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情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一是“防”,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和规范,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高校加强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网络危害。在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普及,高校学生逐渐形成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逐步明显。“两课”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一)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了以下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8)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探索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特征是网络硬件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还没有形成,高校学生在网络运用方面处于社会前列并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很大冲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在此情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一是“防”,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和规范,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高校加强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网络危害。二是“堵”,即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要审查、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并运用技术手段阻止不好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管”,加强学生的教育和行为管理并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

第二阶段(1999—200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建设时期: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此时期,高校不断成熟和完善网络硬件建设,以校园BBS和学生网站为主要模式的校园网络发展较快,各种类网站不断产生,主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它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更是关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一方面是在理论知识认识上不仅局限于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分析,更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等等。而且他们还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方法和形式。提出既要有丰富内容,又要有合理布局的形式。

第三阶段(200l一至今)它的深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普及,高校学生逐渐形成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依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逐步明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结合,网上教育逐渐和网下教育相互结合,形成互相联系的教育格局。它的研究进入到一个较全面的发展时期,它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已成为研究课题并且它的理论创新问题开始起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工作经验。二是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三是多学科、多视角的专题研究。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课堂教育的关系

“两课”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传统的“两课”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形式、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与教学内容相脱离,课外教育比较薄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两课”教育在时间和空间,课堂和课外的界限,能够使两者较为有机的融合为一起,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领域,但网络自身也存在信息混杂、选择自由等不足,因此必须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局面。首先,要重点抓好课堂教育,推进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实现途径的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以课堂课件为主要形式,推广实现多媒体教学;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推进“两课”课堂教育的网络化,开办网络课堂,将课件上传到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再次,鼓励广大师生以网络为载体,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时政资料和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教育和学生的接受效果。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学生毕竟是社会中的一个组成单位,现实社会生活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起着决定作用,他们在网上接收的信息的选择和获取也是以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为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首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按板块和栏目在网上开辟相应的空间,如开设国情教育板块、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勤工助学、入学和毕业生教育和互动交流信箱等,将虚拟的网络环境实体化,让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理论,增长才干,提升思想,净化心灵。其次,将网络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网络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其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他们思想混乱,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养成的网络道德习惯。

3.教育与服务的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学习,同时还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转变角色、改进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研究和分析,与学生一起共同实现网络教育的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点击为前提的,只有丰富网络内容,增强吸引力,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正确处理好网络教育和网络服务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点击率。网络的身份的隐蔽性能够真实地体现学生内心真实的所向所思、所忧所虑,要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更要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网络教育需要提供优质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主体,老师应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话不谈的朋友。具备相应的服务意识能够拉进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提高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其次,针对学生的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网上咨询和互动,提高网站的亲和力。邀请专家教授定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理想爱情等提供咨询服务,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保证知识的新颖性,注意学生所关心的国家时政、就业、心理健康等知识的搜集,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动脑筋,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展示教育内容,做到网络教育和网络服务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4.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校园网络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的他律,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自律与他律都是以某种规范标准来对主体的活动进行的约束行为。自律是一种道德范畴的行为,它通过行为人自身对道德的理解,使自己的行为约束在一种衡量尺度,注重内在的约束,其实质一种以自我教育;所谓互联网自我教育是指高校的互联网通过大学生参与互联网的活动,实现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自我教育功能他律则是体现为一种制度上的规范性行为,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调整行为人超越制度、规章所允许范围的行为,体现的是外在的约束。校园网络管理、监控、和规范是维护网络秩序比不缺少的环节。网络自身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需要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和专门人员对校园网络尤其是BBS进行实时监控,制定相关的规章政策对违反国家法律的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的他律作用。同时要讲规范和引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的自建、自管,在服务自身的同时,又管理自身接受教育。以建立网络道德和提高学生网上自律意识为目标,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和介入网络教育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让自律在他律中得到内化和提升,使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绿色用网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管理机制,力求标本兼治,形成良好的网络秩序。

5.高校网络教育与电视、广播和校报的关系

电视、广播和校报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传媒渠道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存在一定的录制成本,受播出时间固定、滞后性和周期播放的限制;广播也存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性和地域的限制;报纸的成本较高,并且多数学校是三天,或是周报,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这些传统的媒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网络以其便捷、快速、实效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和主要途径,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大事,但不等于说广播、电视和校报退出舞台了,他们作为学校党委的喉舌仍有并将继续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舆论宣传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和校报的综合作用,就必须将校园网络和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加强网络宣传的同时,并不能放松电视、广播和校报等传统媒介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电视等传统校园传媒宣传工作,强化正确的舆论引导,增强学生在网络中对浩繁巨量的信息筛选鉴别能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