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钱比价变动的幅度与趋势

银钱比价变动的幅度与趋势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钱的重量,从一钱到一钱四分,而以一钱二分为最久。银钱比价虽不能完全稳定在一千文之上,而始终动摇于一千文上下,幅度不很大。第二时期,从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49年间,是银价激烈上涨的时期。银钱比价由一千二三百文涨到二千文,道光二十五年且涨到二千二三百文。“较昔钱价平时盖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这在清朝货币史上也可以说是“历年所未有”。第三时期,从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55年间,是银钱比价回落时期。

(三) 银钱比价变动的幅度与趋势

综观清朝268年间银钱比价变动的情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164年间,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表现出相当的长期稳定。制钱的重量,从一钱到一钱四分,而以一钱二分为最久(仅雍正十二年到咸丰二年,已经有118年)。银钱比价虽不能完全稳定在一千文之上,而始终动摇于一千文上下,幅度不很大。其间除康熙三十六年到五十六年的21年间,因“小钱”关系,比价高达一千文以上,其余一百多年,差不多都在一千文以下。乾隆十年,曾低到七百二十文(顺治雍正年间都曾低到七百文,但据彭信威先生指出,乾隆钱要轻15%~20%,所以乾隆十年比价是最低的)。

第二时期,从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1808~1856)49年间,是银价激烈上涨的时期。银钱比价由一千二三百文涨到二千文,道光二十五年且涨到二千二三百文。“较昔钱价平时盖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这在清朝货币史上也可以说是“历年所未有”。

第三时期,从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1857~1911)55年间,是银钱比价回落时期。在此时期,比价由一干五六百文跌到一千一百文。仅仅在光绪三十一年以后,才又回涨到一千四百文,甚至到二千一百文。

以下,我们将就每一时期银钱比价变动的原因、后果和当时人士所发表的对策加以叙述。

【注释】

[1]参见《通考》卷13,考4966。

[2]《类纂》钱币1,第4页。

[3]《通考》卷13,考4966。

[4]《通考》卷13,考4967。

[5]《类纂》钱币4,第1页。

[6]参见《通考》卷13,考4967。

[7]《通考》卷13,考4968。

[8]《通考》卷13,考4968。

[9]《文编》第53卷,第59页。

[10]《通考》卷14,考4972。

[11]《通考》卷14,考4974。

[12]《鸦片战争》Ⅰ,第524页。

[13]《通考》卷14,考4975。

[14]小竹文夫:《近世支那经济史研究》,第138页。

[15]《通考》卷14,考4976。

[16]《通考》卷14,考4980。

[17]《通考》卷15,考4981。

[18]《鸦片战争》Ⅰ,第524页。

[19]《类纂》钱币4,第2页。

[20]《通考》卷32,考5146。

[21]冯桂芬:《显志堂集》第9卷,第3页。

[22]《通考》卷16,考4994。

[23]《通考》卷16,考4996。

[24]《通考》卷16,考5000。

[25]《通考》卷16,考5000。

[26]《文编》第53卷,第27页。

[27]《通考》卷32,考5150。

[28]《问题汇编》纸币篇,第31页。

[29]《通考》卷18,考5019。

[30]《通考》卷18,考5019。

[31]《通考》卷18,考5020。

[32]《类纂》钱币4,第4页。

[33]《通考》卷73,考8302。

[34]《续通考》卷19,考7686。

[35]《续通考》卷19,考7688。

[36]参见《汇编》钱法2,第1页。

[37]《清仁宗实录》,第161卷,第5页。

[38]《汇编》钱法2,第1页。

[39]《类纂》钱币7,第19~20页。

[40]《始末》第1卷,第2页。

[41]《始末》第2卷,第4页。

[42]《近代史资料》,第2卷,第43页。

[43]《类纂》钱币4,第4页。

[44]《鸦片战争》Ⅰ,第524页。

[45]《曾文正公奏议》,第1卷,第45页。

[46]参见《东华录》咸丰18,第40页。

[47]参见《东华录》咸丰25,第42页。

[48]参见《东华录》咸丰31,第7页。

[49]《类纂》钱币4,第11页。

[50]《类纂》钱币3,第13页。

[51]《类纂》钱币1,第8~10页。

[52]《光绪顺天府记》,第59卷,第6页。

[53]《类纂》钱币1,第11页。

[54]《类纂》钱币1,第12页。

[55]《南皮张宫保政书》,奏议初编第9卷,第12~13页。

[56]《类纂》钱币11,第9页。

[57]《币制汇编》第4册,第248页。

[58]《币制汇编》第4册,第248页。

[59]《币制汇编》第4册,第248页。

[60]《续通考》卷22,考7721。

[61]转引自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

[62]《续通考》卷4,考7537。

[63]《续通考》卷5,考7542。

[64]《币制汇编》第4册,第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