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与相关问题研究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与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主要通过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状况,由于老龄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等,对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被抚养人数的增加,将直接导致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与相关问题研究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本研究主要通过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状况,由于老龄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等,对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发展趋势。为了解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状况,通过SPSS软件对2005年和2010年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了聚类分析,将全国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分成4类,从中分析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做了比较分析后表明,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于全国近5年。其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进行拟合,并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到2018年,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4.31%,届时甘肃省将发展成为典型的老年型社会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既反映了人类发展进程的成功,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死亡率降低(加之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增加的一种结果,另一方面也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机会。虽然在一些青年人数目仍在不断增加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维持能力、保健制度的成本以及老年人作为社会发展积极因素全面融入社会等方面的存在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家庭负担在不断加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被抚养人数的增加,将直接导致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我国1990年是每16.75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2005年是每9.58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到了2010年我国每8.4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同期甘肃省为我国每8.94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1个老人),老年抚养比的提高,说明劳动年龄人口除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生产劳动外,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费用。其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由于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影响。据“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甘肃省全省家庭平均人数为3.49人,比2000年的3.97人减少了0.48人,比1990年“四普”时的4.56人减少1.07人;而在波动起伏的市场经济下,一些成年子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为新的贫困户或困难户,在他们自身收入尚无着落时,对其老年父母的赡养也就无法保证。另一方面,那些在职的成年子女由于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经济上虽能供养父母,但在生活照料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总体负担也在不断加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社会负担加重。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5~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最需要照料,他们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1990年甘肃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8.4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7.18%,到2000年发展到,12. 9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89%,数据显示:从“四普”到“五普”的10年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10.5万人,增长8.94%,而从“五普”到“六普”的1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9.6万人,增长60.83%,需要由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退休费、福利费随之增加,社会负担日益加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所需各项费用增长是相当迅速的。2001年甘肃省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比1997年增加19.5万人,增长13.4%。逐年增多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也给当地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用逐年增加的幅度也比较大,2001年比1997年增加41亿元,增长53.8%,平均每年增加10亿元的保险福利费用。

其二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2005年,甘肃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151.7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地方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16.83亿元。至2010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2.48万人,比2009年末增长5.01%;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311.31万人,比2009年末增长5.50倍。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其三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5年,甘肃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23.29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2010年甘肃省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达174.41亿元,比2009年末增长17.98%。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二)研究意义

老龄化将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二十一世纪决策者须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发达国家和很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老龄化反映了人类发展进程的成功,因为它是死亡率降低(加之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增加的一种结果。同时人口老龄化也造成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维持能力、保健制度的成本以及老年人作为社会发展积极因素全面融入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甘肃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经济比较落后,养老资金短缺,所以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解决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对于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准备—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总结与展望”的研究思路,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主要研究方法为:首先,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积累、阅读和研究,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动态,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六普”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全国相对比,找出其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第三,运用掌握的数据,采用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进行拟合,并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的未来趋势进行短期预测;第四,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与甘肃省的GDP、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据此提出了应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老龄化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状况,老龄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等,对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为我们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主要从人口老龄化的表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评价。

第三部分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本章通过聚类分析探索甘肃省在全国各地区中老龄化程度的水平。进一步根据六次普查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和2005年度甘肃省人口1.325%抽样调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整理后得一个完整连续的时间序列,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四部分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第五部分 应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图1.1 本研究的思路和逻辑框架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表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将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4%以上则为老龄社会。根据以上标准,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老龄化进程加快,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见表2.1)表明,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09%、2.07%、3.49%、4.06%、5.16%、8.23%。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低于同期我国的平均水平(4.41%、3.56%、4.91%、5.57%、6.96%、8.87%)。甘肃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年份是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达到7%;我国在2000年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甘肃省较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晚5年。2000年~2010年,甘肃省历年老年人口比例为5.16%,5.62%,6.30%,6.67%,6.61%,7.23%,7.39%,7.82%,7.58%,7.63%,8.23%,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0%、7.1%、7.3%、7.5%、7.6%、7.7%、7.9%、8.1%、8.3%,8. 9%)2005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突破7%,这标志着甘肃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毋庸置疑,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将对甘肃省的政治、经济、社会、卫生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选择甘肃省作为减缓老龄化速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2000年以来,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大。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显示,2007 年11月1日0时,甘肃省登记的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0.71%,15~64岁人口占71.47%,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7.82%。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6.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61个百分点。

表2.1 六次人口普查中甘肃省的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截止2010年11月1日,甘肃省0~14岁人口为464.38万人,比2000年减少212.33万人,平均每年下降3.70%,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7%下降到2010年18.15%,下降了8.83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为1882.56万人,比2000年增加147.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82%,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62%,比2000年上升5. 62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劳动年龄人口仍在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8万人,比2000年增加77.58万人,年平均增长4.70%,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3%,比2000年上升3.23个百分点;2011年甘肃省0~14岁人口占17.73%,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95%,比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 32%,比上年有提高0.0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甘肃省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且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平凉市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2776人,老年系数达到了8.84%,0~14岁少年儿童398005人,少年儿童系数19.25%,老少比达到了45.91%,已成为典型的老龄型城市。

图2.1 2011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

2.人口年龄构成已进入老年型初期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口再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逐步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这一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成年型转变,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了从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过渡,步入成年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过渡。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初期阶段。0~14岁少年儿童系数为23.42%;老年人口系数为7.23%;2007年甘肃省老年人口系数上升为7.82%;2010年甘肃省老年人口系数上升为8. 23%。说明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初级阶段。

3.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发生了明显变化

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地区及城乡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同时,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流动的影响,也使得人口类型转变的快慢和先后将有所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也会出现差别。

表2.2 2009年甘肃省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统计局统计公报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有2018662人,老年系数为7.59%,其中老年农业人口1541848人,占农业人口的7.33%;老年非农业人口476814,占非农业人口的8.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9%)0.98个百分点,高于农业人口(7. 33%)1.24个百分点。甘肃省老年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乡村(占76.38%),但城市的老年人口比例较高。老年抚养比,非农业人口(11.1%)高于农业人口(9.92%);总抚养比,农业人口(35.2%)高于非农业人口(29.3%)。

表2.3 2010年甘肃省城、镇、乡人口的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有2105575人,老年系数为8.23%,其中城市老年人口425578人,占城市人口的8.09%;镇老年人口253733人,占镇总人口的6.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23%)1.78个百分点,低于城市老年人口(8.09%)0.14个百分点,乡村老年人口1426246人,占乡村总人口的8.71%,既高于镇老年人口比重,又高于城市水平老龄化水平。由此可见,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不是出生率较低的城市,而是相对落后好贫困的农村地区。无论是从总量看还是从结构看,我省农村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4.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不显著

虽然甘肃省地域狭长,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生育观念等等差距很大,但各个地区在老龄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程度上的区域还算比较平衡。从表2.4可以看出,2010年甘肃省各地市老年人口系数差异不明显,全省14个市、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庆阳市为8.86%,最低的甘南州也达到了7.08%,高低相差仅1.72个百分点。5.老龄化的民族差异显著

表2.5是我省人口数超过1000人的14个民族老年人口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各民族的老龄化程度差别很大,总体而言,汉族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少数民族,但在我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满族,为9.65%,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1.4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位居第二的是汉族,为8.33%,最低的是苗族,仅为0.74%,老龄化水平不到4%的民族分别是: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导致该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倾斜,其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外省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我省上大学人数不断增加,使相应民族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表2.4 2010年甘肃省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表2.5 2010年甘肃省老年人口的民族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

6.不同性别人口的老龄化存在差异

从表2.6可以看出,我省女性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男性,分别为8.45%和8.03%,这主要是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所致。

表2.6 2010年甘肃省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资料

资料来源: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

7.“未富先老”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的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发生根本改变而使生育率自然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情况下产生的,老龄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是“先富后老”。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981美元,而甘肃省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7.23%时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2010年我省的老龄化程度达到8.23%时,人均GDP也仅有1.6万元(人民币)左右。这说明甘肃省的老龄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滞后,社会承受力很弱的情况下出现的,即“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增加了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难度。

8.老龄化发生在“人口红利”背景下

甘肃省的老龄化进程是在“人口红利”背景下发生的,2010年甘肃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位1882.56万人,比2000年的1704.97增加177.59万人,年平均增长近1%,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64%,比2000年的67.86%增加了5.78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就地区而言,2010年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均达到70%以上,最高的兰州市超过了78%,其次是嘉峪关市(77.61%)酒泉(75.91%)张掖市(75.65%),最低的临夏市也达到了70.1%。

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所显现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负担系数逐渐缩小的现象被视为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黄金季节”,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一方面意味着人口负担系数最小,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基本不变

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与寿命延长并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高生育高死亡、高生育低死亡和低生育低死亡几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又迅速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原因。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不断下降。1978年甘肃省出生率为17.77‰,到1989年出生率达到最高,为22.57‰,之后逐年下降,1990年为20.68‰,1996年为18.43‰,2000年降为14.38‰,2005年为12.59‰,2010年更降低到12.05‰。从图3.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从1978到2010年期间,甘肃省的人口出生率基本上呈先波动上升后急速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对应,人口死亡率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上没有变化,出生率下降与死亡率基本不变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图2.2显示,从1999年开始,甘肃人口自然增长率回落到了10‰以内,之后一直快速下降,到2003年,自然增长率已经低于死亡率,并且一直保持这一趋势。由此甘肃省顺利完成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与预期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大。

图2.2 甘肃省历年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对比

2.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

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1950年甘肃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9岁;1982年达到65.75岁,其中男性65.05岁,女性66.49岁;1990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8.25岁,其中男性67.42岁,女性69.17岁;2000年达到70.39岁,其中男性69.28岁,女性71.88。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甘肃省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将近7岁。人均寿命的延长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之一。

3.人口流动

从经济区域来看,人口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对当地的人口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流动人口具有某一年龄结构特征时,就会使本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发生变化。近年来甘肃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就读与外省(区)大专及以上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也是加速甘肃省老龄化进程的又一主要原因。

三、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聚类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选取比较合理的聚类变量和聚类方法,对2005年和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老龄化水平进行一个基于SPSS软件工具上的聚类分析,分析甘肃省在全国各地区中老龄化程度的水平及发展情况。选取了测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10》、《甘肃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及2005年度甘肃省人口1.325%抽样调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

2.聚类结果及分析

依据所选数据,在SPSS中做聚类分析,根据树状聚类图(见附图1)。

将我国2005年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老龄化水平分成4个类别(如表3.1所示),同时参考美国人口普查局出版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中的老龄化程度指标体系(表3.2),将各类地区的各项观测值的均值与参照表进行对比,对我国4类地区的老龄化状况进行如下描述和分析:

表3.1 2005年按我国老龄化状况分为四类的地区

表3.2 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常用指标

将这4类地区老龄化状况指标取平均值列为表3.3。

表3.3  2005年各类地区老龄化状况指标平均值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甘肃省属于第三类。这一类地区包括河北、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海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广东、甘肃、贵州、内蒙古。这些地区为我国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新兴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类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为7.81%,也已经高于联合国对于老年型社会的界定范围。处于四类地区中第三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少儿人口比例和少儿人口抚养比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因而属于较低老龄化水平地区。按照表3.3中的标准,该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从这些指标上看,已经属于老年型社会。而且该地区的少儿人口平均比例为29.46%,因而老龄化现象相对较轻。由于这类地区中的绝大多数省份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少数省份虽然现在属于经济发达省份,鉴于过去很长时间的欠发达和其中很大部分地区的待发展,7.81%的老年人口的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而且,这类地区的总和抚养比处于四类地区中第二位,因而对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

五年以后的2010年,甘肃省虽然仍属于第三类(如表3.4),但这一类的成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成员数由2005年的12位增加到了13位,分别是:北京、天津、浙江、广东、内蒙古、湖北、陕西、甘肃、河北、山西、福建、吉林、黑龙江;其次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降到了第三类。上海市老龄化程度仍然位居第一类,但给类别的成员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由2005年的上海市1位增加到8位,分别是:上海、江苏、辽宁、重庆、四川、安徽、湖南、山东。总体情况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也比较高。

表3.4 2010年我国大陆按老龄化状况分为四类的地区

通过对表3.3和表3.5的比较可以看出:仅仅经过了五年,我国各类别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第一类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的11.96%下降到了10.40%,减少了1.56个百分点;第二类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有2005年的10.21%下降到了8.27%,减少了1.94个百分点;第三类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已经有2005年的7.81%提高到了8.11%,增加了0.3个百分点;第四类地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已经有2005年的6. 79%提高到了7.28%,增加了0.4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经年来的老龄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若对甘肃省2010年的人口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得表3.5的结果:

表3.5 2010年甘肃省14个地区按老龄化状况分类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甘肃省四类地区中,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别不显著,其中兰州市位居第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8.77%;第二类共有六个地区,分别是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市,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8.46%,比第一类地区低0.31个百分点;第三类也有六个地区,分别是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7.54%,比第二类地区低0.92个百分点;第四类仅有甘南一区,老年人口比重为7.08%,比第一类地区低了1.69个百分点。可见,2010年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甘南地区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行列。

(二)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

1.模型的建立

人口预测模型就是反映当前人口状态与未来人口状态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方程式,是通过各种统计指标的联系来反映现实的人口状态、人口过程以及变化结果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形式。人口预测模型必须客观地反映影响人口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必须符合人口本身的发展规律。预测不同的人口指标,需要利用不同的预测模型,预测同一个人口指标也可采用多种数学模型。比较常见的人口模型有: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再生产模型、人口经济模型等。人口增长模型用于预测总人口数的未来状况;人口再生产模型可分出生模型和死亡模型两种,用来揭示未来出生和死亡的绝对水平或相对水平,反映人口自然再生产的未来趋势。这类模型都可从人口自身的各个指标的相互数量联系中进行推算。老龄人口是人口总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亦可采用上述的人口预测模型加以预测。

模型的选择:人口的增长是受到多方面限制的,如空间、食物、资源等等,人口不可能无限的增长,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有一个极限值,然后保持相对的稳定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老年人数的数量受空间、食物、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容易测定,但它与时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且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著名的人口模型,它是基于指数增长的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口的增长率是常数,其中为初始年人口数,为年增长率,为规划年限。由于此模型不切合甘肃省老年人口变动的具体实际,故在此不采用。同样也有学者采用线性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来分析和预测老龄化程度,在此笔者均进行了尝试,但和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拟合程度均不理想。

一般情况下人口的变动规律大致符合以下三种曲线:罗吉斯曲线(Logistic曲线:适用于各观测值倒数一次差的环比值大体相同)、龚珀兹曲线(Gompertz曲线:适用于各观测值对数一次差的环比值大体相同)和修正指数曲线(适用于各观测值一次差的环比值大体相同)模型。这些曲线都称作生命周期趋势模型,它们均呈现出指标随着时间序列的变化前期增长缓慢、中期增长逐渐加速、后期增长逐渐平缓、末期逐渐加速负增长的变化趋势。

Logistic曲线模型是由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于1938年提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模拟人口的增长。经过多年的应用现在大都用其简化后的一般形式:

Logistic曲线模型简化后的一般形式:

其中,未知参数是以观察值的倒数作为计算基础的。

S1是指第一段数据求和;S2是指第二段数据求和;S3是指第三段数据求和;

m是分段数;K的倒数是一个老年人口的增长上限值。

根据附表3中的数据计算得知,数据不符合龚珀兹曲线模型和修正指数曲线模型,而比较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故选择该模型。

根据图3.1可以看出它近似于一条渐近上升曲线,同时考虑到从1987年至2010年这24年间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是有一定的时滞的,而且今后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加速增长到一定的极限后平稳的一个过程。且在1987年至1998年之间平稳增长,1999年至2005年之间除2000年有小幅下挫外均呈现急剧增长,而且呈现曲线波动。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2008年比2007年还略有下降,这些特点比较符合Logistic曲线。所以本文选择Logistic曲线模型来进行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数所占的比重)的趋势预测。

图3.1 甘肃省历年老年人口比重变化

2.初始值的估计

对于初始值的估计本文采用三和值法。这种方法只能够对参数进行粗略的估计,常用来确定具有三个参数的模型。用三和值法粗略估计出来的三个参数可以作为在建立Logistic曲线模型时的初始参数,再进行较为精确的估计。

现有的时间序列数据为24项,能被三整除,故将1987~2010年的共24年的数据分为[1987~1994]、[1995~2002]、[2003~2010]三段,将老年人口比重取倒数后分别代入公式3.3计算出三和值法的初始值,分别为:

K=0.230182 a=-0.00476 b=1.054508

3.模型结果输出

将这三个值作为初始值,采用Eviews5.0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得到Logistic模型参数的精确估计结果如下:

表3.6 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建模结果

由上表得到模型表达式是:

由以上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中参数b对应的p值显著为0。

4.模型检验

由Eviews5.0输出结果得残差图(图3.2):

图3.2 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预测残差图

5.模型分析

图3.3 甘肃省1987年2018年老年人口比重拟合及预测数据

由图3.2和图3.3可以看出预测值的拟合是十分好的。图3.2和表3.3给出了甘肃省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演变趋势,从中可以看到,甘肃省1987以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至2006年是平稳增长阶段;从2007年至2018年是高速增长阶段。

表3.7 甘肃省2010年至2018年老年人口比重预测数据

人口老龄化具有时滞性,因为人口出生时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动会影响老龄化的变化趋势。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期间的人口在1987年到2006年这段时期步入老年阶段,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和后来抗日战争的影响,出生率很低而死亡率很高,所以使得这部分人口进入老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平稳;自2007年后至2016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老龄化趋势,是因为随着抗战的进行省内出生率有一定的反弹趋势,而死亡率则相对稳定,抗战结束到建国后的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医疗条件改善,在人口政策上又采取鼓励生育的方针,使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模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演变过程的两个阶段,只不过时间上相应延迟若干年而已。这再一次说明了人口结构运动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甘肃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甘肃省未来一段时期老年人口的演变过程。

从附表2的实际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省1987~2010年总人口数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递增率大约为1.04%,这期间65岁级以上人口数所占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递增率大约为4.10%,远远大于人口总数的增长。

从预测数据可以看出,到201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4.87%,人口年龄结构将进入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阶段。在这一阶段,少儿人口比重非常小,老年人口比重非常大,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因此将给全社会及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

6.模型的缺陷

模型的建立要设定一些条件,如假设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人口变迁或战争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假设人口流动与目前相比变化不大;假设生育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等。如果假设不成立则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另外,该模型只可进行短期预测,长期来看就会产生极大的偏差甚至背离。

四、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

(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由于人口在经济体中既是消费者,又作为生产者存在,因而人口结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发展。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尺度和总量指标,反应区域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实力,老年人口系数是反应人口老龄化程度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所以本文选择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和GDP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产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因为国民经济指标之间都存在强相关关系,所以用逐步回归法对以上指标做回归分析。

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GDP、三大产业总产值作为解释变量,用x1、x2、x3、x4表示。用最小二乘法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数据来源见附表2):

回归方程:Y=4.8205+0.0028x1-0.0164x2-0.0044x3+0.0068x4

表4.1 模型检验结果

由表4.1可知x1、x3的t检验值P值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说明GDP、第二产业总产值作为解释变量结果是不显著的,剔除P值最大的x1,对剩余指标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Y=4.7853-0.0145x2+0.0087x4

表4.2 模型检验结果

由表4.2可知x、x的t检验P值均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作为解释变量结果是显著的;x的t检验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说明第二产业总产值作为解释变量结果不显著。F检验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该模型显著,R值为0. 9698,说明模型拟合良好。DW值为1.9213,模型不存在自相关。为验证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对模型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表4.3 怀特检验结果

由表4.3可知,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

因此,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第一产业总产值每上升1个单位,则会引起老年人口系数下降0.0145个单位;同理,第三总产值每上升1个单位,相对引起老年人口系数增加0.0087个单位。对老年人口系数影响显著的条件主要是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而GDP、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由逐步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反映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高低的第一产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产值等指标密切相关。但总体来讲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

首先,社会养老作用有限。目前甘肃省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都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的工作人员还很缺乏。此外,生活服务及医疗、公共设施等也不能满足庞大老年人口数量的需要。

其次,家庭养老不堪重负。对庆阳市调研情况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靠家庭成员供养的占50.13%,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占14.16%,剩下的35.71%靠低保收入来维持生活。但我国之前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过重的赡养义务。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起到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的作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势单力薄,又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养老。另外,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也对独生子女的养老能力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老龄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各级老龄委、民政部门、基础工作在各办事处社区和村镇。尽管各级党政领导都很重视老龄工作的开展,投入资金不少,但目前老龄工作的资金筹措渠道多数只限于上级拨款,资金投入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2.人口老龄化与贫困问题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常与贫困人口问题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难解决。尤其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存在,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医疗保障等负担。甘肃省农村经济尤为落后,有很多贫困村、贫困县,贫困面达到30%甚至更高。该市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6.69%属于“空巢”老人,4.45%属于残疾、贫困老人。残疾人指标在体力、智力上不明确,使得很多残疾人家庭享受了低保,就不能享受残疾人补助,而享受了残疾人补助就不能再申报低保。

3.人口老龄化与维权问题

老年人口维权难的问题,不仅造成了老年人口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医疗诈骗还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延误治疗等。然而,甘肃省目前没有专门的为老年人维权的法律组织,许多法规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的,部分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人口协会、老龄委等组织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权力和威慑力,维权力度有限。很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后,没有行之有效的维权手段,有的甚至因此丧失了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纠纷,司法部门的处理也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致使当事人的困难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4.人口老龄化与再就业问题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工作需求。由于退休年龄只有60岁(男,女性为50或55岁),部分老年人精力旺盛,仍有劳动的愿望和能力,希望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由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有的老年人选择继续从事劳动赚取收入,以减轻家人的生活压力;还有一些自身生活困难的,且家庭养老无法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老年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谋求就业。在当前整个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大批的老年人参与到就业与再就业的竞争中来,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老年人口的再就业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5.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异问题

目前甘肃省的老年人口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首先,在城镇,有60%以上的老年人口有稳定的离退休工资,其关心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医疗问题。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推高了医疗成本。报销制度仍然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住院者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住院费,在平时小病的治疗、身体检查方面并没有直接的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或者照顾。第二,娱乐设施不足。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老年人专用或长期开放的活动室等娱乐设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娱乐等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三,心灵慰藉,人文关怀不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整个社会对老年人较为冷漠,许多退休职工多年来得不到原单位的慰问和照顾,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其次,在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担着甚至比青壮年还沉重的压力。绝大多数老年农民没有离退休工资,他们丧失了耕种能力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最低生活、及时的医疗难以保障,绝大多数由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还要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繁重的农业劳动等重担。

再次,在城镇或农村内部,老年人生活状态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口一般都有宗教生活的意愿,生活条件好的少数民族老人的老年生活基本上就是宗教活动为主;而有些贫困五保户、下岗职工等生活条件困难的少数民族老年人,虽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愿望,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继续从事临时性的工作或者以收破烂、接受救助、甚至乞讨方式度过晚年。

五、应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背景下发生的,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针对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行合理的人口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进程

一方面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符合甘肃省省情的人口政策,允许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素质好的人生育二胎,来缓解老龄化进程,减轻劳动年龄人口压力。因此,甘肃省应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各地区必须重视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和认真研究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针对城乡差异,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养老模式

甘肃省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在养老问题上主要还是采取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比较合适。要实现这种养老模式,首先要改变城市居民的住房结构。据调查,目前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在90m2以下的占到全部住房的70%左右,由于住房面积较小,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同居一室显然太拥挤,从而导致一些老龄人口单独居住,给家人对其周到的照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政府在住房的开发和建设时,以中小户型为主,适当开发较大面积的住房的多种模式,给家庭养老创造条件。其次,在农村,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鼓励年轻人与父辈、祖辈同住,以便更好的照顾他们,尽到自己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三)合理利用“银色资源”积极发展老年产业

从预测数据来看,甘肃省在今后七年中老年人口比重还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年人力资源是整体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首先,应采取弹性退休政策。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制定的,男性是60岁,女性是55岁。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状况来确定每个人的退休年龄,这样可以实施比较灵活的退休机制,让那些身体状况依然很好并愿意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在岗位上发挥余热。如果让一部分老年人平均晚5年退休的话,既可以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又延长了带领年轻一代的时间,可以有效地传授更多的知识、经验等。

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众多老年人口又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老年人需要的饮食业、保健业、旅游业、医药业、教育业和各种服务业转移。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积极开发老年市场,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加强法制建设,号召全社会尊老爱老

2010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甘肃省执行《保障法》情况时,发现一些地方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学习宣传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一些公民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不尽赡养义务,歧视、虐待和遗弃老年人,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和标准城乡差距大的问题仍很突出。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法制宣传,强化尊老敬老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孝老、敬老、养老、助老风气;各级各部门应尽快制定养老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区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本课题承担单位:兰州商学院

课题组负责人:申社芳

课题组成员:王永瑜齐彩红杨盛菁田振新苟岩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9.

[3]李膺.甘肃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222-237.

[4]傅德印,刘晓梅:《统计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Z].国家统计局网.www.stats.gov.cn2011-4-1.

[6]郭志仪.甘肃省老龄化问题调研报告[Z].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调研组,2010.9.

[7]王涛.老年居住体系模式与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大学,2003:53-119.

[8]张岩.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16-22.

[9]郑懿.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6:27-30.

[10]周广庆.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居家养老新变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1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0.12.

[12]宋丽,敏穆淮:《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J].党政干部学刊,2003.1.

[13]高祖新,尹勤:《聚类分析及其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14]包忠.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5.02.

[15]李树海.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2003.

[16]申社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9.2.

[17]申社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J].发展,2009.4.

[18]黄瑞.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19]王霖.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J].统计与咨询,2010.2.

[20]李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21]祁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22]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①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调研组,甘肃省老龄化问题调研报告,2010.10.

②甘肃发展年鉴,2011,417页.

③贾俊平等: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2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