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 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二、“美丽中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筑道德高地。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 杰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第39页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在十八大召开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提升,它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三维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要在全社会推动生态责任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将生态责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生态责任意识扎根大学生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美丽中国”内涵解读

“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个“天空蔚蓝、大地碧绿、湖水清净”的人化自然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物质前提,如果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解决不好,那么经济繁荣、政治建设和文化发展都将无法实现,甚至连最低限度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都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了。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就是要人们树立生态责任意识,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持续不间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存空间,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其中之一,突出了生态文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勾画出了一幅“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图景。显然,“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全社会树立生态责任意识为依托,以生态文明的进步为根本特征。

此外,“美丽中国”的内涵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存环境,同时应该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结合,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完整内涵就是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以及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方面,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就会失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另一方面,如果离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去谈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协同进步,才能够真正建设成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包括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以及制度设计等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前提,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的民主政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依托,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是建构美丽中国的最可靠条件。总之,“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的整体美,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2]

二、“美丽中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筑道德高地。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史,从古至今一直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十分重要,道德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更应该是国强民富、精神饱满,人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同时,“美丽中国”的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美丽中国”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以往我们对大学生谈社会发展,基本都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来考察的,而在十八大召开之后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入生态这一因素,确立“五位一体”的新观念。这是在人类发展的新时期,在更高的阶段从生态学意义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第39页生态责任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

(二)“美丽中国”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人的观念的培养。因此,开展生态责任教育,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对社会关系领域的调节和规范,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即对于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作用。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形态,它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

(三)“美丽中国”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责任教育,用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引导他们,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担负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重大责任的高等教育,在向大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规范的遵行、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必须关注的时代内容。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责任方面教育的缺位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客观需要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将生态责任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日常教学管理之中至关重要。

三、“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依据“美丽中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笔者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实施路径,笔者认为“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让其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具备一定的生态责任感,从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

(一)课堂是开展生态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活力焕发与价值不断显现的场所。正因为如此,课堂在开发生态责任教育资源过程中发挥着主要阵地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系统的相互衔接的生态文化课程,并深度挖掘高校独具特色的生态责任教育资源,编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本,使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的生态责任教育,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在他们心灵深处播种良好生态观念的种子。同时还应在各学科尤其是在其他人文学科中充分挖掘生态责任教育资源,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进行生态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道德践履。因此在进行生态责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孟子诞辰日举行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植树节开展“今天种下一棵小树,明天还你一片绿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等。主题活动要精心策划、富有创意,使生态责任、生态观念能深入青少年的心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是开展生态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过去十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高速、健康、协调、稳健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类传统大众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这种工具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以它为载体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积极地关注这一现象,并且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比如说可以进行以生态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也可以建立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主题网站,让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既能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又能培养生态责任意识。近年来,微博、微信开始流行起来,很多大学生开始玩微博和微信,通过微博和微信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型网络媒体,把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这些载体传播出去,这样可以让大学生非常感兴趣地接受生态责任教育。

(四)隐性教育是开展生态责任教育的有效形式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深刻而持久的。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自主意识较强,而权威意识、被动服从意识减弱,他们排斥单一的灌输和说教,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它的教育功能非常突出。隐性教育影响主要是通过物化形态(环境建设、文化设施等)和观念形态(校风校纪、社会风气、校园传统、人际关系等)两大因素深刻持久地陶冶和影响着人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因此要积极营造具有浓郁生态文化气息的人文氛围和环境,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大学生受到影响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开展生态责任教育的有效机制

大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展生态责任教育过程中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的机制。

1.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学校来说,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把生态责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学校中,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便是开设相关课程,但从目前考察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法存在枯燥乏味的弊端,不太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需要学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开展生态责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生态责任教育的效果。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有效沟通,为学生树立生态社会责任意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认可,对教学内容也就更加容易接受。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生态责任意识的理解。事实证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生态责任认知、生态责任判断和生态责任评价。对于生态责任问题的课堂讨论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分组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改变,切勿单一化,当然,其价值也不仅仅在于讨论所获得的结果,重要的是讨论分析的过程,这也是生态责任意识形成的重要渠道。

2.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家庭来说,应从生活的细节中引导孩子和亲人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家庭教育是千差万别、良莠不齐的,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对小孩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认知,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发展。有学者研究表明,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是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和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首要的,父母的作用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和行为习惯的引导者,应该首先树立生态责任意识,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同时通过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以求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3.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社会来说,应努力营造“全民生态”的氛围。社区公共场所,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展板等宣传生态责任的内容,适时开展一些以生态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放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电影等,促进群众之间的交流,使其深刻领悟到承担生态责任的道理。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区网络、社区广播进行宣传,让群众能够明辨是非,提高生态责任认知水平,培养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号召大家加入生态责任教育的活动中,带动周边的人,将生态责任的观念推广开来。具体做法有很多,其中志愿者服务应在社会生态责任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志愿者服务中的主力军,自觉履行其传播生态责任观念的义务,因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自愿的,没有功利色彩,参与的大学生所做的一切是发自内心的,能够表现出实实在在的生态责任意识。志愿者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很多样,志愿者可以去公园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进行生态责任宣讲,或去社区举办卫生健康与社区和谐方面的咨询活动等等。志愿者在活动准备的过程中会更深刻理解生态责任的内涵,参与者也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承担生态责任的重大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在开展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探索“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获得生态文化的精神滋养,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周生贤.构筑共同参与大格局[N].人民日报,2012.11.15.

[3]曾雅丽,周艳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07).

[4]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5]黄治东,宁晓明.论美丽中国视域中的生态责任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3(05).

[6]郝翔.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N].光明日报,2011.1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