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雷暴灾害变化特征

雷暴灾害变化特征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雷暴和其他灾害天气相比,它具有时间的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局地性等特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准确预报雷暴发生的时域和空域的难度。从雷暴日数的年代际空间变化情况可知,20世纪60、80年代为雷暴发生偏多期,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高原至燕山丘陵的中东部,以及张家口至保定的西部沿线,数值均在45天以上,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的东南部,数值基本在30天以下。

雷暴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间迅猛地放电。其中后一种即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人和电子设备产生极大危害,是人类研究的主要对象。雷暴是一种局部的但很猛烈的灾害天气,它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恶劣天气,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酿成森林火灾,或者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而且,由于雷暴中有强烈的对流、积冰、闪电、阵雨、大风和下击暴流,也严重地威胁飞行安全。雷暴和其他灾害天气相比,它具有时间的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局地性等特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准确预报雷暴发生的时域和空域的难度。

一、年际变化特征

1961~2012年累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2.5天,最多雷暴日数出现在1990年,为46天,最少雷暴日数为23天,出现在1981年和2010年;20世纪60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雷暴日数偏多,多数年份的雷暴日数都在30天以上,但最近10年(2003~2012年)雷暴日数有所减少,年平均值为28.5天,较多年平均值减少了4天(图5.30、表5.18)。

图5.30 1961~2012年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天)

表5.18 京津冀及6个气候区1961~2010年各年代平均雷暴日数(天)

雷暴日数主要出现在4~10月,其中7月份雷暴发生日数最多,多年平均值为8.7天,占全年的27.1%,6月次之,在春转夏的季节雷暴日数线性递增,夏转秋则逐月递减,冬季各月均无雷暴发生(图5.31)。

图5.31 雷暴日数的累年逐月变化

二、空间分布特征

雷暴日数的30年平均空间分布图:雷暴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冀北高原和燕山丘陵区以北为雷暴多发地带,多年平均值在40天以上,太行山前平原区的东南一带雷暴发生较少,多年平均值少于25天。

从雷暴日数的年代际空间变化情况可知(图5.32),20世纪60、80年代为雷暴发生偏多期,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高原至燕山丘陵的中东部,以及张家口保定的西部沿线,数值均在45天以上,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的东南部,数值基本在30天以下。20世纪70年代,雷暴发生日数超过45天的范围明显减少,山前平原至冀东平原一带雷暴日数多为26~32天;90年代开始,各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减少,到21世纪初的10年里,大部分地区的雷暴日数都在35天以下,只有冀北高原和燕山丘陵的少部分地区雷暴日数超过40天。

图5.32 雷暴日数(天)的年代空间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