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总体思路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总体思路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上述分析,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应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因此,空间格局的不经济就成为制约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症结所在。鉴于目前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今后本地经济发展必须走依靠国家政策,自我发展为主,积极争取外援的发展道路。

综合上述分析,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应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既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又要遵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大坝型”、“流域型”区域经济开发的经验,探索适合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路子。

有关专家指出,三峡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十分有利的扶持开发政策,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实现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

4.2.1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取向

从三峡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分工和比较优势及其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以开放促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因此,三峡区域开发的总的取向应该是:克服空间差异,加大开放力度,抓住发展机遇,构筑西部支撑。

克服空间差异,加大开放力度,是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战略指向。就国际市场而言,三峡经济区拥有1000多公里的内陆岸线,这就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空间交易成本,加上区域内部交通相对落后,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受到限制。因此,空间格局的不经济就成为制约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症结所在。就整个西部地区而言,生态环境脆弱、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资本来源不足是制约发展的通病,消除这些弊端的办法是扩大开放。然而,空间格局的不经济又成为扩大开放的制约因素,这就是包括三峡地区在内的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矛盾状态。从解决这一矛盾出发,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战略指向应该是,以提升规模经济收益和降低空间交易费用为基本途径,来克服和规避地区空间格局不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降低空间交易成本,可通过国家政策倾斜,缩短交易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和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国家可以考虑在这里设自由贸易区,也可以考虑继深圳、上海之后设中国第三个股市,这样既可以扩大三峡区域的开放度,又可以缩短市场的空间距离。区域经济开放战略的交易成本适应了承受能力,则与域外人员、商品、信息的交流就畅通了。

其次,加快域内城镇网络建设,形成各种资源在空间范围合理分布,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和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服务等多种功能释放。相对于东部地区,三峡经济区城市和乡村聚落在空间上布局分散,尤其在三峡库区,城市规模小,城市之间距离较远且山水相隔。空间阻碍导致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非常低,这是区域经济开发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消除空间格局不经济的症结,还要采取一系列的特殊措施:

一是引进营销观念和方法,提升区域经济的市场导向。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定位、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包装和促销等措施提高区域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变在开发中忽视成本-效益分析,片面强调实体建设的倾向。

二是注重打造区域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实施别具一格的全球性竞争战略,获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挖掘地方性以建立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努力实现“地方生产、全球营销”的发展格局。

三是在取消和禁止地区之间的各种人为壁垒的同时,应集中力量建设区域通达东部沿海人口和经济核心区的快速铁路运输系统,大幅度缩短空间距离,以改善区域对外通达性,增加与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和核心区域以及世界中心区域的交流机会,降低对外交流成本。

四是在开发中应实行信息基础设施与电子商务应用协调发展的信息化战略。以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来减少自然空间格局不经济对地区发展的制约。

抓住发展机遇,构筑西部支撑是对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基本目标的表述。区域经济开发不是孤立推进的,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局密切结合起来;与区域分工、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密切结合起来;与宏观经济环境和形势变化结合起来。在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期内,三峡区域开发面临两大发展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机遇,二是三峡工程机遇。西部大开发为三峡经济区提供了资源开发、人力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各方面的倾斜政策,这是三峡区域经济开发不可多得的条件;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建成,标志着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机遇的真正到来,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推进载电体工业、三峡旅游、水上运输业、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抓住这两大机遇,加快域内经济发展,三峡经济区就可以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西部地区疆域广阔,自然条件、社会人文背景和基础差异甚大,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必须贯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尤其要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过热倾向,这就要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施点、线、面分步推进策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已经明确:依托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州)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是指沿长江黄金水道,以长江航道、上海至成都公路、沿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川渝。无论是区域内部发展,还是带动西部地区发展,都要求三峡经济区发挥现有的区位、教育、人才、产业优势,以及重庆在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三峡经济区域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先行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地区。

4.2.2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关键环节

资源和要素整合是三峡区域开发的关键和突破口。受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以及山高谷深交通梗阻等因素的制约,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内联度不强,外部影响力也有限,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的形象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同。三峡区域开发必须克服这种体制障碍和自然制约因素。

首先,确立“东西呼应、南北辐射”的经济发展战略。鉴于目前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今后本地经济发展必须走依靠国家政策,自我发展为主,积极争取外援的发展道路。基本思路是:在国家扶持的有利政策之下,依靠本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经济实力较强的重庆市、宜昌市的强力支撑和相向延伸发展,形成呼应和对冲之势,建立长江三峡产业经济带和城镇经济带,然后向南北所属县、乡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全面发展和繁荣。

其次,构建统一、和谐的三峡经济开放区,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理顺三峡区域的各种关系。三峡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举世瞩目的水电、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重庆市、湖北省分而占之,在经济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等方面难免从本位出发,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导致资源开发条块分割,失去整体优势。尤其省市间、县市间在争夺投资和项目以及未来利益的分割上,矛盾冲突有扩大的趋势。国务院虽设有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区域各方利益以及化解矛盾冲突,2004年国家发改委也编制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但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区划分属的问题,利益各方难以协调一致。

再次,统筹城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破除产业空心化。农村要利用国家的“三农”政策因地制宜走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复合经营的道路。城镇积极发展工商业,为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要本着稳步发展农业,重点发展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把开发水电业、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彰显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特色优势,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尽快解决业已存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务院将从三峡基金中新划拨30亿元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重庆市首批拟订74个项目,投资600亿元破解产业空心化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其认为,破解库区产业空心化难题,除了寻求中央的支持外,一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三是要争取中央的后期扶持政策。

最后,从开发到开放,实现经济腾飞。区域经济发展最初明显表现为对资源的开发,对外开放则是低层次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的供应和劳务输出等。当经济开发粗具规模和形成一定经济基础后,区域经济必然要实现向外向型转变,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对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交流,振兴经济,步入发达经济区域行列,是必然的选择。

4.2.3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主要途径

选择正确的发展途径,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东、中、西部区域划分及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逐步推移,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实现倾斜式发展。我们要探索区域特色,创新增长方式;建立开放窗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突破体制障碍,完善市场机制等。构建三峡经济区同样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是要彻底打破行政分割和经济社会发展各自为政的僵局,消除体制性的障碍。建议国家制定《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历史渊源、行政区划、地貌特征、西部开发、三峡工程、民族自治等方面综合分析,重庆、宜昌及周边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在区域内共享三峡工程和“高峡平湖”的品牌优势,农业开发、生态保护、交通运输、风景旅游、资源开发等,都具有共同的体系和共同的市场。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相近,具有统筹规划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继编制了一系列规划。这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三峡库区整体联动,同时,作为泛三峡库区——三峡经济区域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区域协调、互惠多赢和共同进步已成为必然趋势。规划三峡区域,可把重庆市及万州区、涪陵区和湖北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纳入规划范围。规划遵循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开展区域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抓住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良环境。发挥“木桶效应”,填平补齐三峡区域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是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先决条件。要加快三峡区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沪蓉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建设。认真做好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后的应急外理问题,加快库区公路、码头、桥梁等项目建设。完善交通和物流网络,建立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综合运输体系。要充分利用三峡移民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对西部开发财政转移支付、三峡电站发电收入的税收分配等政策,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重庆和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突破性地发展水电业和旅游业,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和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区域经济的形成应具有优势产业支撑和鲜明区域特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期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1)东北综合经济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含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4)南部沿海经济区,含福建、广东、海南:是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是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含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服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含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按照这个划分,三峡区域处于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与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之间,为了避免两大区域的夹缝中出现边缘化和产业空心化倾向,利用国家开发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三峡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水电业和旅游业为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全新经济区,不仅是目前三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三峡人民的强烈意愿,而且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经济发展,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到2010年,拥有以三峡水电工程为代表的水电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供给的发电量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4。有人预计,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形成后,仅每年来此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将达1 300万人次,产生200亿元以上的旅游收入。毫无疑问,三峡经济区的建立对三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西部、全国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互动合作,尤其是与东部三大强势经济区沟通交流,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转。寻求区域经济的合作,成为许多地区谋求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中国和东盟10年内将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港澳地区要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开拓新的经济腹地。大珠三角地区为了实现新一轮发展需要,构建了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平台。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了“9+2”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三峡区域虽然没能融入“泛珠三角”,但进入“泛长三角”也是一个机遇[4]。目前,“泛长三角”经济圈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以长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紧密联系的泛长三角区域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成为这些地区的共同利益和必然选择。长三角15市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房价、地价、电价、煤价、运价、原材料价、消费品价,以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相比,生产成本高出30%~40%。一些明智的长三角企业家,早已把目光和投资方向转到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经济带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不像北方那样缺水,也不像南方那样能源不足,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在工业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带有几十个军工企业,随着这些企业军转民和区域内重工业的发展,这一经济带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而与珠三角以来料加工为主和长三角以电子产品为主不同。这一经济带地域宽广,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因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越来越珍贵,农民种地的成本也将增加。为此,长江中上游经济带在绿色食品方面的优势将凸现出来。由于产业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所以经济互补性很强,存在着产业分工的广阔前景,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广阔空间,加强这些区域的合作,必然会增强这些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力。

五是克服地处内陆腹地的地域局限,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我国仍然是跨国公司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地之一;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加强,市场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将更加广泛,对外经贸的回旋余地进一步扩大。这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波动,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引发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将着眼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作为内陆腹地的三峡区域要承接更高水平的跨国产业转移,必须创造最优良的投资环境、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最高效的行政服务。要以各级开发区为载体,抓住当前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利用自身经济发展快、产业相对集中、外商投资集聚的优势,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逐渐形成服务外包基地。要在区内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发展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为龙头,引进配套产业,扩展产业链,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程装备配套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工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业配套和支持条件。努力在区内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环境成本低的项目,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

六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受世人关注的敏感问题。水库形成后,山体滑坡、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几率增大了,因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三峡区域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会“欲速不达”。作为资源型地区,要摒弃过去“有水快流”消耗资源家底的落后方式,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第一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把土地使用同项目引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土地供应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率挂钩,确立合理的开发区用地标准。第二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有效控制高消耗、有污染、低水平的项目。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第三要提高环保意识,完善项目环保审核制度,加强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态保护和环保工作与区域建设同步进行。在工业集中的各开发区都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积极推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促进环境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国际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