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舆情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网络舆情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校范围内,QQ群、MSN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非常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本科生平均加入的QQ群为4.6个,其性质大多为班内群、社团组织的QQ群及考研考公群。网络社群在信息传播、事件讨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定位好舆情讨论的切入点,以主动制造舆情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营造网络接力的气氛,提升其应对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应急判断能力。三是及时反思师生思想“代沟”的缘由。

(一)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1.主动加入QQ群,倾听“他”的声音

80、90后成长于网络时代,敢于表达又显得桀骜,他们不太愿意被同化,更倾向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自发性地组建了相对封闭的“网络社群”。在高校范围内,QQ群、MSN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非常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本科生平均加入的QQ群为4.6个,其性质大多为班内群、社团组织的QQ群及考研考公群。网络社群在信息传播、事件讨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传播链条,化被动为主动,不是等到出现突发事件再去交涉,而是要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与教育对象的信任关系,从留联系电话转变为留E-MAIL地址,从单向式的电话联系,转变为全时性的线上守候,一旦有心情更新马上跟进,这类跟进不是指立刻跟帖,而是多观察、多倾听、多浏览,不要让某个在线生觉得他被特殊化,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心声。

2.主动引导,营造互动氛围

守候舆情不是简单地等待敏感词语的出现而行动,而是力求把握住敏感时期,即舆情拐点。“不论是个体表达还是自发传播,其实质都是‘散’的,尽管话题可能一时被炒得火热,但即使是有含金量的,也容易虎头蛇尾,难有后续”[7]。一些更值得深究的话题将在无厘头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被忽略掉,或者是在“群体极化”中陷入口水战中,忽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这个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者则需要软管理来补位了,即有策划有组织地主动挖坑(指发表主题帖,常为开放式的提问),制造舆情拐点,引导主流意见。如将对校园某些基础设施的抱怨转化为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对学校改革、建设中的问题收集整理,共同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形成舆情的良性传递。在网络舆情中,学生多种价值观得到了澄清,不要轻易去打断某种想法,可能有的问题当前还无法解决,但学生能够看到教师急其所急的心力付出,情感的天平自然有所倾斜,师生融合为“网络共同体”,增进了信任关系。

3.主动开辟自媒体,让“他”倾听你的心声

发挥好网络交互平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如利用“人人网”、微博、和QQ空间,辅导员记录精细化工作、带班感悟、班级活动点滴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辛劳付出和办事的良好初衷。一方面作为私人空间,它可以展现辅导员自身的语言魅力,增强亲和力,甚至可述说工作的苦恼,从而让学生多维度地了解辅导员,钦佩其如何把冰冷的管理条例赋予人文气息。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的辅导员务必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不论是班级建设管理、评奖评优程序、院系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都可以借助SNS发布消息,答疑解惑,处理好反馈信息,进而建立类似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平台。

(二)跟踪舆情动态,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1.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把握舆情脉络

高校要依托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学工部、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自律组织各类政工机构,设立舆情观察室,发挥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收集来自现实生活和网络的各方面舆情信息,通过对学生QQ群空间、校园BBS、学生微博群、人人网的熟人社区和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上论坛等的舆情监控,及时将收集到的原始舆情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和评估,从而使舆情信息由无序变有序。“具备一支集防范、掌控、疏导、调查、研究五方面能力于一体的舆情工作队伍,是舆情活动中官方言论准时介入的前提保障。”[8]。注重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深度分析,从本质上指出舆情的实质所在,要区分三种类型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一是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对舆论热点的正常关注。要抓好正面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党中央的政策,回帖上增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的成就和阵痛,理顺情绪,特别对于校园事务的建议要做到有诉求就有反馈,畅通师生反映问题的正常渠道,主打校园网成为服务型的履责窗口。二是对偶发事件的关注。对于敏感词汇的监控和带有煽动性话语的现实预测,则要第一时间主动公布事实真相,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猜疑,注重,把握舆情关键节点,理性回帖,定下讨论基调,相信大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以说理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帮助。观察室团队还要在网下理性的剖析大学生的舆情倾向,“对收集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实行‘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檐通过整合、分析、研判,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愿望呼声、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正确把握舆情走势”[9]。三是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恶意攻击。对发言者提出劝诫和警告,引导版主尽早鉴别和筛选,对网上建立的非法网站、有害信息及时封堵、删除,特别要警惕境内外敌对分子煽动的不稳定因素,上报上一级部门进行揭露和干预。

2.合理设置议题,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为了推动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人民日报考察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10]。被动地等待舆情拐点,如遇到舆论浪潮,会显得措手不及,而且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前期的思考和知识储备,往往打不开网络两端的思路,互动性不强,展开不了话题,使舆情无法自然地顺利推进。因此,要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辨能力,通过设置议题,主动出击,大命题小议题,由浅入深,逐渐提升网民的思辨能力,网络两端逐渐形成默契,使其认识水平相当,才有利于更好地探讨问题,朝着开放性的正方两向发展,既辩证地分析了问题,又锻炼了思维的成熟度。一是高校可就公众性事件设计主题。定位好舆情讨论的切入点,以主动制造舆情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营造网络接力的气氛,提升其应对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应急判断能力。二是在将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转化为议题时多倾向于启发性。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当各种不同的信息杂汇在一起,教育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可能偏移教育者预期的舆情发展方向,对此要做好两手准备,无味灌水可能是议题未引起热议,并不见得每次都有高质量,教育者就要思考是议题太熟悉无新意,还是命题过大而不好展开评论。三是及时反思师生思想“代沟”的缘由。做好网下功课,并做好其他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的信息支持工作。总之,议题设置既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事件真相的基本认知,同时又通过对各种疑点的解析在潜移默化之中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态度。

(三)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发现,大量的信息经某些活跃分子中转或过滤,形成价值判断,再传递给大众。这些活跃分子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凭借自身素质引领网民在话题上迅速聚合,“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形成滚动散发式传播”[11]。他们的观点主导着公众的决策,左右着舆情的风向,在网络上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样,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能迅速地改变校园舆情的风向,对高校舆情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长期接受权威机构的解读,即使是辅导员在他们心中也是管理者、是上级,从心理上自然地设置了平等沟通的屏障,理性的言辞也被蒙上了“立场决定论”的色彩。学生群中意见领袖的自媒体,改变了过去由官方媒体主导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格局,带有更多同龄人的语言特色,大学生从心理上更能接纳同辈的意见。况且,在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现实问题的矛盾盘根错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期望一种标准的答案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较为理想化的质疑或问题时,教育者也会显得信心不足,倒不如让同龄人之间互相讨论,互相比量,以同辈体验来回击无坐标式的猜测,更为成熟的言论会自然吸引各方的“围观”,经过共振和传播后,逐渐分化为以“意见领袖”为轴心的两派阵营,从而使阵营中的每位成员都接受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上的升华。因此,我们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要把培养和争取“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意见领袖”。争取一些“意见领袖”的理解与协助。网络舆情的开放性要求我们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意见分歧,梳理“愤青”的情绪去抓住利益冲突的根源,去真实关怀失落的群体与阶层,让他们以长辈的心态传递给大学生积极的信号。互联网上成熟的网民都是可以互相探讨问题的对象,多一些沟通,多交换立场思考问题,理性的对话免去情绪上的掐架,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同盟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干部中培育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是学生党员,或者班级文笔较好的学生干部,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党和国家大事的学习习惯,定期与他交流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策条例,并采纳他所采集到的群众建议,使现实发生顺应民意的改进,通过树立“意见领袖”的现实威信来强化他们对网络舆情的主导作用。强化主流舆论,以网民引导网民,用同龄人的语言感染同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师生互动,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

1.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这是我国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立足当代中国情所作出的英明抉择。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曾经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明进程,然而,她的文化也常随着政权的更替历经多次推陈出新般的洗礼,经历着被推倒重新确立又被推倒又重新确立的过程,在文化继承上出现了官方保护得少而坊间私下珍藏得多的现象。因此,一方面,历史上留给后人的完整的文化体系不多,得靠后人去重新梳理方能理清脉络,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加之传播格局上西强东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优胜劣汰、效率优先、金钱万能”的观念逐步渗入中国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中,他们自发的根据现实利益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80、90后在吃穿住行上时髦的是洋品牌,听说读写上崇尚的也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仿佛挨着西方越近,越是能过上高品质的生活,俨然一股“洋文化崇拜”之势。这种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呼唤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网络上的靡靡之音根源在于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中信仰的迷失、价值观的模糊、文化的不自信,反映了大众心理渴望偎依主导文化的需求。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牢牢着眼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勿被西方鼓吹的“多元化”所迷惑,笃信信仰、坚定立场、融入主流价值观,是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备的素质之一,教育者要善于与教育对象交流取得如此的价值认同,即不是纯粹的灌输,而是引导大学生的内化思考,将成长的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是要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利用好校园优秀文化的优势,让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组织,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平等讨论等多种教育方式,多角度、多侧面的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大学生心声的意见统一起来,宣传氛围上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有害的、恶意的、低俗的文化拒之门外,弘扬主旋律,让学生明确主导方向。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积极引导,活跃形式,鼓励大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代精神的塑造结合起来。

2.透过虚拟空间洞悉实际问题,把握好学生的个人诉求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盘根错节,旧矛盾还没解决新矛盾又接踵而至,课程体系再完善都比不上社会课堂的复杂多变,再加上现有政策制度的不健全,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成效总存在差距,大学生思想很容易迷茫,“百度”出来的答案莫衷一是,因为再现成的答案都必须与实践经验紧密地结合。大学生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热情高,特别是对腐败贪污、收入差距拉大、房价起伏等方面,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关注度。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披露,畅通大学生反映疑问的信息渠道,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意高校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强烈共振。长期性的高校舆情即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亲子代沟和大学生群体反思等,只要网络信息的某一方面有所触及,由于“断章取义”的发帖,常常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并提,这充分暴露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空间的担忧所呈现的心理困惑,特别是由“不确定”感所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辅导员纠结于网络上社会问题的解答,不如静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做好“深度辅导”,可分为五步:一是掌握学生的文字档案,留意生源信息和家庭成长背景;二是交谈中确立信任关系,可与他先聊聊家常和风土人情,并谈及其在老师中的第一印象,与其分享收获;三是听听他的个人诉求,鼓励他对当下状况进行改变的想法,特别是对未来的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笔者所收集的学生案例中说明,凡是不敢畅想未来的学生都是对现状充满着困惑的学生,及时的把握住学生最需要“百度”的时机,利用自身的体悟多提供信息支持,多介绍人脉联系,多给予人文关怀,多分担思想顾虑,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身发生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提升个体的思想修养;四是提出略高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面对价值选择中的偏误,必须进行矫正性的引导,把握制约教育对象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确立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其自己的位置,对于社会需要、内心的追求与自身实力这对矛盾运动,极力地鼓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帮助确定近期目标,激发自我效能感;五是从网下教育回到网上教育中,利用个案分析所获素材,更新教案,及时对校园热点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作出专业解读,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要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事后纠正”、“居高临下”、“观望等待”的工作方式,淡化教育者和教育对缘的身份界限,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互,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多方面的收集思想动态,为及时、准确、全面地更新教育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真情实意破除社会化障碍,引导大学生感受现实社会

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使不同的学生经由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以满足不同阶层的社会化角色需要。大学处在大学生迈入社会的预热期,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职责。在传统社会化环境中,学生在校成长具有师生互动、辅导员互动和同辈互动,学生参与具有跨专业学习、课堂参与、课外学习参与和课余活动参与,这些资源都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传统的社会化资源在弱化,表现在:一是师生之间,互动内容局限于所讲授课程的学习;二是课堂参与中的教育内容分化,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三是学校社会实践缺乏或流于形式,大学生的知识一直处于静态。由于对现实的参与度下降,网络的低门槛满足了学生发表牢骚、释放情绪、情感慰藉的渴望,任其发展则营造了一种无矛盾的虚拟社会环境,从而妨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大学应审慎地思考传统的、割裂式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分的模式,逐步打破现有的“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的文化和制度隔阂,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环境和课余生活环境协调一致,积极促进学生的成长,以构建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学环境为目标,加强高校中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全方位、系统的和目标一致的学习生活指导体系。一是教师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课堂观察与课后交流相结合,课堂气氛上要宽松、包容、耐人期待,以平等、争论、互助、进步的学术精神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后要负起学生在专业学习、人生发展的引导、激励和挑战责任,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及时地向辅导员传递学生的求助信息,可形成教研室共同讨论“个性学生”的教育方案机制。二是重视构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开展多层次的、内容和组织手段丰富的学生课余活动。既可以课题调研为形式,即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对社会问题的现场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实行认证制度,绩效考评,“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了解民生,在城乡在基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志愿者的服务行动,推动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的促成”[12]。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真实的体验客观评价社会现象,培养大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动机。总之,让每个学生能融入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增强对虚假信息的免疫能力,推动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顺利发展。

(五)加强媒介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信息研判能力

1.尊重大学生咨询要求,适时开展好专题教育

网络的无序性跟不上大学生的资讯需求。大学生的无心浏览,将受到了市场炒作的冲击,流露出三类非常态:一是“越搞怪越受欢迎”,高雅艺术的探索需要长期的修炼,而丑化自己只需要一转眼的工夫,传染了浮躁之气;二是“越惊悚越抢眼球”,挑逗的视频和跌破道德底线的报道吸引着“标题党”的围观,围观效果比事实真相重要;三是“舆论一边倒”,网络声讨中充斥着对强势群体的不满,事实真相无人深究,舆情压倒式地针对着官员、警察等执法者。种种迹象表明,点击率高的作品不代表高质量也不代表着事实真相,大学生媒介品味的提高亟须创建一个健康的视听环境。因此,一方面,要增强红色网站、红色网页和红色社区的时效性。真正好的链接是能够精确地查找到读者最需要的信息,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校园最新动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兴趣点,及时的为大学生解疑答惑,以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立体化的指南信息,更新辅佐学习材料,对时事热点和社会事件要形成专题报道,为大学生全面准备地看待媒体事件提供解读的榜样,不再是非权威性的拼凑误导,要扩大信息量,开设学术科研、就业指导、校园生活、人生导航、心理健康咨询等专题,不断增强服务性,让大学生把红色网站当成收获资讯信息的好窗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并“实现显性课程模式(制定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与隐形课程模式(将媒介素养内容消融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有机结合”[13],推荐优秀的网站、网页、微博和社区等,教导大学生善于利用好网络资源,提高检索效率,可以知识讲座的形式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媒介信息的真伪并指导学生如何判定网络消息的价值标准,即把信息宣传开来的意义或是淡化处理信息的深意,纠正学生盲目“跟帖”的习惯性反应,通过对国内化新闻大奖项的点评提升大学生接受、分析、判别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通过知识竞赛考验大学生利用媒介掌握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2.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拉近媒体距离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具有互动传播机制,新闻事件经历着“二次生成”,网络舆论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同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14]。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资深报道的优势与资源。首先,要培养本校学生对校内的报纸、刊物、广播媒介的收听习惯。对涉及学生利益的政策性建议在校内媒体中征集,坚持以传统媒体推开学生工作动态的宣传面,精心设计介入环节,不仅让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信息,还让他们广泛参与校内组织的类似DC、DV创作大赛、校园媒体论坛、网站(页)设计大赛、媒体沙龙等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其次,积极加强与传统媒体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可邀请记者、传媒幕后工作者、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开设课程、开办讲座、开展报告等活动,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舆论浪潮的技巧,把握住舆情转化的时机,并“亲近大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明确其从传播客体向传播主体转化的道德责任,培育学生参与大众传播的社会视野。最后,传统媒体要多发出对大学生引领文明风尚的倡议。媒体要注意到大学生对其依赖并不在新闻事件一开始曝光的时候就表现出来,而是由于独立思考的个性,大学生不喜欢听同一个声音说话,不喜欢缺少群众语言的生涩表达,传统媒体“接地气”,文风的转变不仅对于大众也是消除大学生对于媒体认识的误区,共同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群众生产生活活动之中,将更多的真人真事报道出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帮助,服务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局。

(六)遵守网络社会公德,强化大学生自律机制

网络世界是个公共空间,需要人们共同维持,具有和现实社会一样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要将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引入网络领域,使大学生慎重对待网络言行、网络工具和网络对象,对学生网络言行进行规范,在公共空间恪守契约,才能使舆情的表达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想法,并在互动中,提升社会公德。一是在团结友爱的教育上,教育大学生在自媒体上释放自我也要顾忌他人感受,介于公共和隐私的空间特点弱化了主体的约束感,谩骂、粗口、歧视等文字语言间的接力将显化心理暗示,将比现实接触更快捷地将矛盾传递给他人,造成矛盾的公开化,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辞不仅不能太随性,反而应当更加谨慎,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在诚实守信的教育上,教育大学生媒体报道必须以尊重事实真相为基础,PS图像拼凑等制造假象的快感将点燃他人泄愤情绪,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最终伤人伤己,因此,大学生舆情具有维护和谐社会的公共责任,要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来反映问题。三是在基本伦理认知上,要明白作为道德人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如人肉搜索愈演愈烈,视频上传是原汁原味,但一味的追缉深究将破坏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跌破了道德底线,剥脱了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大学生舆情的自由也有一个度,必须有起码的伦理尊重与人性关怀。四是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大学生要警惕黑客陷阱,勿以好奇心打开反动网页,公安机关将随时跟进。高校要建立计算机终端监控系统,制定校园网络使用规范,如《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并积极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发挥制约性的作用,为高校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学生班级要结合这些制度以主题班会、分组讨论、板报采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大学生对网络自律形成共识与约定。

【注释】

[1]王来华,陈旺.舆情的主客体关系与突发性群体事件[J].社科纵横,2004(4):136.

[2]千米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舆情问题研究,2008(4):78.

[3]马碧侠,卫晓君.网络热词现象的多维透视-兼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新闻知识,2010(12):56.

[4]黄朝峰.建立辅导员参与SNS网站的高校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64.

[5]曾润喜.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J].电子政务,2009(2):89.

[6]喻国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国舆情报告(上)--基于第三代网络探索技术的研究[J].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6.

[7]高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8]秦秀清,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2010(4):53.

[9]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46.

[10]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0(1).

[11]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46.

[12]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M].人民出版社,2007:58-78.

[13]陈永斌.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9(7):53.

[14]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