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路径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路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堂的单向性问题,其中也包含丰富的科学教育,二者的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目前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向特征,只有汲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的“实践优先”与人文的“逻辑优先”的优势,最终相互关照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走向整合。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路径

柳国良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逻辑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显现。对人文精神的追问是人文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命题。人文精神的生命是什么?是浩如烟海的人文知识典藏及其背后的价值取舍,还是人文精神内化之后的行为逻辑。显然,是人文知识提炼为人文精神之后内化为人文行为的最终结果。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中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需要有两个方面的理性认识:第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高校应用型趋向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减弱,如何破解操作上的悖论?第二,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落后于社会信息发展”是高校的一个确切命题,那么在此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如何追寻思想政治教育被遮蔽的根本原因?

当前,社会普遍认同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表面上呈现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特征,也是时代的社会心理走向的主要症候。而人文教育在地方高校中能否取得应有的地位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解读。如果仅仅把“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从“经济”层面去阐释,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语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涵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特征,才能获得全体大学生的普遍认同。

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性和必要性越突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的技术性、应用性更为突出。这类基础性的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生产力价值,直接作用于经济而产生效应,从微观实用性角度而言,科学技术在实践上优先于文化层面的建设,因此,有学者称20世纪为“科学教育”的世纪,这句评断的背后有着深深的忧虑,可见并非言过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教育处于强势地位,人文教育遭遇疏离,走向边缘,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了边缘中的边缘。从操作层面上讲,科学教育具有实践上的优先性,主要体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属于知识论范畴。然而,从思想层面上讲,人文教育则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特征,属于价值论范畴。事实上,只有把握了这种逻辑上的优先性,我们才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的地位,才能深切体会社会为什么强烈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的本意。

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走向没落,学生的向心力发生偏离,课堂的吸引力明显减弱。思想课堂所遭遇的处境一方面是所有人文课堂的普遍状况,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决定。进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舍弃人文关怀,就意味着背离了学生和听众,教育效果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堂的单向性问题,其中也包含丰富的科学教育,二者的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涉及到课堂教学的问题,还有一个重大的层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理论课堂与实践工作有着明显的分化,二者的沟通障碍与协调成了当前的主要瓶颈。

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传承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人文的主体核心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可能由少数文化精英去替代和完成,人文的土壤最终靠整体中的个体共同实现。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成果具有不可转让性。人文的成果则需要个体不断自觉学习、自觉体认、自觉理解、自觉实践,这种不断自觉的过程就是精神劳动的过程,这种精神劳动的成果虽然会成为人类共同面对和共同享用的资源,但绝不可也不会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实现某种转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养成具有不可间歇性。人文则是心灵的价值问题,人文的成果只能通过群体中每个个体自我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

在目前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向特征,只有汲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的“实践优先”与人文的“逻辑优先”的优势,最终相互关照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走向整合。“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在于:一是在价值取向上要定向于人;二是在内容上要把科学首先当作一种普遍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种专门性的实用知识与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双重特征和身份,科学的价值观最终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能明确。

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人文观照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作为研究型大学(重点高校)和实用型院校(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较为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则较为适应办学层次的发展,但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尚不明晰,有待进一步形成特色,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定位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任务。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什么是合格?什么是可靠?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600余所。其中,本科院校1100余所,除去中央部属高校76所,地方本科院校占绝大部分。从内部角度而言,地方高校自身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竞争,那么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将是竞争突围的唯一方式。从外部角度而言,地方高校承担着绝大部分本科生教育,既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创造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实用型特征,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征的根本体现在应用创新型,而应用创新理念的构筑和创新手段的实施则依赖于人文教育的推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理念深入实践的活化选择路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深化地方高校师生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地方高校师生同专业、同目标的精英教育思维转变为注重差异、差别,实施分类培养,同时由目标要求与培养过程相脱节转变为二者有机统一,紧密衔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最终实现师生观念的共同转变。在这些环节中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理念主要体现在“大众化”“地方性”两个方向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对地方高校的普遍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而言需要教育内容在学术的基础上贴近现实并有针对意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学生的高素质主要体现在全面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技术素质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脱离“两张皮”“两条腿”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展开有效交流,最终归二为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序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不同于创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对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地方高校创新文化的培育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拥有技术到具备能力的转变,从获取知识到养成文化的转变,使学生具有求实、怀疑、实践、协作、献身、宽容等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上,在目前的学科规训制度之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亦呈现出片面化、单一化的倾向。在地方高校中培养价值理性借以抵制工具理性的诱惑只能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在公民素质养成和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选之路。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落脚点归结为人文向度。离开人文作为精神底蕴的单纯的教育或者教育体制都是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得以持续发展的,教育世界的背后必然有其人文关怀和人文向度,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如果说地方高校应用型理念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一定的人文向度,但那是模糊的、笼统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构建如何在科学发展中体现应用性与人文性的互动,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的人文向度构成了当代地方高校发展的理论主题。

第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培养目标。人文培养目标蕴含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两个维度,是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检测评价的基本依据。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传授,但课程体系之间缺少链接,忽视人文精神的体现和人文行为的实践。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开展分类、分层次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知识到实践、从实践到精神的转变,最终养成行为,因此培养目标最终的归结点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文行为。

第二,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课程结构和体系。目前的课程结构仍然以学科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凸显和人文行为的养成。在课程总量上,要合理、适度安排人文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及生源的实际接收能力,改变思想政治课程“多多益善”的局面,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在课程体系上,要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开设有关课程,也要开设与地方文化、地方经济相关的课题内容和实践硬件,开展独立单元的课程教学,构建逻辑严密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第三,重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心,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习与实践等,具体承担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学术人才及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有共同要求,更有不同特点。在教学组织上,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克服课堂教学与辅导员、班主任教育不同属类的现象,着力调动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在内的协调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变更才能培育创新文化,促进并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

第四,重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评价制度。人文教育的评价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评价系统,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分类检测评价,比如针对价值观的评价应该放在对相关社会问题的价值评判和认识向度上,比如行为评价不仅放在课堂,更着眼于寝室和文化活动以及社会责任上的表现等。建立制度,必须有制度体系的自洽性,改变制度执行的被动色彩,把学校的教育者包括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公寓辅导员纳入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中,着重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跟踪和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维度的深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必须构建全套体系,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则显得更为必要。当然,在现有的语境下,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向度是特色形成的必然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科学教育联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多向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