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韦吉锋2005年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力图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迄今为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如胡树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高海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檀江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自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有关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成果就层出不穷,而支撑此类研究的相关成果资料也比较丰富,概括起来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内外关于信息社会、信息哲学、网络文化学的成果,广泛研究了信息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文化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二是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人的网络心理行为、网络传播的研究,对我们从微观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体、对象的特性和规律,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引导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国内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全球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成果却不多见。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理论研究的需要和实践工作的需要,都迫切呼唤着对更为系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进行提炼。网络社会的形成和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研讨氛围和基本成果储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方面的经验总结,提供了提高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证材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要点的研究概况如下:

(1)对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立足于网络社会观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社会的形成、本质和发展有详尽了解。当前关于网络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为充分全面地认识了解网络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一是关于网络技术的文献研究,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工作生活的新环境,已成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钟义信所著《信息科学原理》。二是关于网络社会的文献研究,说明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新型交往方式,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环境。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郭玉锦的《网络社会学》,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等等。三是关于网络文化的文献研究,说明网络中人们思想、行为特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成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标和价值。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鲍宗豪的《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常晋芳的《网络哲学引论》,苏振芳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等等。

(2)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关于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随着对网络认识的深入而不断丰富。自2000年开始至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始终伴随着网络新生事物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此间以大量应用性研究文章成果为主。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始于2000年2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刘梅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曾令辉等2002年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从网络工具性角度,较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的著述。韦吉锋2005年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力图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胡树祥2005年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宋元林发表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的论文《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开始深入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2009年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和解决方法。2010年徐建军所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已经扩展到开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

(3)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的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整合研究的特点。曾令辉等在2002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就较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借鉴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心理学、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理论、传播学、教育学、现代信息技术学等。薄明华,曾长秋2007年提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现代虚拟社会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网络哲学、网络心理学、网络经济学、网络教育学、网络社会学、网络伦理学、网络政治学、网络文化学等新兴学科,可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借鉴”[2]。李高海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与系统科学的理论。

(4)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相关的系统理论化研究。以往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化的研究成果不多,更多是分散的经验性研究,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大构成要素相关的理论化研究成果稍多,这对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有较强的借鉴作用。迄今为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如胡树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高海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檀江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2009年,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明确提出,“只有以适应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的规律性研究为指导,一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科学的发展”[3]。曾长秋、薄明华合著的《网络德育学》强调了教育主体在网络空间去中心化、交互性活动方式等特点。这些著作对认识和了解网络、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网络空间的各种交往活动、网民的思想行为特点等问题中的规律性都有极大地帮助,对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也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5)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对突破网络工具性认识而从网络社会观角度入手研究教育方法论做好了铺垫。曾令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提出了交互沟通、主动服务、积极引导等方法。杨立英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中提出了堵、防、建、疏、变的基本方法和利用BBS、E-mail、QICQ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周志强在《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方法和艺术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传统的理论交流教育、榜样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教育方法,更要探索网络互动交流、网上引导、网络群体教育、网民自我教育、网络内外教育统一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既包括传统的文化教育艺术,又需要探索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艺术”[4]。另外,在网络空间构建“红色网站”法,发表“主流博客”法、强化“把关人声音”等方法,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立足于网络社会观视角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