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群体优化

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群体优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创新人才群体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创新人才群体可持续成长,首先要对其成员工作生活环境要优化,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待遇。先进的教育政策的鲜明特点是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劳动特点,引导和鼓励高校创新人才积极进行创造。成功的创新人才群体无不具有激励人人进取的文化氛围。

12.2.2 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群体优化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教育规划纲要对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等也作了重要部署,高校承担起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两大任务。在高校创新活动中,出成果和出人才往往是并举的,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创新教育为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因此,建立高效的创新型创新人才群体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在科技创新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创新人才群体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有效实施纲要,需要全力抓好聚才、育才和用才等各个环节的制度机制建设,全面升级人才工作的“软件”环境,以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才群体发展和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

1.优化创新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创新人才群体可持续成长,首先要对其成员工作生活环境要优化,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待遇。政府部门要敢于破除行业攀比的不正之风,加大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待遇,真正做到按劳取酬,这样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在规模数量上才能稳定、提高,在梯队结构上优化才有可能。其次,要努力改善高校创新人才的住房条件。解决的办法可通过国家、集体、个人等渠道共同分担的集资办法或一次性启动货币分房来加快高校教师住房建设的步伐。三是努力改善高校创新人才的工作条件。国家要增加对高校的教育投入,要给高校创新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提供图书资料,设立高校创新人才专项基金,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有自我提高、深入研究的场所,并力争做到在国内处于突出地位和领先水平。

2.优化社会政治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高校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最佳的社会政治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创新人才群体科学基金的实施,为国家凝聚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制度保障。“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阶段,是培育创新人才、加快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要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着眼党和国家人才工作全局,审视和把握创新人才群体基金资助工作的战略定位,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中厘清和完善创新人才群体基金的发展思路。要科学分析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发展状况和创新团队建设需求,明晰领域布局,统筹资助部署,优化创新人才群体资助结构。要在创新人才群体基金资助工作中落实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坚持团队协作,加强目标引导,发挥协作创新优势,全面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3.优化政策环境。教育政策是激发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催助剂。先进的教育政策的鲜明特点是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劳动特点,引导和鼓励高校创新人才积极进行创造。创新人才的劳动是一个创造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剔除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教育政策只有遵循自身规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才能促进教育繁荣和加速人才成长。学术民主,争鸣自由,双方或者几方可以在乎等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争辩比较,发现不足,促进探索,并在反复实践中取得经验,获得成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特别是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创新人才群体建设的经验,不断完善创新资助机制,切实发挥政策、机制对创新人才的高端引领作用和对原始创新的孵育激励作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帅才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

4.优化心理环境。高校的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则有着比普通同龄人更多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高校首先要优化心理环境,强化和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对专业技术岗位引入竞争机制,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强化聘约管理,加强聘后考核,坚持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公正评价、合理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岗位聘用制度。总之,要在高校这个空间上创造一个适合高校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为创新人才群体结构优化创造和谐的氛围。

5.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创新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创新文化,创新团队才会有传承、发展的根基。人文环境是一个组织的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对于以学术为追求目标的大学来说,优良的人文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的最肥沃的土壤。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步的校园文化必定是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利益和心愿的,必然能在高校形成良好的环境,树立起良好的高校形象,才能造就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成功的创新人才群体无不具有激励人人进取的文化氛围。因此,要把培育团队文化贯穿于创新人才群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创新人才群体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完善创新人才群体资助机制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和谐融洽、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这是留住高校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群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营建理想的精神家园,使人才和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要鼓励和保护先进,通过精神和物质的手段,使先进的思想、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成果、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人物得到鼓励和保护,受到表彰和褒奖,成为人们共同学习和追赶的对象。第三,要祟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关心年轻人才、避免求全责备,特别要充分肯定追求卓越、勇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第四是要讲正气,清除内耗,倡导和谐共进,铲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使高校创新人才互补效应不受影响,创新人才群体协调效应不被减弱,形成对其成长有利的微观气候。

6.优化竞争环境。良好的成才环境需要有一种压力逼身、催人奋进的竞争环境,松弛、懒散的环境是很难造就人才的。我们党历来有提倡和鼓励竞争的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就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敢拼,打胜仗,争第一,夺红旗”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保持战争时期的那股热情,那股干劲,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只要这样,在高校才能打破以时间划线、论资排辈的不合理规定,也能营造机会均等、按需定岗、依能聘用、赏勤罚懒、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有利竞争的良好气氛,促进创新人才群体可持续发展,使人才脱颖而出。

7.优化信息环境。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要有效地生活就要有足够数量的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信息量成倍增加,一个创新人才群体及其成员如果不接触、占有和运用足够数量的信息,是无法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所以,要使创新人才群体可持续发展,成员顺利成长,必须把信息环境的创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适应人才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才活动提供到国内、国际学术舞台上去竞争和较量的环境,使人才既可作为信息“接收站”,不断获得信息,扩大信息容量,加快观念更新,提高质能;又可作为信息“发射台”,充分发出自己的信息,在比较中脱颖而出。其次,为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或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培养培训大批高校创新人才。

8.优化交流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群体来讲,交流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于国于校及创新人才群体结构优化均有好处。因为,创新人才群体只有处在一个不断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发展。交流要成为一种制度,保证纵横向的交流定期进行,而且要给创新人才以选择去向的权利。这样,首先保证了那些在本校或创新人才群体专业不对口、不需要、不适应的人才,在其他高校或创新人才群体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达到能级对称,适才适用;其次,创新人才群体成员在交流中,通过实践,各高校人员的思想交流,会形成“杂交优势”,提高能量;其三,可以避免各种埋没和压制人才的现象。在高校人才交流中,同样存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创新人才群体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团队管理交流,针对创新人才群体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如汇聚学术方向、增强团队凝聚力、培育青年人才等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创新人才血液新鲜,充满活力。

9.优化立法环境。国家实施创新人才群体基金是营造创新环境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厚积薄发等特点,任何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都有赖于良好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体不足、科学家经常为经费而四处奔波的情况下,创新人才群体基金采用“3+3+3”的延续资助模式,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的研究创新人才群体给予持续稳定和较高强度的经费支持,这对于集聚优势人才,保障优秀科学家集中时间精力,潜心钻研,自由探索,勇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政策影响。因此,建立严格的、必要的创新人才群体及人才流动管理法规、条例,保证创新人才群体和人才的健康成长,必须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实现创新人才群体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