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四川的人才市场服务机构多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全民所有制单位,行政色彩浓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实践与思考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上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叶壮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才发展环境是影响人才资源发展、建设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是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当前,四川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推进“两个加快”,就必须把人才发展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把四川建设成为人才数量高密度、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开发高效能、人才产出高效益的西部人才高地,尤其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进理念、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现状

近年来,四川的人才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优化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人才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1.人才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建立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了全党抓人才、全社会重视人才、以人才大开发推进发展大跨越的新局面,人才开发在全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呈现出全面展开的良好态势。

2.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推进

目前,四川已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3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0个、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中心11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重点学科359个、重点实验室68个、工程技术中心63家、企业技术中心190家,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3.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003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15个省级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24个配套文件。2006年以来,出台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川工作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开展了表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实施了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百人计划”,留学人员归国环境日渐优化。2007年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围绕省委提出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省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人才保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仅省本级就制订了上百项人才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较好地改善了人才发展环境,为加快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4.人才市场建设全面加强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人才流动机构299家。其中,省属人才流动机构29家、市(州)属人才流动机构89家、县属人才流动机构170家、行业主管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11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全省各级各类人才流动机构在因特网上设立人才信息站点85个,建有人才信息计算机数据库321个,有112个市、区(县)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初步实现了联网地区的人才资源共享。(五)社会文化环境逐步改善。目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效益最高的投资”、“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等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四不唯”等科学人才观逐步深入人心,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人才开发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二、四川人才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突破。一些地方在户籍、档案、子女入学、社保等方面还存在政策“壁垒”,人才地区和部门所有的观念尚未打破,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情况较为突出,职业教育与社会对接度不高,创新人才的培养乏力。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不够,影响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四是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偏低,无论是从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是人均教育经费来看,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其他省(区、市)。同时,在人才开发的投入上也还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投入渠道和方式单一、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政策结构不合理。微观层面的人才政策多,宏观和中观层面的人才政策少,容易出现人才政策的盲区或政策冲突、打架的现象。二是政策法制建设滞后。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比较成熟的政策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法律刚性不够,政策效力不高。三是政策落实不够。虽然出台的政策措施较多,但一些地方和单位执行力不强,致使一些好的政策未能得到全面兑现和彻底落实。

3.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人才中介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不足。目前,四川的人才市场服务机构多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全民所有制单位,行政色彩浓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人才市场的信息化、专业化不足。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无形市场建设滞后,人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共享。三是人才市场与相关专业市场的互动耦合度有待提高。由于区域和部门分割,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技术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无法有效贯通,导致人才供需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4.社会文化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和用人单位人才观念淡薄,对人才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一些地方没有真正形成。二是行政效能建设亟需提速。虽然,近年来,全省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一些地方和单位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较多,部分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尚未落实,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发挥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服务质量。三是人才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由于省内各地城市住房价格不断攀升,提高了部分青年人才的生活成本,影响了人才在四川的创业和发展。

三、优化四川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思考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科学的管理体制可以让人才主体充满活力、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管理体制环境,推动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

(1)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人才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要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工作例会制度、议事制度、重大报告通报等制度,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决策水平、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2)完善人才工作协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要合理划分并进一步明确组织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方面的职责,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以便更好地形成合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工、青、妇和青联、科协以及各类社团等群众组织密切联系人才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开发。

(3)健全人才工作考评体系。要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健全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抓人才工作的责任体系,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考核责任制,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把人才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抓紧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并将人才统计工作逐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体系,根据人才发展的数量、结构、质量和人才竞争力、人才开发效能等指标,对各地、各级部门人才工作进行评价,定期发布人才发展评估报告,做到人才事业发展有科学依据,各项工作成果能准确评估。同时,要健全人才工作奖惩机制,对人才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2.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必须努力为社会各类人才搭建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平台,以此聚集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帮助人才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着力优化人才就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广泛吸引省内外人才到四川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省就业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相当突出,不仅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也直接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为此,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两个加快”,通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社会各类人才来川就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努力搭建就业平台,把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举措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适当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的吸纳潜力,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社会各类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强化就业服务,加强人才就业培训和指导,完善人才信息发布制度,打造人才就业的“绿色通道”,引导社会各类人才到四川就业。

(2)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人才就业创业基地,拓宽人才发展事业平台,是人才效能发挥的重要载体。一是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事业平台。围绕四川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以高新区、经开区、农业科技园区、各类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为重点,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重大项目、重大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等为载体,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基地。二是要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平台。以博士后工作站、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公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就业中介服务机制、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培训,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中,选设一批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遴选一批有创业素质和创业意愿的“创业苗子”进行重点帮扶,推动全民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3)着力优化投资融资政策。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保障,是鼓励人才来川就业创业的重要保障。一是放宽创新创业的金融门槛。放宽民间小型金融,建立一批小型的民营贷款机构,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小规模、小额度贷款服务。优化金融担保政策,简化信用担保的程序,创新担保形式,减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建立健全个人诚信认证体系和管控体系,推行人才诚信认证体系建设,减低降低金融门槛所带来的风险。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风险投入及补偿政策,扩大“天使基金”额度和覆盖范围,对于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根据其创业项目价值、市场前景、技术含量等,给予不同额度的创业启动资助。设立政策性风险资金,由省政府与其他金融组织设立中早期投资基金给予相应的风险投资;对于重点扶持的创业企业、创业项目,如创业失败或投资项目发生损失,可给予一定的创业风险补偿。三是实施财政补助和贴息政策。新开办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对其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给予减免。其中,大学生创业可减免行政审批、登记等费用。对符合全省产业发展导向、经评审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两年期最高2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的贷款贴息。

3.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充分借鉴省内外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四川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为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断优化人才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人才培养政策。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相互贯通,探索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相对接的专业设置和学制设计,构建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销衔接”。要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依托现有的大专院校、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干部管理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五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要完善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制度,实施大人才培训工程,制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规划,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实施大规模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毕业生实习给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实践中培养、集聚优秀人才。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重大契机,坚持以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结合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科技攻关活动,采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开发、智力入股、兼职兼薪等多种形式,广泛引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为主渠道、政府资助为补充的人才引进机制,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置特聘岗位,面向国内外吸引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坚持国内培养和国外吸引并重并举的方针,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境)外智力,充分发挥留学回国人才和国(境)外对华友好专家在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研究完善高层次人才来川创业和重大科研项目资助政策,对用人单位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来川创业人才,给予科研经费、创业启动资金等资助,并提供生产经营用地、工商税务减免等优惠,充分发引进人才高端引领的示范效益。

(3)完善人才评价政策。大力推进人才评价社会化,积极培育人才评价中介服务组织,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推进人才评价主体多元化、组织社会化和方法专业化。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制定公务员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和领域,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政策,扩大人才评价的覆盖面。坚持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标准,积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制定以市场化为基础、任期目标为依据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职务晋升、考核奖惩、辞职辞退制度;健全党政人才选拔制度,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公推公选、挂职锻炼制度,加大优秀中青年公务员的培养选拔力度。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对人才密集、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科研项目的事业单位,适当放宽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面向社会选拔经营管理人才。高度重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大面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村干部和面向优秀村支书选拔乡镇公务员力度。实行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发展政策,在专家管理、职称评定、智力引进、人才流动、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在面向社会的各类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

(5)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改革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完善人才“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政策,消除人才流动的行业、部门、区域和体制性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专业技人才流动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以兼职兼薪的方式,到经济建设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工作。要进一步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服务等工作,制定人才流动中政府秘密和商业秘密等方面的保护办法。

(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各类人才的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政策,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完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度,健全个人参与职务技术成果转让、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同时,要强化对人才的表彰奖励工作,逐步扩大政府奖励的覆盖面,对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各类优秀人才给予重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设立人才激励基金,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7)完善人才保障政策。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医疗、住房为重点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引导和监督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建立补充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着力解决企业与事业单位人才的保障待遇差别问题和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的衔接问题。

(8)完善人才投入政策。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投入政策,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利用和要素投入结构比例。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人才投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工作投入体系。建议省政府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人才开发工程、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人才专项培训、留学人员资助、优秀人才奖励和重大人才研究项目资助等。

4.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着眼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市场的功能布局,加强市场监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建设,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健全、服务到位、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巩固和完善综合性人才市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为重点,积极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以四川省人才市场、成都市人才市场、宜宾人才市场、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规范网上人才求职招聘中介服务行为,推进网络人才市场建设。当前,要重点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着力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人才服务中介组织,鼓励民间资金、外资投入我省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严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市场执法监管。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明确公益型人才市场和经营性人才市场的功能定位,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和鼓励中介机构开展经营性服务的市场促进政策,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市场服务发展,逐步建立以公益性人才市场为主体、经营性人才市场为补充,融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合作开放,开发人才服务新产品,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猎头服务等,提升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3)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和其他省市的人才信息网络对接。加强人才信息服务,建立人才需求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供需预测研判,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信息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和电子查询服务系统,向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内容翔实、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数据服务,构建多元有序、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推进人才信用体系电子化建设。

5.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才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满足人才的物质文化发展需要。

(1)创新人才理念,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大力培育业绩文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观、用人观,营造讲实效、重业绩的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树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倡导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畏失败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形成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热情、促进创新人才辈出的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开放合作文化,增强开放合作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引进和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形成和而不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鼓励成才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舆论媒体的引导作用,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人才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大力倡导鼓励创新、有所突破,勇于竞争、有所作为,允许失败、有所包容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形成“四个尊重”的社会共识,努力营造“人人可以成人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争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3)努力创造条件,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财政支持、政府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帮助优秀人才解决住房问题。鼓励用人单位不断改善人才成长、创新创业的支撑条件,为优秀人才配置优质资源,拓宽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构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通道,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鼓励各地和各类用人单位发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特殊优势,改善人才居住、社区环境、公共设施、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