都有宏观经济报道的内容出现,尤其是当政府出台某项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之时。以该报2010年9月17日为例,金融版的《加息还是不加,这是一个问题》、《美国越俎代庖担忧人民币》,国际版的《人民币汇率再遇寒潮》,财经版的《“税”出来的创业板公司》。以上文章的共同点都是由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举措引发的对各个行业、乃至对国外的影响。又如在国家实施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之际,该报还有专门的楼市调控效应调查专题,对国家调控措施出台之后,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动态进行跟踪调查、深度报道。因此从国内主流财经报刊报道的内容就能看出,宏观经济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