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二五”时期甘肃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十二五”时期甘肃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立足“十一五”,前瞻“十二五”,科学判断甘肃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理清甘肃“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思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五”到“十五”时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52%、6.78%、10.67%、7.09%和12.58%。

“十二五”时期甘肃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十一五”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5·12”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以及旱灾、雨雪冰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甘肃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克服重重困难,全省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甘肃许多经济指标都居全国末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立足“十一五”,前瞻“十二五”,科学判断甘肃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理清甘肃“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思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前四年,甘肃经济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增长最快、质量和效益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06年甘肃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09年达到3387.56亿元。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2009年达到12872元。

“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粮食产量均保持在800万吨以上的水平,2009年达到906.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粮食安全

2009年,全省钢材产量达到644.54万吨,比2005年增长42.52%,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原油加工量达到1436.59万吨,比2005年增长17.26%,乙烯产量69.38万吨,比2005年增长1.82倍,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炼化基地;十种有色金属172.65万吨,比2005年增长46.4%,居全国前列。

(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到“十五”时期,全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8%、9.56%、9.82%、9.89%和10.74%,“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2009年全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3.7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六五”到“十五”时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52%、6.78%、10.67%、7.09%和12.58%。

(三)质量和效益最好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43%,比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2.3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比“九五”、“十五”时期提高10.86和8.3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145.98上升至2009年的187.44,实现利润由2005年的63.97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69.1亿元。

单位能耗持续降低。“十一五”前四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2.61%、4.09%、5%和6.97%,降幅逐年扩大,前四年累计下降17.45%。

(四)人民得实惠最多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29.78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0.21%。

2006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2009年达到2980.1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0.76%,比“十五”时期提高4个百分点。

(五)内需增长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6年甘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在灾后重建和扩大投资政策的双重带动下,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达到2479.60亿元。从“六五”到“十五”时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80%、11.85%、26.82%、17.79%和14.66%,“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9.7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2008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2009年达到1183亿元;从“六五”到“十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37%、13.17%、20.14%、9.54%和10.94%,“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6.69%。

(六)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十一五”前四年,甘肃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09年的14.7﹕45.1﹕40.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加大。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005年的698.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63.56亿元,非公有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7.3%,比2005年上升1.2个百分点,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五”前四年甘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2.65%,比2005年提高2.63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甘肃学龄儿童入学率99.45%,比2005年提高0.58个百分点;小学升学率97.89%,比200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7人,比2005年增加49人。

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6%,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9%,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7412张,比2005年增长37.36%;卫生人员达107563人,比2005年增长10.73%。

“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分别增长4.01%、11.43%、14.33%和15.51%。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5.54%。

二、“十二五”甘肃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机遇

(一)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甘肃加快发展

从全国发展的宏观环境看,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国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没有改变。特别是国家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支撑这三方面战略任务的政策已经明确,甘肃省获得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发展日渐成熟,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呈日益饱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路投资者纷纷向西部转移,寻找机会,而这些因素将是支撑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甘肃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办《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甘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并在全省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族群众聚居区发展、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相继出台,表明国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将对甘肃省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以上这些,都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大利好,为甘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清晰的发展思路促使甘肃经济快速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七次全委会又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总结和深化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实践证明,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是在认真分析甘肃省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立足于当前,也着眼于长远,对于促使甘肃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

(四)自身能力增强为甘肃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甘肃经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城乡发展的基础日益巩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的基础地位将稳步增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较大,促进加快发展。

三、“十二五”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经济形势不明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的可能性,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二)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甚至是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的外需依然低迷,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拐点期,现行发展方式的体制性缺陷和结构性瓶颈进一步凸现,经济增速回落的压力加大。

(三)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

1.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

甘肃地形地貌复杂,是全国荒漠化和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是沙尘暴多发区和重灾区,也是全国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甘肃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一半,扣除水资源净流出量,实际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其它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

2.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

甘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及西部省区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甘肃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0.99%,财政收入占全国的0.76%。2009年,甘肃人均生产总值居第30位,相当于全国的50.33%、西部的70.39%,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2.88和9.6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末位,相当于全国的69.46%、西部的83.93%,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7.61和8.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末位,相当于全国的57.83%、西部的78.09%,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3.00和5.14个百分点。

甘肃产业结构层次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内部结构单一,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比重偏高,优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尚不明显。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明显。2009年甘肃轻重工业比为11.8∶88.2,轻重工业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两高一资占80%左右,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在27%左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结构不合理——商业和运输仓储等传统行业比重依然偏高,新兴行业和先导产业份额不足,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3.居民收入偏低,消费需求不足

从甘肃经济增长三大需求来看,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2009年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2.33%,比最低的2007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消费率不断下降,八十年代甘肃消费率在75%左右,九十年代在70%左右。

从最终消费的构成来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明显。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2005年的73.4%下降到2009年的65.9%。政府消费比重则由2000年的26.6%上升到2009年的34.1%。全国2009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73.2%,高于甘肃7.3个百分点。因此,居民消费增长不足是制约甘肃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偏低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2009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全国末位,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拉大。同时,物价的高位运行与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费用的快速上涨,对居民的预期支出影响较大。

4.中小企业融资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甘肃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由于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引发资金短缺,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2009年三季度,全省中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60.9,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50.4,均处于较为不景气区;2010年三季度全省中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69.8,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59.2,均处于较为不景气区。

同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甘肃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偏低,特别是工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3.6%,这一比重结构与全国最发达省份的浙江相差约26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相对滞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占64%,甘肃比重低于浙江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浙江省工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达76%,比甘肃高出54个百分点。

5.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与现实、环境与条件、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并存,甘肃不仅是一个落后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区域发展差距十分悬殊的省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嘉峪关市是最低的定西市的16.9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嘉峪关市是最低的临夏州的3.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金昌市是最低的临夏州的2.24倍。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就会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将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

6.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辐射力有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与工业化进程是密切相关的,是工业化进程的有力保障。甘肃城市化水平较低,2009年城市化率仅为32.65%,比全国低13.35个百分点,在全国仅高于贵州和西藏。1996年以来,全国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以一个以上的百分点快速增长,但甘肃只有2002~2006年达到这一水平。而且城市规模较小,除兰州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外,全省尚无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只有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武威市。这种城镇规模小,中小城镇经济薄弱,中心城市发育不完善的城市结构规模显然不利于城市功能梯度辐射的基本准则,容纳农村人口转移能力低,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四、甘肃“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趋势预测

为了对“十二五”时期甘肃生产总值总体形势进行把握,本课题尝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块建立ARIMA(p,d,q)模型,首先预测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然后利用投入产出模型预测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再根据最终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预测城乡居民收入。

(一)三次产业发展预测方法及结果

1.ARlMA(p,d,q)模型简介

ARIMA(p,d,q)模型,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由博克思(Box)和詹金斯(Jenkins)于70年代初提出的一著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所以又称为box-jenkins模型。其中P为自回归项,q为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ARlMA(p,d,q)模型在经济预测过程中既考虑了经济现象在时间序列上的依存性,又考虑了随机波动的干扰性,对于经济运行短期趋势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2.预测过程及结果

为了剔除价格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利用1978年以来甘肃各产业的定基指数进行预测(见图1)。

img34

图1 1978~2010年甘肃省三次产业指数(1978年=100)

从图1中可看出,甘肃三次产业的定基指数均不是平稳序列,而且呈上升趋势,不能直接用ARIMA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差分及异方差处理后,分别选取ARIMA(1,2,1)模型、ARIMA(3,3,0)模型和ARIMA(2,4,1)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率进行预测,其主要预测参数如表1。

表1 三次产业预测模型主要预测参数

img35

img36

表1显示:参数估计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残差序列的方差、标准误差以及按AIC和SBC标准计算的统计量都表明对预测模型拟合得较好。而且从残差的自相关检验结果数据中可以得知残差通过白噪声显著性检验。

利用上面确定的模型进行预测,置信度为95%时,“十二五”时期第一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5.0%~6.3%之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在11.1%~13.4%之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在9.9%~12.4%之间。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764~813亿元之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3360~3722亿元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460~2754亿元之间(见表2)。

表2 2015年生产总值及“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预测结果

img37

利用上述三次产业的预测结果测算,“十二五”时期,甘肃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在9.8%~12.1%之间。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条件,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甘肃经济总量“保中(11%)争高(12%)”较为切实可行。

3.三次产业结构预测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它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快,则比例上升;增长慢,则比例下降。“十一五”前四年,甘肃三次结构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09年的14.7:45.1:40.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将有所加快,有望从2009年的14.7:45.1:40.2演化为2015年的11.6︰51.0︰37.4。

(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预测

依据上面预测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利用投入产出列模型测算出三次产业总产出及其提供的最终产品,而后合并得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的预测结果。

1.测算三次产业总产出

用各部门增加值测算总产出的投入产出列模型是:G

X = (I−C)−1G  (1)

其中:X是各部门总产出列向量,I是单位矩阵,C是直接消耗系数表各列合计数构成的对角矩阵,G是各部门增加值构成的列向量。

根据甘肃2007年三次产业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计算:

img38

前面对三次产业增加值预测结果为区间值,在此分别取区间的上、下限,采用2007年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结构,有:

img39

img40

2.测算三次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

用总产出测算最终产品的投入产出行模型是:

Y = (I − A)X   (2)

式中,Y是各部门最终产品列向量,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1)式的结果,利用(2)式,计算2015年三次产业各部门应向全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

img41

3.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测算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三次产业消费率行向量E和投资率行向量F。

E=[0.548 0.677 0.717]

F=[0.363 0.752 0.406]

结合上面测算的各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数据,测算出2015年最终消费Ef和资本形成Ff

Ef=FY    (3)

Ff=FY   (4)

利用(3)式,计算2015年最终消费在4462~4928亿元之间,消费率为68%;利用(4)式,计算2015年资本形成在3704~4106亿元之间,投资率为56%。2015年与2009年相比,消费率提高5.8个百分点,投资率下降0.6个百分点。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1978~2009年,资本形成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根据二者的散点图(图2),拟合为二次线性回归模型:

T=8.53 + 0.7S + 0.004S2   (5)

img42

图2 资本形成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散点图

从检验结果看,解释变量的显著水平趋向于0,拟合优度为99.3%。根据模型预测,2015年甘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区间为8089~9625亿元,“十二五”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在21.89%~25.4%之间。

(四)居民收入预测

1978~2009年,最终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94,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67,最终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根据最终消费与收入的数量经济关系,将最终消费都除以1亿得到时期序列{X},拟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与{X}的线性回归模型:X

Y= 414.25 + 5.42X   (6)

T统计量:3.32  37.25

显著性水平:0.002  0.000

拟合优度:0.978

拟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Z}与{X}的线性回归模型:

Z=224.26 +1.39X    (7)

T统计量:5.05  24.95

显著性水平:0.000  0.000

拟合优度:0.952

从检验结果看,解释变量的显著水平趋向于0,自由度为5%时,T分布的临界值均大于2,拟合优度都在95%以上,说明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很显著,预测模型有效。

根据模型预测,2015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间为24598~27232元,“十二五”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在10.9%~12.8%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间为6426~7102元,“十二五”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在11.1%~12.9%之间。“十二五”时期,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缩小态势。

五、“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转型,以科学发展替代传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甘肃省情以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保持经济社会较高速度的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应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

一是支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促进支柱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升级换代,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危机后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甘肃的实际情况看,提升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二是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工业,加快轻工业的发展。甘肃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并非由重工业发展过快所造成,而主要是由于轻工业发展相对过缓引起的。因此在进行轻重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是抑制重工业的发展,而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轻工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制定鼓励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着力扩大农业企业规模,可以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来弥补农业企业规模较小的劣势。其次,发展特色农业、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大产业来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甘肃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是借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型新能源示范基地。

(二)加快甘肃流通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从甘肃经济增长三大需求来看,当前甘肃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我们各方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消费需求。一是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四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五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六是健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以促进消费增长。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2009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全国末位,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拉大。居民收入偏低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卖难”现象再度发生,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一是要做好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工作,为农户和运销企业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二是积极协调运力,促进农产品运输畅通,搞好运力协调服务,确保大宗农产品及时发运。适当出台地方补贴政策,如:恢复通讯补贴,增加交通补贴、生活补贴、污染补贴等,遏止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要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特点,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分析现阶段居民的消费特点,低收入居民家庭有较高的消费倾向,受收入限制,他们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无力满足更高的消费需求。中等收入居民家庭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而受住房、医疗、教育预期支出加大影响,即期消费不足。因此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点,应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对于低收入居民家庭应当努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对教育、医疗、住房进行适当补助,提高消费水平;对于中等收入居民家庭,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即期消费信心;对于高收入家庭,应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投资环境,提高消费品位。

(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从最近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影响甘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集中在“融资难、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企业利润下滑、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几个方面。我们应当抓紧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稳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企业、银行、政府等各个方面要共同努力,积极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共同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维护和树立良好的信誉,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支持力度,在加强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服务,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方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并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在确定和实施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战略时,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吸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二要大力促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项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发展的结合。从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方面为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在小城镇发展壮大,形成带动广大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强大阵营。三要加强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和其它社会服务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和有保障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产业和环境的支撑,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必将不断加强。四要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要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形成多元的投融资格局,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五要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向城镇的自由转移和劳务输出。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一是发展具有民间银行性质的金融保险业。中国对外资银行将开放全部人民币业务,同时开始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甘肃应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此外,还应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除政府出资兴办担保机构外,应允许建立国有和民营合资合作的担保基金,以解决私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促进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建立各类民办学校,通过规范整顿,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办好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是提高全社会劳动力队伍素质,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为此,要改革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公共财政主要承担义务教育,要从职业培训等竞争性领域退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具有获得规定的国家补贴经费的权利。

三是进一步开放卫生医疗领域,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由于国家资金有限,提供的卫生资源不可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现在医疗费用很高,寻常百姓特别是城乡生活比较困难的居民看病困难,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从目前己进入医疗行业的私人诊所、医院的实践看,要进一步降低卫生行医门槛,加强管理,同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共同维护、繁荣医疗、医保市场,促进非公经济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四是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提高其市场化程度。积极推动非公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参与总承包、分包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业务竞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包括公共交通、环保、供水、供气、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完全可以放开。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公共财力投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六)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经济服务的意识,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在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规则和手段,加大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切实为全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低收入阶层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等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的事务,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全省经济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甘肃省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处 刘雅杰 董 平 陈雪霞 陈 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