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建设形势与变化特征

社会建设形势与变化特征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收入势头良好。2011年6月27日,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1日,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启动试点工作,已有36.8万人参保,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截至2011年8月底,2011年全省共实物配租保障性住房17737套,配售9723套,已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保障房住户83户。
社会建设形势与变化特征_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1.社会养老保险更加完备,受益人群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收入势头良好。到9月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1.7万人,比年初增加53.3万人。河北省着力在解决历史遗留人员参保和降低参保门槛上下工夫,同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为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创造了较好的政策条件。1~9月,全省社会保险基金(不含城乡居民养老)征缴收入达到502.4亿元,同比增长13.3%。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困难的实际问题,从2011年10月1日起,参加河北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下调到40%,即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至300%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河北省是继重庆、天津、陕西之后第四个下调最低缴费基数的省份。

新农保试点稳步推进,养老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人数明显增加。2011年,河北省公布了第三批69个县(市)的新农保试点名单,这样全省新农保试点累计达到106个县(市、区),涉及农业人口2564.67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50%以上。到9月底,全省有2160.9万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为87.5%。其中,2009年和2010年先期开展的37个试点县(市、区)参保率达到94.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6月27日,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1日,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启动试点工作,已有36.8万人参保,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是继新农保《实施意见》出台之后的又一重要社会养老文件,标志着全省由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三大险种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全省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将达到106个,占县(市、区)总数的62%,2012年基本实现制度性全覆盖。

在全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截至2011年9月份,全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人数达到3239.4万人,其构成分布如图1所示。这预示着,河北省未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将变成积极推进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普及、尽早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性全覆盖、扩大参保人数、提高各养老保险待遇等方面,将迎来全省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充实、完备时期。

图1 2011年9月河北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构成图

2.住房保障建设初见成效,安居条件得到改善。相关文件密集出台,确保安居工程顺利实施。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我省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的住房条件,促进住有所居目标实现,201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安居工程进行部署。为完善我省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2011年5月31日,省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试行)》,并与6月9日以省政府〔2011〕6号令的形式进行了公布,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2011年6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还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来逐步改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10月初,出台了《河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各地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基础,严格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施工现场质量监督管理、严格工程质量验收、严格工程质量奖惩,切实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为了解决安居工程融资难问题,10月中旬我省又颁布了《河北省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融资使用偿还管理暂行办法》,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简称“两租房”)建设资金的融资、使用、偿还等作出具体规定。

多措并举,安居工程成绩显著。全省为了保质保量地实现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8万套,实现全省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和改造农村危房5万套的任务,河北省按照“一号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坚持一路绿灯、一票否决”的要求,加快解决资金、土地等难题,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按质按量按时交付。为使保障房建设资金能投入到位,河北省多措并举破解投融资难题,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各级政府已筹集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130多亿元。另外为确保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省建设厅还不断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追踪问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过关,河北省在8月2日至12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保障性安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大检查。在全省上下的大力推动下,到2011年底,我省2009年及以前的安居工程项目将全部交付使用,2010年的安居工程高层项目主体将全部竣工,多层住宅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8月底,2011年全省共实物配租保障性住房17737套,配售9723套,已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保障房住户83户。截至9月底,我省已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0.2万套,完成责任目标任务的105.7%。预计到2011年底,全住房保障覆盖率将超过12%。

3.医疗保障更加完善,参保人数持续增长。2011年,河北省继续加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补贴力度,两种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至200元,同时两种医保制度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另外还规定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达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截至2011年月底,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39.1万人,较年初增加21.1万人,超过了工作计划进度;全省参合农民达到5020万人,参合率达到95%。如图2所示,河北省的三大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参保率逐年增加,已经提前完成国家在2012年参保率不低于90%的目标任务。

图2 近五年河北省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率变化情况资料来源: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总体而言,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里,河北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基本保障的力度和成效,是历年来最为突出也最为成绩卓著的一年。养老保障已经完成了制度的确立,住房保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和热情,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在医改顺利推进的同时稳步提高,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民生建设和保障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基础养老服务能力偏弱,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难度将日渐增大,矛盾将更加突出,所以各级领导必须给予民生更大的关注,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一步提升河北的社会保障能力与水平。

(二)社会事业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备,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部免费开放。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重大文化民生工程。2011年5月,河北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河北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11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免费开放工作,并于年底前实现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预计到2012年年底前,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下乡惠及基层。2011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举办了“走基层,惠民生——全省艺术院团文化下乡金秋行”系列演出活动,演出活动坚持文艺服务人民、服务大众的总体要求,组织了全省各级各类艺术院团深入全省各地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学校、部队、重要工程建筑工地进行集中巡回演出,重点关注老少边贫地区、农民工、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特殊群体,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给了基层群众。截至2011年8月,全省文化下乡已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演出300余场,并与演出地的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文化服务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增加,城乡教育逐步实现均等化。不断增加投入,持续创新机制。“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32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实行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新体制。2011年,全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省级统筹,足额落实了地方配套资金,安排近千万元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全省进一步创新机制,深化农村学区改革,健全农村学区管理制度,继续推广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大大缩小了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城市区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大力推进了全省农村学区管理体制改革,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80%的县(市)将完成农村学区建设工作,到2012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学区建设,按新体制运行。

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目标。2011年3月9日下午,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就共同推进河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承诺。10月13日,河北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署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明确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全省172个县(市、区)2012年底要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要求各市从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均衡配置师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7个方面,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见成效。医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河北省医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在有序推进。农村综合医改试点稳步推进,“健康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医”计划有序实施,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实现,大病统筹工作试点开始起步。到2011年9月底,全省1900多所乡镇卫生院核岗定编、院长竞聘、全员聘任工作基本完成;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8元提高至25元;全年安排新建县级医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9个、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0个、村卫生室6680个,基层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有442所二级以上城市医疗机构与660所县、乡医疗机构建立起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城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669.19万人,占城镇居民人数的44.52%,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445.50万人,占8.05%;2011年共招聘了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乡镇卫生院上岗,包村进行医疗服务。

由于政府的重视,2011年河北省的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且,2011年的社会事业更加贴近基层、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迎合群众,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特点,也必将贯穿“十二五”的始终。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均衡教育发展决心的增强,河北的群众文化生活必将更加丰富,医疗改革将在阵痛中前行,均衡教育发展将快速推进。

(三)政府公共服务提供

1.公共服务制度注重建设。2011年10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北省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省行政服务审批中心受省政府委托,把政府的各项审批服务职能集中起来,直接面向市场主体、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服务,这是我省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体系在河北构建的完成。早在2009年,全省的各市、县两级政府就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到2011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将实现全覆盖,全部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封闭式运行”方式;全部实行“六公开”服务,即公开审批服务事项、公开审批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申报材料、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限。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公共交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一年,交通运输事业继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内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988亿元,同比增长38.6%。全省高速公路共开工建设12条段、852公里,续建21条段、1576公里,建成通车9条段、446公里。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过1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700公里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河北省将由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主向“巩固、提高、完善”转变。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由提供基础出行条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转变,由“树状”路网向“网络型”路网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得到重视。河北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6月,全省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基本保证了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全省已建成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5900余个,初步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全省建成农家书屋27180个,2012年将再建13890个;全省已建成102个县级数字影院,其中95个安装了2K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可同步放映国际国内大片,31个安装了3D立体电影放映设备,满足了城镇居民看电影的迫切需要。结合“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基础性文化设施,提高了城乡文化品位,为群众提供了广阔、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给广大群众带来直接受益的同时,也体现政府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行动和决心,这无形中在树立党和政府形象。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必须看到城乡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还很大,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诸多不足和空白,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把更多的财政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协调发展。

(四)社会运行基本有序,社会安全隐患增加

1.多措并举,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2011年,河北省为了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全省各市、县(区)都启动了天网工程,各市都投入了上亿的资金加强技术防范手段;省会石家庄按照“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的要求,在市内中心街口、繁华商区、校园周边、复杂区域、出入市口、城郊结合部等易发案地区共设置110座综合警务服务站,加大精力投入,对犯罪起到了很好的震慑、预防作用;在双节等敏感时期,全省公安机关继续深入开展“亮剑”、“严打整治”、“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抓现行、打流窜,全时空打防犯罪,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总体而言,全省社会治安形势平稳,群众基本满意。

2.完善体制机制,加大食品安全治理力度。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11年7月,《河北省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6个文件健全和落实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6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二是成立专门机构。2011年9月,河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加强全省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统筹谋划,协调各级各部门,牵头开展联合执法,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构建了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格局。三是鼓励群众参与,2011年11月,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办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最高奖金10万元。四是加大打击力度。2011年全省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力求突出打击重点、重拳出击、除恶务尽。例如严肃处理了昌黎假酒案、秦皇岛“瘦肉精”喂羊案、保定制售致癌“胡椒面”案等食品安全典型案件,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全省基本形成了标本兼治、疏堵结合,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机制。

3.加强执法监督,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2011年,河北省以煤矿整合关闭为重点,加快煤矿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努力做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并深入开展了“行政执法监察年”活动。各级安监部门中,设区市安全监管部门70%以上的人员,县级安全监管部门80%以上的人员,授权、委托开展行政执法的乡镇(街道)安监执法机构90%以上的人员全部投入到执法当中去,将执法工作推上新台阶。在过去一年里,河北省各级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下真功夫、用硬手段,坚决贯彻落实好既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确保了河北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运行。仅以全省煤矿事故为例,1~9月份,河北发生煤矿事故15起、死亡23人,同比起数持平、减少6人,在国家下达的安全控制进度指标(全年60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为0.38,为我省历史最好水平。但也必须看到,全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例如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和10·7滨保高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求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对于重特大事故必须常抓不懈。

总体看来,全省对于社会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现实原因,全省的治安隐患、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在未来,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社会安全状况,提升全省人民的安全感依然需要长久不懈地努力。

(五)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明显加快,社会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按照统计部门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6.5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同比增长21.5%,提高1.6个百分点。这是继2010年之后,农民纯收入增速第二次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超出幅度较2010年有明显增加。如表1、图3、图4所示,城乡居民收入依然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城乡差距不大,变化虽然微小但下行趋势明显,表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有缩小的态势,但实际收入差距依然巨大。

表1 2002~2011年河北省居民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的《河北经济年鉴》。

2.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依然明显。这里的明显不仅仅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主要的是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卫生资源、保障网络等隐性的差距。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我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底子相对薄弱,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还非常明显,今后缩小城乡差距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图3 2002~2010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图

图4 2002~2011年前三季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图

3.行业收入差距没有根本改变。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省19大行业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其中收入低于2万元的有3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高低相差3.4倍。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力、石化、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收入居高不下,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有限的财富依然在向少数人群集中。所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阻止贫富差距向社会可容忍的警戒线靠近,赋予共同富裕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河北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均存在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城乡发展差距与行业收入差距,这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完善企业薪酬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打破行业垄断,缩小收入差距等措施,来有效减少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六)社会生活丰富健康,社会心态理性平和

1.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一,政府不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2011年,省级财政将资金统筹使用的首要重点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全年直接或间接用于民生的资金57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这为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提供了保证。其二,全省消费市场趋向活跃。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河北省前三季度消费市场渐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加快,前三季度累计完成5533.4亿元,同比增长17.5%。这反映出群众消费能力增强,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其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一些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群众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民主法治意识更加增强。

2.社会心理乐观积极。随着全省民生投入的增加、社会保障的完善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不断提升。2011年5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省会石家庄居民幸福感名列全国第一。在我们的调研中,绝大多数居民对自身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心理态度较为乐观积极,超过90%的被访者认为今后5年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超过78%的被访者认为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整体的社会心理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状态。

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与社会心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整个社会心理积极乐观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乐观积极的社会心态,又是促使人们积极奋斗,创造更多财富,自觉改善生活的内在动力。政府需要重视社会心态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履行政府职能,保持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减少社会不公,化解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建设积极向上、乐观、和谐的社会心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