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力量

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力量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还在四中的校园里就像捧着自己的心脏般捧着《流石》,今日却即将变成一边实习一边读书的大三学姐了。当然,《流石》作为校刊不应该只限于对国学的宣传与中兴,还应该海纳百川,充分彰显四中学子多元化的兴趣爱好特长。以上,是我——一个已毕业校友——对于曾被她爱逾生命的《流石》的最真诚的希冀。

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力量

刘里欧,2011年毕业于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曾任北京四中文学社社长。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

对文学的理解:文字的力量就在于可以用笔呐喊。

对《流石》的感情:四中改变过我们,如果说这种改变要赋予一个手段上的定义的话,我会把《流石》奉为上宾。愿诸生尝记“枕流漱石”之雅逸灵动,行“中流砥石”之大任顽强。儒雅似流水,坚挺如磐石,方可成君子。

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结束货币银行学的期末考试,我的大二生活也随着这门考试的结束步入了尾声。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还在四中的校园里就像捧着自己的心脏般捧着《流石》,今日却即将变成一边实习一边读书的大三学姐了。

几天前参加高礼研究院的面试,其中谈到了我在高中阶段受到的教育。我说我是接受国学教育长大的具有西方行为倾向性的当代中国人。面试官听了非常不解,问我什么是国学?我本可以高贵冷艳地告诉她“国学就是被现在的年轻人深深遗忘的东西”,但是我实际上没有这么说,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朴实的表达,我说:“就是中国人根儿里的信仰。”

离开高中,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社会化的大学,尤其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西方味道十足的专业,我见到了很多中国人在背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感觉带给我很多痛苦和矛盾,痛苦来源于其他人和我在对事物认知上的分歧,矛盾则来源于我对自身未来的期望,即我要在“与社会黄金准则同流合污”和“持坚守白但是不仅过程艰辛而且结果不一定好”之间进行权衡。

举个例子来说,首先我们假设三个群体:有国学素养且愿意以此律己的人,称为“君子人”;而那些对国学知识十分了解但行为思维模式却与国学中倡导的价值观有明显偏差的人,称为“小人人”;完全不通国学且无意识据此形成道德准则的人,称为“庸人人”。

接下来我们考虑这三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会如何表现。

“庸人人”的价值标准易受外因影响(我们的假设中将除国学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归为外因),从而产生随大流的情况。比如说作弊的人很多,有些人就认为“作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跟着作弊。

“小人人”往往是道德风险的源头(我们假设国学素养会导致正向的道德冲击,则与之相悖的动机都会产生负的道德冲击)。比如说有些人明明知道行贿教授是不仁不义不信的行为,但是期末考试结束后还是会主动给教授送礼求高分。

“君子人”则与前两种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正直的价值观,有表里如一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模式。比如说,作弊和行贿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是错误的,他们也不屑于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像爱心助跑,他们风雨无阻也要坚持。

如今,绝大部分的同龄人属于“庸人人”,他们没有独立坚守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剩下来的多半是“小人人”,各种带领“庸人人”走向方便利己但是有悖道德的道路;“君子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实很多时候年轻人口中若说出“我愿成为君子”会显得比“我要成为大明星”更引人嗤笑。

最可贵的是,四中教育下的我们已经远离“庸人人”,但我们当中的每一份子都在“君子人”还是“小人人”之间作着选择。我们都知道是非是什么,但是如何做才可以?由于利己动机的存在,我们倾向于作逆选择,在这个时候我的矛盾和痛苦就产生了。

为什么开篇要提一句我对于国学的认识呢,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读了一位学弟的文章,其中谈到四中的国学教育似乎正向文学化方面转变。我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我毕业之后发行的校刊中文学意义上的文章变得多了,而对于文化的思考和辨识似乎略有不足。

穷发之黄师傅回复说,校刊里的文章需要厚重,而这厚重感,需要从思考和文化中获得。

当然,《流石》作为校刊不应该只限于对国学的宣传与中兴,还应该海纳百川,充分彰显四中学子多元化的兴趣爱好特长。我曾被《流石》的手绘插画感动,也曾经对着某些优秀的考场作文“望文兴叹”,但是我总觉得这样一本《流石》拿在手里分量轻了。

我们的《流石》,应是高于众同龄人水平之上的、能够真正体现四中人精神的和代表未来国家栋梁的热忱和效率的一本杰出的书,这种感觉是我读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校刊(包括高中和大学)之后得到的。文学性对于《流石》来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袁老师也曾经这么批评过高中时的我,再花哨的文笔、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填补小文艺的境界之狭窄。现在回想起来,高中时做的很多功夫都是“被毛驴踩过一般”。我希望那个时候老师对我的教诲也要通过我这个过来人向下传递,师弟师妹万望听我一言,去寻觅文字和小情绪背后最内涵的东西。我相信我们的《流石》也正在老师和各位编辑的带领下向着这方面发展,毕竟让校刊“不俗”是我们一代代“流石人”一以贯之的使命。

以上,是我——一个已毕业校友——对于曾被她爱逾生命的《流石》的最真诚的希冀。我相信以后的学妹学弟都会更加努力,向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前进。这件事,做得好,就是一生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