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

甘肃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就业结构会有怎样变化?3.乡村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乡村就业总人口1020831人,占全国的2.6%,第一产业就业人口931645人,占全国的3.1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41945人,占全国的0.67%,第三产业就业人口47241人,占全国的1.29%。甘肃省10%抽样数据的城镇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见表6。
甘肃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中国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总量过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的结构问题也凸显出来。目前,在中国就业的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中,结构问题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1983年的80.21∶10.88∶8.92,整调为2010年的61.61∶15.36∶23.0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就业结构会有怎样变化?变化趋势如何?本文将在“六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RMA模型对甘肃省“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找出变化趋势,为甘肃省制定就业和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甘肃“六普”就业结构基本状况

(一)就业的性别结构状况

1.总就业的性别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总人口为2623094人,占全国的2.06%;16岁及以上人口2077912人,占全国的2.00%;经济活动人口1462388人,占全国的1.99%;就业人口1414319人,占全国的1.98%;非经济活动人口615524人,占全国的2.04%。甘肃分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见表1。

表1 2010年甘肃分性别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性别结构(10%抽样)

表1显示,甘肃省10%抽样总人口中,男性占50.73%,女性占49.27%;16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占50.03%,女性占49.97%;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占53.38%,女性占46.62%;就业人口中,男性占53.62%,女性占46.38%;

2.城镇就业的性别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城镇总人口863065人,占全国的1.38%;16岁及以上人口711069人,占全国的1.35%;经济活动人口426056人,占全国的1.26%;就业人口393488人,占全国的1.22%;非经济活动人口285013人,占全国的1.52%。甘肃乡村分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见表2。

表2 2010年甘肃城镇分性别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性别结构(10%抽样)

表2显示,甘肃省10%抽样的城镇16岁及以上总人口中,男性占50.18%,女性占49.82%;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占56.67%,女性占43.33%;就业人口中,男性占57.56%,女性占42.44%。

3.乡村就业的性别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乡村总人口1760029人,占全国的2.72%;16岁及以上人口1366843人,占全国的2.67%;经济活动人口1036332人,占全国的2.60%;就业人口1020831人,占全国的2.59%;非经济活动人口330511人,占全国的2.91%。甘肃乡村分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见表3。

表3 2010年甘肃乡村分性别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性别结构(10%抽样)

表3显示,甘肃省10%抽样的乡村16岁及以上总人口中,男性占49.95%,女性占50.05%;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占52.04%,女性占47.96%;就业人口中,男性占52.10%,女性占47.90%。

(二)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1.总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就业总人口为1414319人,占全国的1.98%;第一产业就业人口1013880人,占全国的2.93%;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31362人,占全国的0.76%;第三产业就业人口269077人,占全国的1.37%。甘肃10%抽样数据的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见表4。

表4 2010年甘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4显示,甘肃省10%抽样的就业总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71.69%,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9.29%,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19.03%;男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67.3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12.6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19.94%;女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76.6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5.37%,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17.97%。

2.城镇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10%抽样城镇就业总人口393488人,占全国的1.2%,第一产业就业人口82235人,占全国的1.6%,第二产业就业人口89417人,占全国的0.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221836人,占全国的1.4%。甘肃城镇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见表5。

表5 2010年甘肃城镇三次产业就业(10%抽样)

表5显示,甘肃省10%抽样的城镇就业总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20.90%,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22.7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56.38%;男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18.3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27.8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53.82%;女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24.33%,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15.8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59.85%。

3.乡村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10%抽样乡村就业总人口1020831人,占全国的2.6%,第一产业就业人口931645人,占全国的3.1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41945人,占全国的0.67%,第三产业就业人口47241人,占全国的1.29%。甘肃省10%抽样数据的城镇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见表6。

表6 2010年甘肃乡村三次产业就业(10%抽样)

表6显示,甘肃省10%抽样的乡村就业总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91.26%,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4.1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4.63%;男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88.2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6.24%,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5.52%;女性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94.55%,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1.79%,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3.66%。

(三)就业的行业结构状况

1.总就业的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20个行业:一是农、林、牧、渔业,二是采矿业,三是制造业,四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五是建筑业,六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七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八是批发和零售业,九是住宿和餐饮业,十是金融业,十一是房地产业,十二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十三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十四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十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十六是教育,十七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十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十九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二十是国际组织。各行业就业人口及比重见表7,表中1—20代表20个部门。

表7 2010年甘肃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7显示,在甘肃省总就业人口中,20个行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农林牧渔业,占71.6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5.33%,位居前十的其他行业依次是:制造业占4.06%,建筑业占3.5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2.7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9%,教育2.27%,住宿和餐饮业1. 9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02%,采矿业占1.00%。男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67.38%,建筑业占5.44%,制造业占4.90%,批发和零售业占4.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3.5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3.39%,教育占2.28%,住宿和餐饮业占1.69%,采矿业占1.4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0.93%。女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76.67%,批发和零售业占6.03%,制造业占3.10%,教育占2.26%,住宿和餐饮业占2.2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90%,建筑业占1.3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1.1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06%。

2.城镇就业的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甘肃省10%抽样数据的城镇就业行业结构情况见表8。

表8 2010年甘肃城镇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8显示,在甘肃省城镇总就业人口中,20个行业中占比居前十的部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20.90%,批发和零售业占16.13%,制造业占11.2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8.82%,教育占6.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48%,建筑业占6.41%,住宿和餐饮业占4.6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82%,采矿业占2.78%。城镇男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18.37%,批发和零售业占13.17%,制造业占12.5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0.08%,建筑业占8.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8.73%,教育占5.69%,住宿和餐饮业占3.79%,采矿业占3.6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2.58%。城镇女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24.33%,批发和零售业占20.14%,制造业占9.48%,教育占7.8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12%,住宿和餐饮业占5.8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4.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3.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3. 16%,建筑业占2.95%。

3.乡村就业的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甘肃省10%抽样数据的乡村就业行业结构状况见表9。

表9 2010年甘肃乡村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9显示,在甘肃省乡村就业总人口中,20个行业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91.26%,建筑业占2.40%,制造业占1.29%,批发和零售业占1.16%,住宿和餐饮业占0. 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81%,教育占0.6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0.3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0.34%,采矿业占0.32%。乡村男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88.24%,建筑业占3.93%,制造业占1.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 33%,批发和零售业占1.11%,教育占0.83%,住宿和餐饮业占0.8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0.55%,采矿业占0.5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0.34%。乡村女性就业人口中,占比居前十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占94.55%,批发和零售业占1.21%,住宿和餐饮业占0.98%,制造业占0.92%,建筑业占0.7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0.42%,教育占0.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2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0.11%。

(四)就业的职业结构状况

1.总就业的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将职业划分为七种职业:一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四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五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六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七是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全省各种职业就业人口及比重情况见表10,表中数字1—7代表7种职业类型。

表10 2010年甘肃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10显示,在甘肃省就业总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71.61%;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9.80%;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9.12%;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5.57%;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2.8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1.00%;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6%。

男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67.2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13.28%;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8.81%;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5.59%;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3.5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1.40%;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7%。

女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就业比重为76.60%;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10.93%;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5.5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4.3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2.0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0.53%;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4%。

2.城镇就业的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全省城镇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状况见表11。

表11 2010年甘肃城镇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11显示,在甘肃城镇就业总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27.9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21.77%;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20.82%;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16.8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9.4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3.15%;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12%。

男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28.91%;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23.09%;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18.28%;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14.7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10.77%;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4.09%;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14%。

女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 34.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 24.25%;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19.6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12.0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7. 5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1.86%;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10%。

3.乡村就业的职业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全省乡村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状况见表12。

表12 2010年甘肃乡村职业就业结构(10%抽样)

表12显示,在甘肃乡村就业总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91.1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4.24%;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2.81%;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1.2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0.3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0.1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3%。男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88.1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 6.63;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2.74%;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1.7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0.47%;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0.26%;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4%。女性就业人口中,七种职业就业占比排序依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就业比重为94.49%;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比重为2.8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1.64%;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比重为0.7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就业比重为0.1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就业比重为0.0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就业比重为0.02%。

(五)就业的学历结构状况

1.总就业的学历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全省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状况见表13。

表13 2010年甘肃就业的学历结构(10%抽样)

表13显示,在甘肃就业总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20%,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2.77%,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5.15%,高中就业比重为10.91%,初中就业比重为37.12%,小学就业比重为33.82%,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10.03%。在甘肃就业总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就业人数不足20%,就业人口学历层次偏低。男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24%,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3.13%,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5.65%,高中就业比重为13.37%,初中就业比重为41.55%,小学就业比重为29.95%,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6.11%。高中以上学历就业人数仅占22.39%。女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17%,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2.35%,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4.57%,高中就业比重为8.08%,初中就业比重为32.00%,小学就业比重为38.28%,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14.56%。初中及以下就业人数占84.84%。

2.城镇就业的学历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全省城镇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状况见表14。

表14 2010年甘肃城镇就业的学历结构(10%抽样)

表14显示,在甘肃就业总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71%,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9.38%,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15.96%,高中就业比重为23.98%,初中就业比重为35.28%,小学就业比重为12.43%,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2.26%。男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76%,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9.79%,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15.79%,高中就业比重为25.38%,初中就业比重为36.02%,小学就业比重为10.89%,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1.36%。女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63%,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8.83%,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16.19%,高中就业比重为22.08%,初中就业比重为34.26%,小学就业比重为14.51%,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3.49%。

3.乡村就业的学历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全省乡村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状况见表15。

表15 2010年甘肃乡村就业的学历结构(10%抽样)

表15显示,在甘肃就业总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01%,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0.21%,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0.98%,高中就业比重为5.88%,初中就业比重为37.83%,小学就业比重为42.06%,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13.02%。男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01%,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0.28%,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1.34%,高中就业比重为8.26%,初中就业比重为43.91%,小学就业比重为38.07%,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8.13%。女性就业人口中,各种学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情况是:研究生就业比重为0.01%,大学本科就业比重为0.14%,大学专科就业比重为0.60%,高中就业比重为3.29%,初中就业比重为31.22%,小学就业比重为46.40%,未上过学就业比重为18.34%。

(六)就业的城乡结构状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10%抽样数据的就业城乡结构状况见表16。

表16 2010年甘肃就业的城乡结构(10%抽样)

表16显示,在甘肃就业总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比重为27.82%,乡村就业人口比重为72. 18%;男性就业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比重为29.87%,乡村就业人口比重为70.13%;女性就业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比重为25.46%,乡村就业人口比重为74.54%。

二、甘肃就业结构的演变及特征

(一)就业结构的演变

1.就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1983年甘肃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0.21∶10.88∶8.92,201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61.61∶15.36∶23.03。具体情况见表17和图1。(注:甘肃统计年鉴中产业就业结构数据从1983年开始,故将1983年作为甘肃改革开放后的起始年份分析。)

表17 1983—2010年甘肃就业产业结构变动

图1 1983—2010年甘肃就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从甘肃就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至今,甘肃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1987):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但比重尚未超过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了长期以来被旧体制束缚的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改革也开始启动,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对企业分配制度、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改革,促进了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增强,沉积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产业、服务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83年的80.21%下降为1987年的66.1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83年的10.88%上升为1987年的15.0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83年的8.92%上升为1987年的18.85%。

第二阶段(1988—199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大大超过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交错上升,不相上下。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1988—1991年,后期1992—1998年。

1988—1991年期间,甘肃省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198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16.25%,第二产业比重为16.02%;199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15.72%,第二产业比重为15.1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1992—1998年期间,甘肃工业进入大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1992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这一年,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在全国确立。甘肃省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将甘肃省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深化企业改革,将企业推向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甘肃工业企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局面。199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5.70%,第三产业比重为15.50%;1998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16%,第三产业比重为19.9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第三阶段(1999—2010):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小幅回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缓慢上升,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呈“一、三、二”格局。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甘肃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1999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9.00%,第二产业比重为20.00%,第三产业比重为21.00%;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1.61%,第二产业比重为15.36%,第三产业比重为23.03%。

2.甘肃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同时,城乡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见表18和图2。

表18 1978—2010年甘肃城乡就业结构

图2 1978—2010年甘肃城乡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从表18可以看出,1978年至2010年,城镇就业人口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乡村就业人口呈下降趋势。乡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6.89%,下降为2010年的71.08%,城镇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3.11%,上升为2010年的28.92%。数据显示,甘肃的城镇化步伐十分缓慢。从图7可以看出,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1978年改革开放后,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大发展,城乡就业结构呈现出:农村就业比重上升,城镇就业比重下降。乡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6.89%,上升为1983年的80.78%;城镇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3.11%,下降为1983年的19.22%。

第二阶段(1984—1997):在这13年时间里,因为甘肃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加之城镇化步伐缓慢,甘肃城乡就业比重变化较小,城镇就业比重在18%~20%之间震荡徘徊。1984年,甘肃城镇就业比重为19.61%,乡村就业比重为80.39%,到1997年,甘肃城镇就业比重为18.59%,乡村就业比重为81.41%。

第三阶段(1998—2004):1998年之后,因为甘肃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城镇就业比重开始缓慢上升。1998年,甘肃城镇就业比重为20.79%,乡村就业比重为79.21%,到2004年,城镇就业比重上升为22.31%,乡村就业比重下降为77.69%。

第四阶段(2005—2010):2005年之后,随着甘肃经济的开速发展,城乡就业结构快速变化,城镇就业人口快速增加。2005年,甘肃城镇就业比重为26.17%,乡村就业比重为73.83%,到2010年,城镇就业比重就上升为28.92%,乡村就业比重下降为71.08%,城镇就业比重五年上升2.75个百分点,超过了1998—2004年十三年上升的幅度。

(二)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

1.就业的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

甘肃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1983-2010年,甘肃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80.21%下降到61.61%,下降了18.6%;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10.88%上升到15.36%,上升了4. 4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8.92%上升到23.03%,上升了14.11%。甘肃农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下降,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就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2.结构变化断层,缺乏逐次过渡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劳动力会在三次产业之间顺次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但甘肃省就业结构变动未发现这一趋势。1983年,甘肃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为80. 21%,2010年下降到61.61%,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1983年的10.88%上升到2010年的15.36%,劳动力比重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从现象上看劳动力直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就出现了结构变化中的“断层”现象。这种断层现象与中国的工业发展战略有关。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甘肃布局了大量重工业企业。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3.结构转换滞后,偏离标准结构

尽管库兹涅茨在研究中发现产值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甘肃农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的产业结构偏差太大。把甘肃的情况与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标准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标准结构相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与“标准结构”偏离度相差较大。农业的结构偏离度高达40%以上,第二产业偏离均在负偏离20%以上,而第三产业为负偏离17%~20%左右。这说明,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转换的滞后和与标准结构的偏差十分明显。

4.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

甘肃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存在着多元化倾向,除国有、集体单位就业外,非国有单位有: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在各中所有制就业结构中,国有单位就业比重下降,非国有单位就业比重上升。2000年,国有单位就业比重为82.39%,2010年下降为75.85%;城镇集体单位在城镇就业中一直占据较大份额,但经过多年的演变,城镇集体单位在就业方面已经辉煌不再、日趋淡出,2000年甘肃城镇集体单位就业占城镇就业的12.55%,到2010年,这一比重分别下降至3.54%;在城镇其他各类所有制单位中,除股份合作和外商投资就业比重小幅下降外,其他各所有制单位的就业人数都有较大增长。

5.农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

2010年,甘肃省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仍高达61.61%,而发达国家不到10%,美国为2.6%,日本为5.1%,韩国也只有10.9%;甘肃农业的就业比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高出不少,巴西为23.4%,巴基斯坦为47.3%。与农业比重过大相反,甘肃的第三产业发展很缓慢,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已达60%—75%,发展中国家也普遍达到了30%以上,而甘肃2010年只有23.03%。这种农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情况引发了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是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的障碍

6.传统行业比重下降,新兴行业比重上升

在甘肃的行业就业结构中,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就业比重下降。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新兴行业比重上升。

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降低,由1990年的3.97%降至2010年的2.76%,降低1.21个百分点,降幅为30.4%;采掘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降低,由1990年的8.5%降至2010年的4.72%,降低4个百分点,降幅为44%;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降低,由1990年的35.1%降至2010年的18.38%,降低17个百分点,降幅为47.6%;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就业人口比重降低,由1990年的11.04%降至2010年的4.65%,降低6.4个百分点,降幅为57.9%;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降低,由1990年的1.90%降至2010年的0.12%,降低1.8个百分点,降幅为93.8%。传统行业份额的下降与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一样,是就业结构改善和优化的反映。

在传统行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一些新兴行业在行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1.854%升至2010年的3.511%,上升1.657个百分点,升幅为89.37%;金融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1.639%升至2010年的3.506%,上升1.867个百分点,升幅为114%;房地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0.172%升至2010年的0.894%,上升0.72个百分点,升幅为418.2%;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11.04%升至2010年的24. 38%,上升13.34个百分点,升幅为120.8%;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3.407%升至2010年的4.288%,上升0.88个百分点,升幅为25.8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由1990年的8.02%升至2010年的19.01%,上升10.99个百分点,升幅为137%。这种上升,反映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等社会经济变化。

三、甘肃省“十二五”时期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一)三次产业就业人员ARMA模型的建立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选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时间段是1983—2010年,单位是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序列用YP表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用EP表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用SP表示,为了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YP、LEP、LSP,一阶差分分别记为DLYP、DLEP、DLSP,二阶差分记为DDLYP、DDLEP、DDLSP。

2.平稳性检验与模型的识别

下面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序列和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序列的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进行分析,来判断它们的平稳性以及识别模型的形式。利用Eviews7.0软件进行检验与识别。

图3 DDLYP序列自相关图

图4 DDLYP序列偏相关图

图5 DDLEP的自相关图

图6 DDLEP的偏自相关图

图7 DLSP的自相关图

图8 DLSP的偏自相关图

根据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序列LYP和一阶差分序列DLYP自相关图可知,其自相关系数没有很快趋于0,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图略)。

从图3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序列DDLYP的自相关系数很快趋向于0,说明序列是平稳的。由图8和图9可知,DDLYP的偏自相关函数在第二期后很快趋向于0,可以考虑AR(2),自相关函数在第一期显著不为0,可以考虑MA(1),因此可以初步建立ARMA(2,1)时间序列模型。

根据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序列LEP和一阶差分序列DLEP的自相关图可知,其自相关系数没有很快趋向于0,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图略)。

从图5可知,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序列DDLEP的自相关系数很快趋向于0,说明序列是平稳的。由图5和图6可知,DLEP序列自相关函数在第一期显著不为0,可以考虑MA(1),偏相关函数具有拖尾的性质,因此可以初步建立MA(1)时间数列模型。

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序列的自相关图可知,自相关系数没有很快趋向于0,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

从图7可知第三产业就业人员DLSP自相关系数很快趋向于0,说明序列式平稳的。由图7和图8可知,DLSP的偏自相关函数在第三期后很快趋向于0,可以考虑AR(3),自相关具有拖尾的性质,因此可以初步建立AR(3)时间序列模型。

因此,从甘肃省三次产业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序列二阶差分平稳,可初步建立ARMA(2,1)模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序列一阶差分平稳,可初步建立AR(1)模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序列二阶差分平稳,可初步建立AR(3)模型。

3.ARMA模型的建立与参数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将2008—2010年3年的数据留出,作为评价预测精度的参照对象。建模的样本期调整为1983—2007。利用Eviews7.0软件,通过OLS估计分别得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估计方程: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估计方程如下:

DDLYP=-0.0244AR(1)-0.9981MA(1)  (1)

(-0.1087) (-23.71)

AIC=-3.72 SC=-3.67 DW=1.99

去掉不显著变量在进行回归得:

DDLSP=-0.11530MA(1)  (2)

(-17.52)

R2=0.5905,AdjR2=0.5905,AIC=-0.402,SC=-3.96,DW=2.00

从模型(2)检验参数可知其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的调整判别系数在逐渐提高,(2)式中的AIC和SC的值是最小以及DW的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各滞后多项式的倒数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过程既是平稳的也是可逆的。

下面对模型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若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在有用的信息没被提取,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表19是模型(5)的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表19 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由表19可知,Q=1.2656<=3.8414。另外当m<5时,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都落入随机区域,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几乎都小于0.1,与0无显著的差异,表明残差序列是纯随机的。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估计方程如下:

DDLEP=-0.7978MA(1)

t=-6.70 AIC=-1.71 SC=-1.66 DW=1.90  (3)

从模型(3)的检验参数看,各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各滞后多项式的倒数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过程既是平稳的也是可逆的。

下面对模型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若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在有用的信息没被提取,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表20是模型(3)的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表20 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由表20可知,Q=1.9019<λ20.05=3.8414。另外,当m小于6时,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都落入随机区域,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几乎都小于0.1,与0元显著的差异,表明残差序列是纯随机的。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估计方程:

DLSP=-0.3128AR(1)+0.3632AR(2)+0.4398AR(3)  (4)

(-1.61)  (2.05)  (2.69)

AIC=-1.59 SC=-1.44 DW=1.23

DLSP=0.4428AR(2)+0.3617AR(3)  (5)

(2.50)  (2.23)

AIC=-1.55 SC=-1.45 DW=1.56

从模型(5)的检验参数看,各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各滞后多项式的倒数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过程既是平稳的也是可逆的。

下面对模型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表21是模型(5)的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表21 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表

由表21可知,Q=3.3614<λ| 0.05。另外,当m小于6时,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都落人随机区域,表明残差序列是纯随机的。

为了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利用模型(1)、(3)、(5)对2003—2005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进行试预测。结果见表22。

表22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试预测值

从表22可知,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别不大,由于模型的合适性通过了检验,试预测精度也很高,因此可以诊断模型是可行的,可以进行预测。

(二)甘肃“十二五”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预测

利用模型(1)、(3)、(5)对2011—2015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3。

表23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2011—2015年预测值

(三)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研究分析结果可知,甘肃省“十二五”时期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但所占的比重基本未变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926.25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61.3%,到2015年为972.18万人,占61.4%,上升了0.1个百分点;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30.01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15.2%,2015年为227.66万人,占14.4%,下降了0.8个百分点;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54.89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23. 5%,2015年为382.93万人,占24.2%,上升了0.7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讲,甘肃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大体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人员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

同时也要看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虽有所降低,但仍高达60%以上,而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迫切需要在政策上消除其转移障碍并给予相关扶持;在经济上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合理发展,由此带动整个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要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一是发挥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以提高其附加价值,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二是在推进科技进步,发展资本、技术型产业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小企业,大就业”;三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发展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解放出来,促进就业。

课题完成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课题负责人:王秋红

课题组成员:安 辉 郭璟坤 耿小娟 张婧玲 王成龙

参考文献

[1]韩燕,胡强.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2(3).

[2]沈琴琴,崔钰雪.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

[3]孙红伟.北京市就业人口的就业结构对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4]刘爱英.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5]叶文辉,杨阳.云南省就业结构转变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1(1).

[6]沈惠娟.结构突变理论在中国就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3).

[7]吴云勇.从三缺口模型看辽宁省就业结构升级的滞后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 (9).

[9]边文霞.就业结构内涵、理论与趋势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10]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

[11]郭宇强.澳门的就业结构特征分析[J].特区经济,2009(4).

[12]张丽峰.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产业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1).

[13]韩景华.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特征[J].城市问题,2008(9).

[14]叶海燕.平衡就业结构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J].特区经济,2007(3).

[15]周斌.北京就业结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3).

[16]周树高,丁元.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9).

[17]黄安余.香港就业结构转化特征与政策[J].特区经济,2006(11).

[18]漆向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就业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19]彭启鹏.广东人口就业结构状况分析[J].南方人口,2005(1).

[20]彭洲,裴家常.基于SSM的四川省就业结构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

[21]薛巍.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弹性与就业结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5(7).

[22]裘雨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弹性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