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省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生态立省”的方略,提出了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共存”精神,有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省份的建设,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的认知。

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各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新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要确立“共生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并建立一系列系统化的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高品质地发展。

一、确立“共生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

省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生态立省”的方略,提出了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要求。这是浙江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位置,这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共存”精神,有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省份的建设,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的认知。

1.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在中共的文献中提的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发展”取代“增长”,这是对发展市场经济路径的重大突破。

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产出,讲的是经济发展的量;而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是投入与产出的统一,经济发展质与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胡锦涛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论述,是我们国家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原则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内涵。

我们在推进“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略过程中,实现“绿色GDP”成了十分关键的一步。现行的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经济的增长,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代价,也就是说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容易高估经济的增量和规模,给人不真实的经济图像。这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监测、宏观经济分析及政策的制定带来颇多困难,也由此引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到政绩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为了GDP数字的增长,不计代价和方式,必然出现GDP增长的异化——虚增长、短期突击的增长或结构失衡的增长;甚至从追逐GDP,到唯GDP,最后到污染GDP。

为了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可以借鉴“绿色GDP”的概念,建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状况(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在GDP核算中考虑自然资源(包括环境容量)的代价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即在GDP的总量上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把生态影响纳入经济核算框架体系中,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地并且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通过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来衡量真实的发展水平。因此绿色GDP是一种考虑增长质量和增长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指标。

2.做环境友好的使者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可以被人类所征服的(人定胜天)。于是我们贪婪无度地向大山要矿石,向森林要木材;于是我们肆无忌惮地向农田过度施以化肥和农药,向江河湖海和天空随意排放废水和废气;于是我们随心所欲地开山造田、移山填海……似乎这万事万物都是特意为我们人类准备的,是供人类享用的“美餐”,“命该如此”。我们人类听不到地球的哀号和呻吟,反而锣鼓喧天地庆贺我们征服自然所带来的成就。我们对环境真的非常不友好。

美国生态学家、生态伦理学之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利奥波德有一句名言:像大山一样思考。利奥波德思考的结果是提出了他的大地伦理学。就其“生态观”而言,他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强调,人类在按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律高速运作的同时,也不该违背作为大地合法公民的一切生物都必须遵守的生态规律。就其“生态方法”而言,利奥波德认为,人类只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决策人类生态活动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利奥波德提出了人在大地生物共同体中的伦理道德准则——当一切事情趋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那么利奥波德提到的这个“人类中心主义”又是什么?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体中心,强调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自然界万物的征服和主宰。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植物学家墨迪,代表作是《人类中心主义》。墨迪认为,人类评价自身的利益高于其他非人类的利益,他说:“物种的存在,以其自身为目的。它们若完全为了其他物种的利益,就不能存在。”所以他认为,人类只能以人类为中心。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主要有两类,即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把价值的焦点归于生命体、有感觉的动物以及无感觉的植物和微生物,认为生物圈存在自然“道德”,自然“道德”的主体是一切生物,它们具有内在价值,值得人类尊重;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和生态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人的活动应该而且必须遵守生物共同体的行为规制。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学界也有过一场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基本情况,概括起来看,可以归为两种基本的观点:一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即“走出论”;二是“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说”,即“走进论”。

我们认为,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学,与现在所要表述的生态文明中的“敬畏自然”的观点较为一致。当然,我们并非要在面对自然生态环境时因为“敬畏”而表现出缩手缩脚、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而是要“友好”(环境友好)地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和谐相处带来的结果便是和谐发展。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必然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要持续改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围绕这一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目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报告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加快建设生态浙江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和绿色城镇行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增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新增量,实现经济倒逼发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型工业和服务业,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2.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推进现代化浙江建设,必须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要深入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危害环境与健康的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森林浙江行动和绿色屏障行动,保护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深入实施防灾减灾行动,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提升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维护全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以繁荣生态文化为支撑,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氛围

要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抓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各地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大力抓好平台建设,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乡村为生态宣传教育基地,以“浙江生态日”为载体,宣传生态环保成就,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生态环保主题活动。

三、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各类机制

生态立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无疑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举措。要使得这一举措得以真正落到实处和有效推进,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机制来与之匹配。我们可以从教育机制、法治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参与机制和长远机制等7个方面来观察和思考。

——教育机制。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要从小对他们进行“大地是母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应该有专门的课程设计和安排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硬性的。教育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机制,对其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要建立对成年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机制。成年人的价值观基本成型,若他是一个“生态文明主义者”,固然很好;若他是一个“非生态文明主义者”,那就需要好好教育了。当然,这种教育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对成年人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和资源的教育。与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这方面的考核一样,宣传部门也要建立机制,对具体媒体单位进行这方面的量化考核。至于成年人所在的单位,就更应该有相应的机制来对自己单位的成员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总而言之,我们的社会,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的氛围。

——法治机制。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相对人治而言的,是和人治完全不同的一种治理理念。我国现有的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已经多达100余部,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类的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是应有尽有。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有法不治。有法不依,是指个人和组织,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违法乱纪;有法不治,是指行政执法部门的“责任缺失”而造成的“不作为”。不少地方的环境污染情况为什么会愈演愈烈,主要原因就是行政执法部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一些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有意放纵是分不开的。他们“放纵”的理由是“要发展经济”,即要GDP。对于这种情况,也应该有相应的法治机制来加以约束。当然,最近几年来,这种要GDP不要环境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这也说明,生态文明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

——协调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头绪多、情况复杂、与民生休戚相关的事,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

对于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浙江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省环保厅会同省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在省级层面专门建立了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助机制。

有些地方为了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综合治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是一个常设机构,由各相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组成。也有的是采用联席会议方式来建立协调机制。不管是综合办公室还是联席会议,有了这样的组织,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都能有效得到解决和处置。

——监督机制。建立自然生态环境的监督机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具体职能部门如何监督;二是公众如何参与监督。地方政府应非常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坚定的科学发展观践行者,努力探索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应加强监督,铁下心来,用铁的手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已经确立了“生态立省”方略的浙江,需要去忠诚履行监督职能的官员,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履职生态”。

当然,对现行的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一个从上到下的垂直的监督机制也在构建中。目前,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以及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华北6个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组成的环境保护国家监察新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这是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步。

——考核机制。客观地说,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考核是缺位的,或者说是软弱的。目前,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指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绿色指标”。浙江省各级政府的对自然生态环境众多指标的考核,在“十一五”期间收到了显著效果。

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后5年的总的工作目标,其中特别指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各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准确、严格的考核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报告中强调的那样,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参与机制。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开。没有公开,哪会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所以,有关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公开,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政府部门有意见,就是因为一些关系到民生的信息没有及时公开,没有让其暴露在阳光下。公众是有知情权的,当公众的知情权被无端剥夺,公众自然不满。

公众要知情权,无非是为了两个目的:一个是当了解了信息后,如何采取个人的相应措施来适应出现的新情况;另一个是当了解了信息后,发表自己意见并使得这种意见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和重视。就建立参与机制而言,后一种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组织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为了让社会的机体健康并充满活力,每一个“细胞”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也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的宗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是信赖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我们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一贯作风和秉性。

除了政府部门要重视公众参与外,我们的其他社会组织同样可以在参与机制的建立上大有可为。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都可以建立类似“生态文明志愿者”、“环保义工”、“绿色小天使”这样的队伍,让热心于“绿色事业”的人们,都能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通过这种参与机制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尚——在生态立省的浙江,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

——长效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长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伦理理念和态度。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类的意识。这个类,指的是“人类”的“类”。类的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只顾我们现在存活在地球上的两三代人,而无节制地消耗和破坏地球资源;也不能不顾我们的子孙后代,而透支,或者超前消费地球资源。前文提到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就曾经呼吁:“我们不能把一个破烂不堪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后代。”

过去,我们是在征服自然的思想指导下,向自然无节制地、无忌讳地索取资源和消耗资源,金山银山是有了,但失去的是青山绿山;现在,我们对生态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社会的时候,我们会采取“双赢”的策略,发展和保护兼而有之,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未来,我们由于具备了人类的“类意识”,认清了“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为了我们人类整体利益——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快乐地、健康地生存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必须怀揣着对自然生态环境十分的敬畏之情,来面对我们的“青山绿山”,而有了“青山绿山”,我们面对的就是让我们得以生息繁衍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时的“青山绿山”何尝不是“金山银山”。立足于长远,展望于未来,我们经济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长远机制的要义是: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不去损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得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或者说得以恢复元气,并且保持最佳的平衡状态。

总之,我们应牢记胡锦涛所指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各类机制,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使人们的精神更加富有。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1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