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促进宗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在全区宗教界开展的“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宁夏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顺利转入第二阶段。
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_海纳百川续编: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与思考

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促进宗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在全区宗教界开展的“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宁夏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顺利转入第二阶段。今天,我们把自治区各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各市统战、宗教部门的同志请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各宗教团体、各地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听一听大家两个多月来的学习感受和意见建议,再安排大家到区内几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最终目的就是想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总体来看,第一阶段主题教育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为下一阶段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活动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创新举措不多、引导督查不够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下面,利用这个机会,再强调三点:

一、进一步深化对主题教育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去了、到位了,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关于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启动动员大会上我已经讲了,但从实际来看,各地、各宗教团体对主题教育活动的认识还有差别,所以,今天还有必要再强调一下。在全区宗教界开展这样一个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富有创新性活动,是我们广泛征求意见,慎重作出的决策。具体来讲,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服务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区作为一个欠发达省区,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太紧迫了。我区信教群众有20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积极力量。近年来,我区宗教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深入开展“宗教界为构建和谐宁夏作贡献”等系列活动,自觉投身经济建设,服务宁夏发展。这次我们在宗教界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和力量,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舞台。希望宗教界的朋友们能够充分认清,并勇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围绕中心,强化素质,服务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这是完成宗教工作根本任务的基本需要。当前,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这是我们党结合新形势,对宗教工作任务的新定位。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在宗教界组织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不断增进共识,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为建设宁夏、发展宁夏汇集力量。

第三,这是增强宗教人士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宗教人士在广大信教群众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宗教人士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一个宗教的形象,关系到这个宗教的生存和发展,还决定着宗教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里。所以说,增强宗教人士队伍素质始终是一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这几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宗教界自身的努力下,我区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宗教人士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青黄不接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与党和政府的期望、社会各界的期待、宗教自身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亟待加强。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把宗教人士作为学习重点,为提升宗教人士素质提供了一个良机,开了一条路子。“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广大宗教人士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和新的起点,多学习、多实践、多锻炼,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努力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人士。

第四,这是促进宗教与时俱进的现实选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宗教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主动顺应时代要求,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拿我国伊斯兰教来看,一部中国伊斯兰教史,完全可以说是伊斯兰教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从唐朝传入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没有解决好中国化的问题。直到明末清初,随着经堂教育的兴起和“以儒释回”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完成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也不平坦,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之初杀气腾腾,和道教打的不可开交,很多是需要皇帝出来拉架的。历史上有“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的灭佛事件,使得佛教的发展传播历次遭受挫折,但它及时调整,特别是禅宗的创立,很好地解决了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这里面有外力的被迫,但主要得益于佛教自身不断的内外调适,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前,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已经中国化了的各大宗教,要想继续在社会主义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主动适应今天的中国社会,而不能等待这个时代和社会来适应你。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目的之一,就是为宗教界提供一个把握形势、认清自己、主动适应、与时俱进的机会,希望宗教界的朋友们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借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东风,切实增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做到与时俱进。

二、进一步拓展宗教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域和形式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基本方式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基本目标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其目的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不能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仅关系着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宗教更好地实现中国化这件大事。我们知道,大凡一种重要宗教,都有四个层次,从内向外,一为宗教信仰(基本宗旨),二为宗教理论(教义、学说、戒律),三为宗教实体(宗教组织、设施、活动),四为宗教文化(在宗教推动和影响下形成的多层多向文化)。我们讲拓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域和形式,就是要努力挖掘宗教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动实现中国化,从而与当前社会相适应。我个人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充分挖掘宗教教义中的有益内容。宗教教义是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家园,对信徒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行为都产生着根本性的影响。中国各大宗教的教义教规,伴随着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始终同行,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制度变革的过程中,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融合,其中有不少积极的部分、和谐的因素,蕴含着许多爱国、爱他人、爱自然、爱和平和团结、宽容、自律、守法等进步有益的思想,这些教义思想不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迎合时代的节拍,引领着宗教和信教群众不断走到了今天。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谈一谈。

一是各宗教教义中都有爱国主张。如:伊斯兰教,《古兰经》云:“皈信正教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真主,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穆圣也曾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要求信徒要服从国家的管理,把爱国作为基本的信仰。佛教也认为,佛法原本就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应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主张“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并倡导“忠报国家”,把“勿犯国法”作为清规戒律的头条;天主教、基督教也把爱国作为教徒的基本信仰。在新约里,耶稣自己就是一个爱国者,他爱自己的同胞,为他们日夜劳苦,医病赶鬼,救死扶伤;他爱自己的祖国,当他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时,看见城想到它将被毁灭就为它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

二是各宗教教义中还包含着和谐思想。伊斯兰教信众彼此之间见面的问候语是“色兰”,这即是祈求和平、和睦,希望真主安拉给予平安、吉祥和慈善。《古兰经》中也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步伐,它确是你们的明敌。”道教道祖老子认为,和谐是宇宙本身的常态,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提倡“虚怀若谷”“齐同慈爱”的宽容和包容精神,主张本着“道”的宽容品格和上善之慈爱,去善待一切,使得人心和平、社会和乐、自然和谐。佛教也主张灭欲、慈悲、中道、和谐。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产生的和谐统一体,强调佛光净土,永恒平等,菩提树下,众生平等,天地万物,同体大悲,仁者无惧,慈悲无我,团结共生;力主中道,不走极端,水到渠成,花开蒂落,因缘和合,终成正果。天主教也坚持正义,持守仁爱,祈愿缔造一个和平与和谐的社会。正如耶稣所说,“你们的光也应当在人前照耀”。《圣经》中列出了来自圣神的十二个美德:“仁爱喜乐,平安忍耐,宽忍良善,厚道温和,忠信端庄,节制贞洁。”体现了倡导和谐的美德。基督教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和谐的宗教,《圣经》强调“劝人和睦,便得喜乐”“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基督教有一个很好的信仰理念,叫做“作光作盐”,要求用自己的身体活化出主的形象,做到公平公义、爱人如己、舍己为人、不图名利,消除矛盾与纷争,成就人类企盼的和平。由此可见,各大宗教教义的有关论述,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资源,许多主张与构建和谐社会可谓是殊途同归,都是值得挖掘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三是各宗教教义都主张慈善。伊斯兰教的慈善理念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古兰经》上讲,人们从事赈济贫民、孤儿、俘虏等慈善行为并不是为了取悦同类,博取他人的“报酬和感谢”,而是因为“喜爱真主”,“爱戴安拉”,是为了得到真主的加倍的回赐。《古兰经》上说:“我们只为爱戴安拉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如此等等。可见,伊斯兰教的慈善观深深扎根于“敬主爱人”的教义之中。佛教更是以慈悲为怀,倡导“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大智度论》中说:“人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慈者能令众生得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大乘义章》中也说:“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名之为施。”把布施作为是一种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佛教的慈悲观,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思想理念。道教也倡导“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讲究广济群生,与人为善,广施阴德,普济群生,就是为人道之本。基督教也提倡博爱思想理念,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洁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主。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主的儿子。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同是他们的。”天主教教规和教义中也充满着慈爱和善行。新的《圣经》中,耶稣说:“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你们一向听过古人说:不可杀人……我却对你们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这些慈善思想和慈悲情怀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的今天,将有助于在身心上抚慰受伤受难的人们,给他们以生的勇气和力量。

四是各宗教教义都主张诚信。如:伊斯兰教教义提倡要讲诚信,重信义。《古兰经》强调穆斯林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履行各种约言。”安拉的使者也对圣门弟子说:“你们当谨防不义,因为到复生日不义将是重重的黑暗。”《古兰经》又云:“你看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急于作恶犯罪,超越法度,吞食贿赂,他们的行为真恶劣!”道教也把“信”视为治国方略之一,“以正治国”“诚全而归之”,要求人们要“动作言语,无失诚信”(《太平经合校》),以诚信为本,“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人人做到不欺、不伪、不妄。基督教、天主教也要求信徒要诚信,《圣经》中说:“耶和华要保护诚实的人”“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佛教把“妄语”列入五戒之一,《大宝积经》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所有这些传统宗教都要求信徒把诚信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作为修道的入门,对信徒诚实德性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成效之卓著有目共睹,一个真正的宗教信徒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具有诚实品格的人。

以上所列,仅是我个人对宗教教义中一些共性的部分的简单归结,不一定准确。各大宗教教义思想博大精深,如伊斯兰教中还有和睦邻里、厚养薄葬、团结宽容等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宗教界进行研究和挖掘,宗教界要不断总结经验,组织宗教界人士和教职人员深入开展教义教规的学习研究和挖掘整理,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现实社会的阐释,使宗教教义思想与时俱进,并通过你们的讲经布道活动,对信教群众进行教育、引导,为引导和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更好的新路。

第二,要大力弘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成分。宗教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宗教道德化与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与世俗道德相对的,建立在对神或真主的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是从属于宗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调整教徒与其信仰的神或真主之间的关系、以是否信神或真主为善恶评价根本标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中国各宗教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人类世俗道德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伦理道德体系,用以教育信徒,规范信徒的行为。其中,有许多积极的成分不仅对于规范信徒的行为仍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伊斯兰教道德集中反映在《古兰经》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张顺从(服从)。顺从是伊斯兰教道德的主要主张,在《古兰经》中是专指顺从真主、顺从使者、顺从真主的一切意志。在以后伊斯兰教的发展中,又产生出顺从社会的管理者、顺从双亲等含义。按照今天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要遵纪守法,服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管理。其次,主张坚忍。在《古兰经》中,坚忍被认为是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即美德。它认为“真主是与坚忍者同在的”,强调遇到困难要坚忍,只有坚忍,才能逢凶化吉,克服困难。第三,主张行善。伊斯兰教把行善和归信真主并列为伊斯兰教对人的两项主要教诲。《古兰经》云:“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认为善行能消除恶行。第四,主张施舍。即拿出自己剩余的东西去行善,救助孤贫。主张对真主“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第五,强调守中。就是对人待物不要过分。如对待日常的物质生活,《古兰经》主张人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对待对方的进攻,《古兰经》称“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但不要过分”。对待诵经,《古兰经》主张的是既“不要高声朗诵,也不要低声默读”,而“应当寻求一条适中的道路”。守中在《古兰经》中还被认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的一种共性,称所谓的真主以穆斯林为“中正的民族”。第六,强调安分。“真主使你们互相超越,你们当安分守己”而不要有非分之想。第七,主张宽恕。按照《古兰经》说法,人祖阿丹所犯的罪过就是由于真主的宽恕才得免的,不然人在今世还得负担着沉重的原罪。在《古兰经》中,宽恕作为一种人的美德,主要是用于对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改信伊斯兰教的麦加多神教信奉者的。除上述主要道德要求外,伊斯兰教也强调要孝敬父母、尊重亲友、对人诚实公正、团结互助、结交良友、注重礼节。反对饮酒、赌博、淫乱、谎言、伪证等等,这些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再来看佛教道德,其基本准则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也就是要去恶行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按照佛教的说法,凡是有利于修行成佛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是善,反之都是恶。佛教倡导“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修养实践,要求信徒奉行“五戒”“十善”的戒律(“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净观、慈忍、皈信正道。)如果还要帮助别人,则还要求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他人。这些规劝性道德规范在今天,即使对于我们不信教的或者其他的信教群众,也都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特别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中国佛教道德,强调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应普遍遵守的德行。在家信徒应忠君孝亲,出家僧人也应节衣缩食,以赡养父母。孝行不但要养亲事亲,而且要光宗耀祖。出家修行,给父母带来尊严和荣耀,是无上孝行。上述佛教道德中的宣扬的一些基本价值准则,不仅对于信徒言行修持有着严格的规范作用,对于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设也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再看道教的宗教道德。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非常注重维护中国传统道德,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其作用之大,影响之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道教历来倡导爱国,要求信徒要“忠报国家”,把“勿犯国法”作为清规戒律的头条,严厉禁止道教徒违法乱纪,以维护法律尊严,社会安定。道教还主张尊重人民、服务人民。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的心,是随其百姓的心态习俗,随宜制化的,不以一己之见教人,更不以私见或分别之心待人。“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即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想百姓之所想,为百姓之所需。道教崇尚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始终高举崇尚生命的大旗,把每个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并扩大到自然界,把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优化生命作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来看,这是难能可贵的。道教还主张崇俭抑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慈祥有爱心,第二节俭纯朴,第三不敢自高、自傲,居于别人的先前)。又说“俭故能广”(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所以才能精神饱满,成就广大救人救世大事业),“舍其俭见广”(舍弃了节俭纯朴,而荒淫无度,无端浪费光阴),抑奢才能持而保俭。《道德经》指出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太上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数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并把清静寡欲作为崇俭抑奢的重要修行。道教还要求知荣辱,明是非。认为人只有知荣而为之,知辱而不为,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人可以缺乏智慧,也可以没有大的作为,但不能无耻。一个人“该耻不耻”,那是十分危险的。《庄子·逍遥游》提出“辨乎荣辱之境”,要求人们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混淆是非荣辱,要始终做到“知耻”。

再看基督教道德。尽管有宣扬禁欲主义等脱离世俗较大的道德规范,但还是有不少方面值得借鉴。首先,强调要爱人如己。把爱上帝与爱自己、爱他人统一起来。《约翰福音》中说:“因为神就是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要求天主教徒要做到两条:一要守上帝的诫命,严守十诫,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财物。其次,要爱上帝,照上帝之命,互相友爱,爱人如己,甚至要求爱仇敌。再次,主张善恶报应、来世幸福。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求得来世善报和永恒的幸福。《圣经》中说:“因有今生和来世的应许,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们劳苦努力,正是为此。”第四,主张谦卑、顺从、忍辱、勿抗恶。对于尘世存在的苦难、恶行和不公正,基督教道德强调人类陷于苦海是来自人本性的堕落,情欲的罪孽,而不能责怪上帝。上帝容忍世上的苦难正是对人类的考验。为了赎罪,为了摆脱苦难,就要学会谦卑、顺从,一切听命于神,服从于神,同时也要听命、服从地上的掌权者,“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罗马人书》l3:1)。第五,主张完善德行必须忏悔己罪。教徒要完善自己的德行,就必须时刻反省忏悔自己的过错和罪行。

以上,简要罗列了各大宗教道德中的一些积极的部分和有益的成分,希望宗教界能着眼今天的实际,进一步发扬光大。对那些为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伦理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要继承和发扬。

第三,要广泛宣传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文明的个性气质和生命力。宗教文化是宗教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信仰体系、社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宗教习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动等较为广泛的内容。中国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宗教文化积蓄并传承了人类大量的精神文化信息,在历史、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丰富优秀的成果,许多至今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激烈,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软实力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深入挖掘和广泛宣扬中国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成果,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提高我国软实力和综合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宗教与中国传统哲学。从佛教来说,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相互影响、互相斗争和交参互涵的过程。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先是在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中国新兴的玄学发生了密切联系,般若学不落两边的中“空”观念对玄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补益作用。再到隋唐时期,佛教向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和人性论方向转变,此时诸宗并兴,对当时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心性论上,有天台宗的“无情有性”、禅宗的“性净自悟”;在本体论上,有法相唯识宗的“万法唯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主张的真心为世界万物本原说;在认识论上,有法相唯识宗的“三性”说,禅宗的顿悟论,这些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对中国哲学发生了重要影响。此时,佛教各宗又注意吸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成分,如儒家的性善论,道家的自然主义以及《周易》思想,丰富佛教思想体系,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儒家学说,也逐渐开始吸收佛教思想。如,宋代的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心性论的改造等。而儒学中的忠孝、中庸思想又为佛教也吸取。归结起来,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生观上,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个人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世界观上,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价值观上,坚持“缘起性空”的观点,认为凡事有缘,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需要一定的关系和条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子》中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首先,《老子》认为,具体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安或危”,就是说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老子》又认识到,事物有它的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都是以其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长”就没有短。《老子》也认识到,对立面是经常相互转化的。它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变为它的反面,这就是常说的“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的相互转化过程是没有穷尽的。本来是容易的事情,发展下去,就起质的变化,成为很大的事情。所以《老子》建议,在问题还容易的时候,就把它解决了,在事情还小的时候,就把它办了。这也反映出,《老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事物和它的对立面的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二是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学。首先,宗教经典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中不少就是文学作品。如,佛教中的《大藏经》等经典,除了宣扬教义外,含有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大量民间故事和佛祖生平故事。《老子》作为道教的经典,今天我们很多人仍作为古典文学作品来学习研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被称为是穆罕默德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学典范。其次,宗教经典中的内容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如,戏剧《目连救母》的故事直接源于佛教;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形象都是道教神魔;《西游记》中如来佛以下诸佛、菩萨是佛教系统,玉皇大帝以下众仙则是道教系统。三是许多文学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如,《西游记》以唐三藏取经为主线,大力宣扬佛的威力;《封神演义》宣扬的是宿命论,反映的是宗教之间的斗争;《红楼梦》则从开头空空道人关于“色空”的说教开始,一直到宝玉出家,与一僧一道飘然远去,其主题也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四是宗教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形成。如,佛教,其音韵学推动了唐朝格律诗等新体裁的出现,其俗唱风气对宋明时期弹词、戏曲的产生又有很大启迪;《佛本行经》、《维摩诘所经》等小说、半小说、半戏剧的形式、体裁,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佛教等宗教文化,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词汇、语法。

三是宗教与建筑艺术。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的表达途径,也可以说是建筑艺术的源泉。从佛教来看,坚持以殿堂为中心,采取沿中轴线对称排列的宫殿模式建筑风格;庙址注重风水,多选林木幽深、山清水秀、环境幽静之地。总体布局讲求和谐,注重坚固、平衡,对通风、透气、采光、散热等处理也十分合理。重视内部雕刻绘画,色调丰富,手法精湛,楹联匾额和诗词碑刻也很多,通常为帝、贤、名流墨宝。从整体上营造一种佛、人、气浑然一体的景象,体现信众追求脱离红尘,祥和宁静,悠闲自得的心境,也使寺院不仅成为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观光旅游和文人学士吟诗作画的好去处。从道教来看,道观其建筑理念突出反映道教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思想。其对水的崇拜、对山的景仰也在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追求所谓的“建筑风水”,力求在结构单元与架空部分产生出空间感和流动感,体现出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这些建筑理念和风格,对今天中国建筑的影响之大,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角落了。再看伊斯兰教,其建筑艺术集中体现在清真寺上,布局上追求完整,注重次序节奏和循序渐进、层层引深的空间序列。清真寺院内也有植花种木和架小桥引水的,再配以立碑悬匾,反映中国穆斯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伊斯兰教建筑还重视装饰,将科学、几何、书法、绘画和阿拉伯文化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伊斯兰信仰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另外,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中的欧式建筑艺术和风格,也促进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四是宗教与自然科学。伊斯兰教,在数学领域,发明了今天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推广了十进位制,计算出了精确的三角函数表。在天文学领域,最先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推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体积。制定的伊斯兰教历法,8万年才误差一天,并测定了太阳系,为300多个星宿命名,还制作了混天仪、方位仪、天球仪、地球仪、阿拉伯星盘等重要的天文仪器。在化学方面,确立了应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制造了实验仪器,成功进行了蒸馏、升华、结晶熔化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酒精、苏打、蒸馏器、碱等一些术语,今天我们仍在使用。从道教来看,主要贡献在医学。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为道教徒。《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均为中国医学要籍。还绘制了世界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并注重炼丹,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发展,同时发明了火药。另外,道教还创造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绘制了用于气象预报的“云图”,促进了珠算的发明,揭示了光学成像、摩擦生热、声音产生等物理现象的规律。佛教领域,主要贡献在物理学上。《楞严经》提出,物质虚空里面,还有造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临虚尘”,成为引导人们认识物质的主要理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量子力学家大卫·鲍姆也认为,只有传统的东方佛教,才能提供量子力学突破的空间。天主教领域,也非常重视科学。德国天主教信徒普朗克发明了量子力学,还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灯泡、留声机、发报机的爱迪生,也是一个天主教信徒。来中国传教的汤若望神父,也精通天文学,并向中国引进了天文望远镜。白晋神父经过九年的实测,绘制了全中国地图。

以上,简单地从四个方面,谈了谈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和重要贡献,只是一个粗略的概括。宗教文化还对教育、文艺、饮食、服饰,以及生态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还都有许多值得挖掘和弘扬的东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希望宗教界,要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成分,宣扬宗教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成果,积极促进宗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三、认真扎实地搞好今后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宗教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我区尚属首次,是一个创新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活动开展两个多月来,在各宗教团体和统战、宗教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目前,第二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已经顺利起步,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也已过半。在余下的一半时间里,我们要完成主题实践和总结表彰两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可以说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希望大家要继续努力,以更大的劲头、更强烈的责任感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整个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要继续加强组织指导。主题教育活动能不能顺利开展,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是看我们抓得紧不紧,抓得实不实。希望各宗教团体,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加强对本宗教内部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对一些主要的、重大活动,要加强总体协调和现场指导。团体相关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向自治区和当地统战、宗教部门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反映解决遇到的问题的困难,不断把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各地统战、宗教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协调,既要关注面上的情况,也要深入基层进行具体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宗教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平台。各地主题教育活动协调领导小组组长,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巩固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宗教、各地区之间,还要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平衡健康发展。

第二,要不断拓展活动方式。要抓住第二阶段活动实践性、群众性强的特点,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和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团体要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一些既富有特色,又有利于调动群众、发动群众和群众参与的活动。要把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五型”宗教团体等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各地开展的各类促发展、促和谐、促团结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典型,评先进、创先进活动,切实调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性。

第三,要始终抓住关键环节。从现在开始,到活动结束,余下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足百天。这期间,既要完成主题实践阶段的各项任务,又要对整个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可以说,时间紧,活动多,任务重。希望各团体和各地统战、宗教部门,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活动,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9月中下旬,我们将对整个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各团体和各地统战、宗教部门,要及早安排,及早动手,全面总结活动中的做法、经验,梳理在服务发展、促进和谐、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自治区搞好总结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要力求工作实效。各宗教团体、各地统战宗教部门,要把效果作为衡量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把工作重心放到抓落实上来。对第一阶段学习缺了课的,要组织回炉补课。对下一步的各项教育活动,要周密组织,认真实施,着力抓好人员、时间、内容和各项措施的落实,防止走过场。各团体要加强活动效果的自查验收,各级统战、宗教部门也要加强指导检查,使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宗教界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实际能力和自觉行动,转化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的强大力量。

(摘自2010年6月24日在全区宗教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汇报会暨宗教界代表人士学习班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