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天台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依靠省政府立法来严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生态红线,以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根据区域特点,天台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天台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天台县的生态优势,树立品牌意识。
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一)探索建立生态空间管制制度

县域地区应遵循本县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准则,有效控制国土资源开发,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适度合理利用。

近年来,天台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依靠省政府立法来严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生态红线,以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生态空间集约利用机制,通过对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实行对生态功能用地的监督,理顺工业功能区与居民生活区的空间配置关系。拓展生态空间培育保护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制止溪滩改田,杜绝河岸硬化。坚决在必要的区块实施退耕还湿,修复始丰溪两岸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能力。定期定量对始丰溪、三茅溪等进行补水,保证河流的生态需水和河流物种多样化。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投融资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县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矿产、水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体制。

根据区域特点,天台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保护方面

提高水资源保护费的征收基准,扩大水资源保护费的征收范围,提取水资源保护费并充实到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中,用于县内重要水资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及奖励;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核定企业和居民用水额度,超量征收的差价部分费用纳入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专用资金。

2.排污权方面

建立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采用市场杠杆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环境保护问题、排污权交易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由政府来保护和监督排污权交易市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全面开展刷卡排污制度,加快排污系统建设,实现对企业环境管理从单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的管理制度。

3.生态补偿试点方面

生态补偿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我们要通过在典型生态区对典型生态类型开展试点探索以总结经验。如全县人民的大水缸石梁镇黄龙水库饮用水源地,库区集雨面积为29.2平方公里,总库容1625万立方米,承担县城日供水10万吨的任务;里石门水库饮用水源地,集雨面积为296平方公里,总库容1.99亿立方米,承担全县饮用水备用水源和始丰溪两岸18万亩农田灌溉的任务,这两个水库都是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区,属于天台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禁止准入区,主要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是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和技术体系的理想试点区。将旅游业做大做强,并使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循环发展模式。

(三)加大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智力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科技的引进和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县域地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之路。天台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推进工业循环发展。抓好天台县医药、橡塑、汽车用品等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减量化。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内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构筑县域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常态。第二,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县域模式。第三,加快生态旅游业循环发展。充分利用天台县的生态优势,树立品牌意识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是很多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又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因此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近年来,天台传统的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人才供需矛盾成为困扰当地企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头号难题。为此,天台县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已有的人才政策制度将继续坚持,不够到位的方面要着重完善和解决,争取用优惠的人才政策招到企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并留住他们。用人才优势促成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催进生态建设。

3.根据区域特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其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能够交叉互动发展。天台县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适合将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依靠政府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等经济手段,以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理念,立足天台的山区特点和循环经济特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区域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使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业融入循环产业链之中,达到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的和谐统一。

(四)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控制制度,严格控制不符合规划、不符合天台县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排污、超标排污。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推行水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严格实行生态环境质量问责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和违法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继续实行“3255”分类考核,增加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权重,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城市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监管,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完善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让各部门进行良性互动,通过环保执法联动响应程序,集生态诉讼案件、环保联动执法、环保警示教育于一体。

(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1.发展地方特色生态文化

县域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风情等都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并将其打造为地方的生态品牌,从而带动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的创新,再促进生态品牌知名度提升。这是一个生态文化与生态品牌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也是县域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之路。天台县依托自身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不但拥有了生态品牌效应,也发展了生态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健全生态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有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体现民意,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公众参与制度,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言语权、对环境污染的知情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权。积极发挥环保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让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也能就环境公益的损害提起诉讼,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3.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

大力开展广泛生动的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的重要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使之形成稳定的生态文明理念。首先,在理论宣传中宣传生态文明。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使之能深入人心。其次,在生产活动中宣传生态文明。提倡劳动者发展绿色生产,倡导企业开发循环产业。通过宣传教育将经济理念和生态理念融为一体,使之转化为人们的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最后,在生活行为中宣传生态文明。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人们平时使用低碳的生活用品,杜绝使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易耗品以及对环境保护有威胁的商品,鼓励大家用公共交通或者步行等绿色方式代替对环境有破坏的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余谋昌.创造生态文明新的制度模式[J].林业经济,2014(6).

[8]黄承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12-08-20(19).

[9]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天台县环保局.天台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报告[R].2014-04.

[11]中共天台县委,天台县人民政府.天台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报告[R].2012-10.

【注释】

[1]石怀春,中共天台县委党校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哲学研究。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0页。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

[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页。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